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草长莺飞五月天,正是耕种好时节。14日至15日,记者走在北大荒集团牡丹江分公司的广袤沃野上,处处可见春耕生产的火热场景,分公司正充分发挥机械、组织、技术优势,调动1.12万余台插秧机械集群作业,全力加快水稻插秧进程,确保430余万亩水稻全部插在丰产期。
草长莺飞五月天,正是耕种好时节。14日至15日,记者走在北大荒集团牡丹江分公司的广袤沃野上,处处可见春耕生产的火热场景,分公司正充分发挥机械、组织、技术优势,调动1.12万余台插秧机械集群作业,全力加快水稻插秧进程,确保430余万亩水稻全部插在丰产期。
云山农场水稻插秧现场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14日,记者在北大荒集团八五六农场水田边看到的正是这样的场景。
“目前八五六农场插秧完成超70%,随着技术提升和土地整理等有利条件,现在插秧工作完成的效率和质量都大大提升。”站在水稻田边,北大荒徐一戎高科技水稻示范园区副主任柴楠正忙着示范区的水稻插秧工作。柴楠介绍说:“我们今年种植的品种米质好,百分百是优质米。”
八五六农场无人插秧机水稻插秧现场
在育秧大棚内,翠绿的秧盘正装载上运苗车,记者在育秧大棚内闻到一股淡淡的稻香。来自东北农业大学智慧农业专业的实习生正在育秧大棚内忙碌。实习生谭博阳在现场告诉记者:“我们来八五六农场学习水稻的烤种、插秧以及农业数据的采集和处理等方面的实践内容。”
东北农大实习生接受采访
据悉,2024年以来,八五六农场积极与东北农业大学深度合作,“生产实践+科研能力”的校企联动模式,有效助推了八五六农场寒地农业向精准化、智能化迈进,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在八五六农场第六管理区,记者看到职工王伟正灵巧地操控田间轨道车将一摞摞绿油油的秧苗运送至田间。据他介绍,这种轻型电控轨道运苗车,一次可运输秧苗100余盘,日运输能力超过5个壮劳力,更加快捷、高效、省钱,实现运苗与插秧作业无缝衔接。插秧结束后,这种轨道车还可以用于运输肥料、农机具,实现“一车多用”。
八五六农场第九管理区崔广家的水田里,一台安装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插秧机正在田间自如穿梭。他家今年种植水田380亩,使用无人驾驶插秧机每天可以插秧90亩,速度快,效果好。
据八五六农场农业发展部工作人员邢岩介绍,为保障水稻插秧工作高标准进行,农场2220余台插秧机全部安装北斗导航辅助系统,实现智能辅助插秧全覆盖,日均插秧面积超过10.8万亩,现已完成插秧58.6万亩,预计5月18日,即可完成全场76.5万亩水田插秧作业。
八五〇农场水稻田
四月底至五月初,是水田整地关键时期,八五〇农场抢抓有利时机,推进泡田、整地、施肥同步作业,达到“还、直、透、平、匀、净”六项标准,让春耕生产更高效、更精准。
在八五〇农场第一管理区一处水田,搭载智能北斗导航系统的大马力拖拉机牵引着打浆机穿梭往来,泥浪翻卷。种植户崔宇正将配方肥倒入无人机容器里,飞手娴熟地操纵着无人机,灵活自如地在水田上空连续作业,肥料颗粒均匀地从机身喷出,整个过程高效且快捷。
“无人机的飞行高度、速度和喷洒量都可以精准调控,作业效率高,还能确保施肥均匀,我家400亩水田,只用4小时就施完肥。我还打算用它喷药、施扬返青肥,靠着这个好帮手,种地能省不少心。”崔宇高兴地说,他家于5月8日开始插秧作业,安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宽窄行插秧机每天可以插75亩,较普通插秧机可以增加8%以上。
插秧作业现场
今年,八五〇农场积极拓展无人机在植保、农田监测等农业生产环节的应用,全场无人植保机拥有量已达110余台,安装有智能导航的高速插秧机达到823台,正推动农业生产向智能化、精准化转型升级。
14日,在庆丰农场第六管理区万亩富硒水田里,多台北斗导航系统的高速插秧机正在田间忙碌作业,将一棵棵嫩绿的秧苗精准地插入肥沃的富硒土壤中。
近几年来,庆丰农场以“订单农业”为依托,充分挖掘富硒水稻产业价值,为农业增效、种植户增收开辟新路径。种植户张建生说,“我家今年种了500亩富硒水稻,这种水稻市场价格比普通水稻高,管理区不仅在种植方面提供全程技术支持,还帮我们联系了订单。”
记者从牡丹江分公司农业发展部门了解到,自5月初以来,分公司积极克服低温多雨天气的不利影响,抢抓农时,协同作战,连续以日均30万亩的快进度高标准推进水稻插秧。截至5月14日,已插秧320.8万亩,完成任务的74.5%,预计5月22日前全面完成插秧作业。
为全面提升春播插秧效率,牡丹江分公司各级工会还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春耕生产劳动竞赛,深度激发广大职工种植户劳动热情。兴凯湖、八五八、云山、海林等农场各基层党组织创新载体,充分发挥党员助农先锋队、农机“110”服务队等志愿力量,坚守生产一线解决实际困难,汇聚推动生产劳动的强大动力。
下一步,牡丹江分公司将继续聚焦稳粮增收目标,按照以科技赋能、绿色提质、质量兴农、品牌增效为核心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智慧农业新力量,高标准开启农业夏管转段工作,全方位落实落细农业生产管理措施,进一步筑牢稳产增产丰产保障。
通讯员:朱磊;记者:姜斌 刘畅;摄影:王金彬 张雪茹 王栋 娄欣 李会;视频:王金彬 王栋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