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作为全球AI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已初步构建起包括智能芯片、大模型、基础架构等在内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应用体系。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超过4500家,核心产业规模近6000亿元,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能教育、智能医疗、AI for science等
中国作为全球AI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已初步构建起包括智能芯片、大模型、基础架构等在内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应用体系。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超过4500家,核心产业规模近6000亿元,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能教育、智能医疗、AI for science等20多个细分领域实现规模化渗透。
2025年5月消息:“2025福布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企业TOP 50”榜单(排名不分先后)正式揭晓。从行业分布来看,大模型领域有11家企业入选,占比22%;其次是具身智能(7家),内容创作(6家),医疗、金融、芯片各占4席。从行业特征看,技术导向型企业、应用导向型企业分别占比约40%、约60%。与2024年入选企业相比,仅有两成企业连续入围。
从企业总部分布来看,北京共有13家,高居第一;紧随其后的是上海11家,深圳7家,武汉5家,杭州4家,成都、合肥各有2家,佛山、厦门、广州、南京、常州、长沙各有1家。整体来看,人工智能产业地理空间分布出现多点开花趋势,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外,中西部地区也有多家企业上榜。
4家杭州上榜企业分别是阿里云、DeepSeek(深度求索)、涂鸦智能、宇树科技,涵盖云计算、通用大模型、AI云平台、具身智能。作为国内领先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阿里云积极投身AI领域,已开源超过200个不同的模型,5月14日正式开源通义万相Wan2.1-VACE,这是业界功能最全的视频生成与编辑模型,单一模型全面支持视频生成和编辑。值得一提的是,通义千问(Qwen)是全球最大的开源模型族群,衍生模型数量突破10万个,超越美国Llama系列模型。
武汉入围的5家企业是达梦数据、兰丁股份、声通科技、数传集团、紫东太初。目前,全市已聚集1000多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速超30%。其中,“光谷”人工智能企业数量、核心产业规模均占到武汉的近七成,已初步形成从芯片到算力、从大模型到应用的人工智能全产业链条。
今年,武汉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推动20个以上行业大模型赋能应用,打造垂类大模型应用矩阵,重点推动AI+机器人、汽车、PC、手机、眼镜五大应用落地。
深圳上榜的7家企业,包括了具身智能领域的乐聚机器人、众擎机器人、跨维智能。其中,成立于2023年的众擎,完成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前空翻特技,前不久打造了全网首场“机器人直播跳舞”,为顶流博主“甲亢哥”展现高能名场面。成立于2013年的乐聚机器人,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今年1月将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交付至北汽越野车。成立于2021年的跨维智能,去年底发布了业内首款基于Sim2Real引擎定义的人形机器人DexForce W1。
深圳已汇聚2600多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拥有鹏城实验室、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等多个国家级与省级人工智能科研机构。2024年全市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增加值达到2045.54亿元,同比增长9.9%。
11家上海企业榜上有名,涵盖大模型、金融、芯片、具身智能等领域。由前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原名彭志辉)创办的智元机器人备受瞩目,已推出远征A2、远征A2-W、远征A2-Max、灵犀X1、灵犀X1-W等多款商用人形机器人,并实现规模化商业量产,今年出货量预计将达数千台。3月10日,发布了首个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智元启元大模型(GO-1),可实现利用人类视频学习,完成小样本快速泛化,降低了具身智能门槛,并成功部署到智元多款机器人本体。
作为中国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北京不仅拥有我国数量最多的人工智能企业、人工智能独角兽、人工智能大模型,还是我国第一个千亿参数大模型、AI智能体、AI独角兽、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全球第一个通用智能人的诞生地,去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
此次共有13家企业入选,包括大模型领域的智谱清言、火山引擎,内容创作领域的可灵AI,芯片领域的寒武纪等。今年4月份,智谱清言母公司智谱华章启动上市计划,其估值已突破200亿元,获得了君联资本、美团、蚂蚁、阿里、腾讯、小米、红杉、高瓴等数十家机构投资。
来源:牛人牛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