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动脉瓣反流(AR)合并二尖瓣反流(MR)在临床实践中并不少见,不同程度的瓣膜反流常导致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由于难以将症状归因于单一瓣膜或双瓣膜病变,并且缺乏可靠的临床试验数据来指导临床决策,AR合并MR的联合治疗通常面临挑战。经导管瓣膜介入治疗为高危瓣膜病
导读
主动脉瓣反流(AR)合并二尖瓣反流(MR)在临床实践中并不少见,不同程度的瓣膜反流常导致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由于难以将症状归因于单一瓣膜或双瓣膜病变,并且缺乏可靠的临床试验数据来指导临床决策,AR合并MR的联合治疗通常面临挑战。经导管瓣膜介入治疗为高危瓣膜病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本病例报告了一例高危多瓣膜病变患者,并讨论了诊断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以及治疗思路。
病历简介
患者男,55岁,因呼吸困难持续1年,加重1个月入院。
患者于2023年9月首次出现呼吸困难症状,超声提示升主动脉扩张合并重度AR,且存在二尖瓣脱垂伴重度MR。患者拒绝手术,接受药物治疗。2024年7月患者在呼吸道感染后出现严重心力衰竭,并伴有肝肾损伤。查体显示,患者血压为 92/50mmHg,心率为160次/分(心房扑动),且存在端坐呼吸、四肢发绀、双下肢严重凹陷性水肿,以及双肺湿啰音。心尖搏动增强,在主动脉瓣区可闻及中毒舒张期杂音,二尖瓣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
既往史:
患者有10年高血压病史。
鉴别诊断:
包括主动脉窦瘤破裂、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和退行性心脏瓣膜病。
辅助检查:
患者表现为心源性休克,并依赖血管活性药物。治疗上需要进行容量管理、心功能支持和有效的感染控制。采用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来去除多余液体和毒素。经综合治疗后,患者的病情最初有所改善。
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显示:中度左心室向心性扩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41%。存在重度AR伴左冠状动脉尖部脱垂。根据AR的 Carpentier分型,本病例患者为III型AR 的主要机制。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显示二尖瓣脱垂(P3区)、腱索断裂伴二尖瓣环扩张(图1A-1F)。
(A)AR,缩流颈宽度=12 mm;(B)左心室扩张,LVEF= 41.5%;(C)MR,有效反流口面积(EROA)= 1.03 cm²;(D)TEE双平面成像(双连合道和左心室流出道视图)。(E)EROA和近端等速表面积半径。(F)三维手术视图,箭头显示腱索断裂。EDV =舒张末期容积;ESV =收缩末期容积;LVIDd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 =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PG =压力梯度;SV =每搏输出量;VTI =速度时间积分。
根据指南建议,外科手术治疗是多瓣膜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该患者的胸外科医师协会预测死亡风险评分(STS-PROM)为 9.5%,属于外科手术高风险。2020 ACC/AHA瓣膜性心脏病患者管理指南建议,对于外科手术高风险的AR患者,在主动脉根部解剖结构合适的情况下,可考虑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MR通常具有复杂的发病机制。在本病例中,AR导致左心室扩大,同时腱索断裂导致退行性二尖瓣反流。因此,该MR的机制包括Carpentier I型、II型和IIIb型。TAVR术后AR改善,前负荷降低,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MR)也可能随之改善。作者认为,在TAVR联合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GDMT)后,二尖瓣的治疗策略或许可以做出调整。
诊疗经过:
考虑到患者对手术操作和麻醉时间的基础耐受情况,作者团队选择在局部麻醉下进行TAVR,并准备体外膜肺氧合(ECMO)作为保障措施。由于二尖瓣经导管缘对缘修复术(TEER)需要使用全身麻醉,故决定将两项手术分开进行。对患者主动脉根部的解剖分析显示:瓣叶轻度增厚、无钙化,冠状动脉阻塞风险较低。左心室流出道、瓣环和升主动脉三个平面直径均符合锚定区要求,可提供可靠的锚定力;并且瓣叶轻度增厚对经股动脉 TAVR的成功实施具有积极影响。综合考量后拟超适应证应用自膨式瓣膜系统,并评估瓣膜尺寸过大成都(图2A-2I)。
(A)左心室流出道直径(面积)为26.7 mm;压缩率:(323−26.7)/ 32 = 16.6%。(B)瓣环直径(面积)为26.2 mm;压缩率:(30−26.2)/ 30 = 12.7%。(C) Valsalva窦直径(面积)为33.9 mm。(D)窦管交界处直径(面积)为33.3 mm。(E)升主动脉直径(面积)为37 mm;压缩比:(43−37)/ 43 = 14%。(F)左冠状动脉开口高度为19.2 mm。(G)右侧冠状动脉开口高度为19.1 mm。(H)最大密度投影显示主动脉根部钙化分布。(I)瓣膜径向展开线示意图。TAV =经导管主动脉瓣。
