摘要:2021年1月8日,在葛均波院士的指导下,国内首档心血管视频新闻栏目《心闻周刊》落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自开播以来,周刊的“国际心研究”“行业心动态”和“每周心评论”等栏目向国内广大医师传递了国内外心血管行业最新临床研究和行业动态,受到国内心血管医师的密切关
2021年1月8日,在葛均波院士的指导下,国内首档心血管视频新闻栏目《心闻周刊》落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自开播以来,周刊的“国际心研究”“行业心动态”和“每周心评论”等栏目向国内广大医师传递了国内外心血管行业最新临床研究和行业动态,受到国内心血管医师的密切关注。
值此《心闻周刊》改版之际,中国医学论坛报社(CMT)特别邀请葛均波院士接受专访,分享改版背后的思考与规划。
葛均波 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
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心血管创新俱乐部创新学院校长
CMT:作为《心闻周刊》的首席医学家,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此次《心闻周刊》改版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葛均波院士:
《心闻周刊》自2021年创办以来,一直致力于追踪心血管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和国内外行业动态。随着新媒体的高速发展,我们发现包括专业医师在内的广大受众群体,在获取资讯的方式和习惯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医师群体由于工作繁重的关系,更需要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保持对学科最新进展的敏锐度;另一方面,新媒体的指数级增长使得每天产生新资讯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受众可以获取的上限。《心闻周刊》既往的采编、制作、播出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的实际需求。
《心闻周刊》改版方案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创新的内容创作和采编流程,提高目标受众获取心血管最新研究进展的效率,并拓展其功能与价值。
CMT:改版后《心闻周刊》的栏目设置、更新频率和形式是否变化?在内容筛选、呈现形式上有哪些突破性调整?
葛均波院士:
创办之初,《心闻周刊》设置了“国际心研究”“行业心动态”和“每周心评论”三个常设栏目,每周定时播出。改版后,除了保持原有栏目的形态,特别推出“心闻头条”栏目并在工作日每日更新。
“心闻头条”栏目历经三个多月的酝酿、策划、测试和迭代,既要确保选题的严肃性,又要提高内容的可看性和传播性。为此,节目组主动向B站等优质自媒体交流学习,用更符合受众心理学的方式全新改造节目形态。内容筛选方面,仍然坚持在心血管领域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同行评议期刊上遴选对我国临床实践具有启发意义的最新研究,并有意识地偏重来自中国的原创研究和学术成果。而在呈现形式上,可以说和传统医学类媒体相比有较大的调整。
目前我们还处于改版的适应期和调整期,未来会根据受众的反馈继续改进。医学传播是一项需要日积月累的工作,希望大家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CMT:您个人最关注或推荐的改版亮点是什么?这些调整是否吸纳了临床医生、科研工作者的建议,例如《心闻周刊》2024年的用户调研结果?
葛均波院士:
除了刚才提到的“心闻头条”,后续《心闻周刊》还会根据学科热点推出更垂直的专题,比如经导管去肾神经术治疗高血压的“RDN专栏”。
节目改版的根本目的还是紧跟临床进展趋势,资讯类的播报能够传递最新研究概况,而对于临床热点问题的深度探讨则需要不同的栏目去承载。
《心闻周刊》的“每周心评论”栏目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就学科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解读和探讨,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但是每周只聚焦一个具体的问题,从集中专题学习和长尾效应的角度来看有所欠缺,希望后续推出的专栏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一问题。以上这些调整吸纳了广大观众朋友(主要是临床医师)的建议。节目创办以来不仅定期召开线下研讨会,而且准备了调查问卷征集观众的想法,确实对我们的改版带来了有益的启发,在此也一并感谢大家对节目的喜爱和建议。
CMT:在数字化阅读趋势下,《心闻周刊》将如何平衡专业深度与传播广度?是否规划AI技术应用等创新尝试?
葛均波院士:
《心闻周刊》定位于为心血管领域专家和从业者提供高质量的学术内容,因此从传播性上讲很难和科普向的内容相比。数字化阅读趋势下,我们最深刻的感受是,即使是专业医师,他在学术身份之余也是一个普通的网友。因此其阅读习惯、阅读品味和阅读偏好具有专业性和可看性的双重需求。这也是为何“心闻头条”改版会特别注重选题本身的专业深度与表达方式的友好程度相结合。而且随着AI工具的不断进化,节目组已经很好地应用AI配音、AI文生图/视频等各种技术。作为AI+医学的参与者之一,我也希望更多人加入到AI深度应用的行列,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把我们的医学传播工作做得更好。
全面工作
传播矩阵
FOLLOW US
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
邮箱:info@ccahouse.org
网址:https://www.ccahouse.org
地址:苏州工业园区水坊路36号姑苏会平江馆心脏之家
来源:老钱的科学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