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湘”“沪”奔赴赏好戏,巾帼湘韵映初心。5月15日,长沙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青年演员周帆携《夫人如见》亮相上海北外滩友邦大剧院,参演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这是湖南湘剧演员时隔25年、长沙湘剧演员时隔29年再次叩响中国戏剧表演
“湘”“沪”奔赴赏好戏,巾帼湘韵映初心。5月15日,长沙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青年演员周帆携《夫人如见》亮相上海北外滩友邦大剧院,参演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这是湖南湘剧演员时隔25年、长沙湘剧演员时隔29年再次叩响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项的大门,也是周帆以非遗传承人之姿,向全国观众展现湘剧600年艺术积淀与创新活力的高光时刻。
《夫人如见》是以维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的夫人李闰生平事迹为素材,创作的一部近代历史题材湘剧。“夫人如见”四字取自谭嗣同生前写给李闰书信的抬头,讲述了谭嗣同就义后,李闰承续亡夫未竟事业,创办“不缠足会”、女子师范学堂,收养弃婴等,为男女平权、妇女解放身体力行,成为一代“巾帼完人”的故事,集中展现了李闰从闺阁女子走向精神解放和人格独立的心路历程,讴歌了湖湘儿女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性。主创团队深入挖掘湖湘本土题材,以舞台艺术的形式对湖湘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湖湘精神在湘剧的写意美学中化作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
01
以情入戏,演绎李闰的觉醒与担当
在《夫人如见》中,周帆以其深厚的表演功底和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将李闰“巾帼完人”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不仅准确把握了李闰坚韧不拔、深明大义的性格特征,展现了李闰在动荡时代背景下所展现出的非凡勇气和智慧;更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肢体语言,刻画“做你的未亡人,追你的未亡魂”的浪漫爱情,彰显启蒙与救亡、忧患与觉醒的爱国情怀。
为精准把握角色,周帆和主创团队多次前往浏阳采风,探访谭嗣同、李闰的故居与墓地,在史料与艺术的交织中提炼人物精神内核。周帆表示:“我觉得表演风格要‘既传统,又现代’。”剧中,她从人物本身出发,既保留程式化的古典韵味,又在情感表达上力求真实感人,设计了很多符合剧中人物的形体动作,让人物更形象、更立体,将李闰的柔情、隐忍与觉醒刻画得淋漓尽致。在“十哭”唱段中,周帆以颤抖的声线、浓烈的情感,将李闰对丈夫的深情、对命运的抗争、对时代的呐喊融为一体,将历史人物的精神内核转化为舞台语言,这种情感共鸣不仅让年轻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剧情,也让李闰的“女性觉醒”主题与当下“她力量”的社会思潮形成共振。
02
守正创新,激活湘剧的传承与发展
湘剧拥有600余年的历史,是湖南本土重要地方大戏剧种,高腔、昆腔、低牌子、弹腔四大声腔体系承载着湖湘文化的基因。湘剧《夫人如见》是一部以湖湘历史文化为背景,筹备良久,集地域性与时代性于一体的用心之作;是一部深受观众喜爱、触动人心,极具熏陶力和感染力,富有思想性和创新性的诚意之作;是一部激活湖湘历史文化,致力于打造文艺精品,推动湖湘文化“走出去”的经典之作。
此次周帆参评中国戏剧梅花奖,实现艺术突破的背后,是长沙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出人出戏、守正创新“两条腿”走路发展模式交出的一份答卷。作为国家级非遗长沙湘剧的保护单位,湘剧中心始终以传承与发展湘剧艺术为己任,坚持经典复排与原创精品并行。近年来传承恢复了《拜月记》《鹦鹉记》等传统剧目,同时创排《国歌·时候》《夫人如见》《大归》等原创剧目。在传承湘剧艺术的过程中,一批批湘剧艺术家发挥了重要的“传帮带”作用,徐绍清、彭俐侬、左大玢、陈爱珠、曾金贵、曹汝龙等湘剧名家言传身教、倾力授艺,将湘剧精髓传授给年轻一代。同时,长沙市“杜鹃花人才工程”也为青年艺术人才的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湘剧演员。“以人传戏、以戏带人”的良性机制,让湘剧艺术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长沙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王竣甲表示:“湘剧的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文化基因的当代激活。我们将持续深耕人才培养、经典复排、精品创排等关键领域,探索‘戏曲+文旅+科技’的融合之路,以多元化的传播手段,确保院团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态势。”如今,《夫人如见》携“湖湘魂”走向全国,正是在守正创新中,将长沙故事、湖湘故事、中国故事娓娓道来,让湘剧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03
艺韵流长,长沙文艺,有“戏”引力
《夫人如见》见在何处?见在历史挖掘的“见微知著”,见在艺术创意的“层见迭出”,见在舞台效果的“喜闻乐见”;也见在家风家教的“立竿见影”,见在人才培养的“功力见长”,见在精品创作的“各抒己见”,可以由《夫人如见》出发,开拓出更为宽广的艺术创作天地。
《夫人如见》的破圈之路,正是长沙文艺创作生态的生动注脚。从民族歌剧《半条红军被》的史诗气魄到花鼓戏《花猪司令》的青春担当、从湘剧《夫人如见》的巾帼英姿到花鼓戏《新六尺巷》的时代思考,长沙这座城市正持续擦亮“戏窝子”招牌,以“一台好戏激活一片热土”的魄力,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深度对话。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自信,创作具有湖湘底蕴、长沙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给予青年人才实践和锻炼的机会,让更多像周帆这样的青年演员,在艺术道路上砥砺前行,绽放光彩。
长沙文艺的“戏”引力,不仅体现在人才和剧目上,更在于其构建的开放生态。积极承办首届全国小戏小品展演、第八届湖南艺术节、第三届全国花鼓戏优秀剧目展演等重要艺术活动,通过“以戏会友”的平台效应,促进了戏剧艺术的交流与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和机遇。
从曹汝龙1996年摘得梅花奖,到周帆2025年冲击梅花奖,长沙湘剧以守正创新之笔书写着非遗的现代生命力。此次湘剧出“湘”,既是艺术传承的代际接力,也是湖湘文化走向全国的破圈实践,更是一曲湖湘文化“守根脉、创未来”的时代长歌。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