术中首先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右侧冠状动脉存在两处严重狭窄,并植入了两枚支架。选择右股动脉作为TAVR主要入路,并置入22F长鞘。经22F输送鞘将30 mm的自膨瓣输送到目标位。通过将猪尾型导管置于无冠窦,并采用瓣叶重叠策略实现精准定位,初始植入深度控制在瓣环下约2mm。以160-180次/分的速度快速起搏,将收缩压降至60mmHg以下。通过电动输送系统于瓣膜释放2/3时匀速展开瓣膜。术中通过X线透视及TTE重点评估瓣膜位置、锚定形态及瓣周漏情况,最终以140次/分快速起搏实现瓣膜稳定释放。术后造影显示瓣膜位置良好,按Selles分级标准提示轻度瓣周漏(图3A-3F)。TEE显示人工瓣膜位置正常,LVEF为42%,主动脉瓣前向血流速度1.6 m/s。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于TAVR后第4天顺利出院。
图3 局部麻醉下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操作流程
(A)右冠状动脉局部严重狭窄。(B)右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C)高压注射主动脉根部血管造影术。(D)人工瓣膜的初始定位。(E)通过血管造影确认瓣膜植入位置。(F)瓣膜完全释放并行血管造影检查微量瓣周漏。
术后2周,患者因呼吸道感染导致心功能再次恶化,但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表明TAVR仍有效。随后,采用二尖瓣TEER实施治疗。第一枚长宽XW0612二尖瓣夹锁定后外侧连合至A3P3区,第二枚长宽XW0612二尖瓣夹锁定A3到P2P3区。经TEE评估显示,MR从4+降低到1+(图4),跨瓣压差为4mmHg。表1 是本病例中用于手术的设备清单。
将第一枚长宽XW0612二尖瓣夹植入后连合叶P3区。第一枚长宽XW0612二尖瓣夹自肩部跨越A3-P3区植入。TEE显示二尖瓣反流从4+降至微量。
表1 TAVR与TEER术中所用设备
结局与随访:
术后治疗包括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β受体阻滞剂(BB)、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以及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因患者存在冠脉支架植入史,且合并心房颤动,CHA2DS2-VASc评分和HAS-BLED评分均为3分,提示需行抗凝治疗,但出血风险高,需要密切监测出血情况。出院后,予以氯吡格雷和达比加群治疗。
介入治疗术后1个月,TTE检查显示瓣膜功能良好,微量二尖瓣反流伴轻度主动脉瓣反流。胸部X线片显示心影逐渐缩小,肺淤血改善(图-5A-5C)。3个月随访时CT检查显示人工瓣膜形态正常,切勿瓣叶血栓形成(图-6A-6E)。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从IV级改善到II级。
(A)出院和恢复期心胸比率为0.63。(B)第二次入心脏监护室时心胸比率为0.81。(C)因心源性休克合并重度肺水肿首次入住心脏监护病房时,心胸比率为 0.9。
(A)左心室流出道层面。(B)瓣环层面。(C)瓣环上方10mm层面。(D)瓣膜冠状展开。(E)人工瓣膜整体形态。
来自中国的一项观察性研究发现,反流性病变在心脏瓣膜病中占大多数,最常见的双重瓣膜功能障碍是主动脉瓣合并二尖瓣病变。在这些疾病中,低级别瓣膜反流并不少见,当两个瓣膜同时出现重度反流时,严重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可导致心功能下降,手术风险剧增且预后不良。近年来,心脏瓣膜病的诊疗水平显著提升,但指导多瓣膜病变患者临床决策的证据仍然有限。
经导管瓣膜介入治疗已成为挽救高危患者的有效方案。AR患者实施TAVR手术难度较大,需对瓣环解剖条件要求严格,术前对主动脉根部解剖结构的分析尤为重要。而MR往往存在复杂机制,决定了二尖瓣TEER术式的选择策略。相关中国研究显示,采用TAVR治疗AR合并MR时,重度AR常伴有不同程度的FMR,术后可得到改善。MATTERHORN研究也证实,对于FMR患者,二尖瓣TEER治疗效果并不劣于外科手术。因此,针对不同机制的MR行二尖瓣TEER是可行的,其反流机制及程度在后续TAVR及GDMT治疗后将获得改善,从而形成合理的手术策略。合并瓣膜病高危的患者进展迅速、外科手术风险高,若术中发生瓣膜移位、主动脉夹层等急性并发症,行体外循环救治手术的风险极大。因此,对于此类患者,需要做好手术风险评估、术式选择、手术时机把控以及严格的随访管理。
结论
重度AR合并MR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手术风险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初始纠正心力衰竭状态需通过药物治疗、合理的影像学检查和手术耐受程度的评估。可采取分步式经导管介入治疗策略,纠正血流动力学紊乱,改善患者临床状况及预后。
Sixiong Hu, Gaxue Jiang, Lu Zhang, Tian rui Liu, Yong ling Wa, Ming Bai, Jizhe XU. Transcatheter Intervention for Multiple Valve Diseases in a Patient With Cardiogenic Shock. JACC: Case Reports. Volume 30, Issue 10, 2025, 103917, ISSN 2666-0849. https://doi.org/10.1016/j.jaccas.2025.103917.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健康讲堂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