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1万2,背债1个亿:揭秘职业背债人的黑产业链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5 23:14 2

摘要:63岁的刘某和62岁的牛某,每月收入合计1.2万元,却申报了超过1.2亿元的债务。

最近,深圳一对退休夫妻的破产申请震惊全网。

63岁的刘某和62岁的牛某,每月收入合计1.2万元,却申报了超过1.2亿元的债务。

他们的名下虽有房产、商铺和车辆,但总资产估值不到500万元,与债务规模形成巨大反差。

这一案例,让一个隐秘的灰色职业——“职业背债人”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所谓“职业背债人”,是指专门为他人有偿承担债务的人。

他们通过出卖个人信用,配合中介伪造资产证明、银行流水等材料,从金融机构骗取高额贷款,再从中抽取“好处费”。

这类群体往往被包装成“优质客户”,但实际上多为收入低、无社保、文化水平不高且无偿债能力的弱势人群,比如农民工、孤寡老人、绝症患者等。

以深圳的刘某夫妇为例,尽管他们的债务来源尚未明确披露,但有网友猜测其可能涉及“职业背债”产业链。

职业背债并非单打独斗,而是一条分工明确的产业链

中介、金融机构“内鬼”、甚至部分法律意识淡薄的普通人,共同构成了这个闭环。

中介通过社交媒体、线下熟人网络招募目标,以“三个月赚够一辈子钱”“躺赚百万”等话术引诱急需用钱的人。

他们瞄准的往往是低收入人群及边缘人群,这类人群信用记录“清白”,且即便违约,金融机构也难以追偿。

一些银行职员与中介勾结,利用贷款审核漏洞放水。

例如,上海曾曝出涉案6000万元的房贷诈骗案,银行职员协助伪造材料,让收入微薄的农民工成功骗取高额贷款。

类似的案例中,房产评估价被虚高数倍,贷款金额远超实际价值。

背债人被包装成企业主、高收入者,甚至成为空壳公司的法人。

他们签署合同后,中介抽走大部分资金,只留下少量“酬劳”。

等到债务爆发,背债人不仅要面对催收,还可能因涉嫌诈骗罪、洗钱罪被追究刑事责任。

职业背债看似“轻松赚钱”,实则代价惨重

对个人而言,背债人获得的“好处费”通常不足债务总额的10%,却要承担全额还款责任。

一旦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不仅个人征信崩塌,子女升学、就业也会受到影响。

更严重的是,若被定性为“贷款诈骗”,将面临刑事处罚。

对社会而言,职业背债导致金融机构坏账激增。

截至2024年10月,全国失信被执行人已超844.9万人,其中大量是职业背债人。

这些坏账最终会转嫁给普通借款人,推高贷款门槛和利率,形成恶性循环。

近年来,安徽、山东等地公安机关已侦破多起职业背债相关案件,涉案金额从数千万元到上亿元不等。

司法机关明确,背债行为可能构成诈骗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且参与者(包括中介、金融机构内鬼)均需承担连带责任。

金融机构也开始加强贷前调查和贷后追踪。

例如,通过大数据筛查频繁变更个人信息、异常交易等线索,对重点岗位人员实施轮岗审计,防范内外勾结。

深圳等地还试点个人破产制度,为“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提供重生机会,但严格审查资产转移、欺诈等行为。

农民工阿胜在采访中坦言:“当初以为顶多不能坐高铁,没想到连孩子上学都受影响。”

这类案例警示:需通过社区宣讲、法律讲座等方式,普及职业背债的风险。

正如律师王丽艳所言:“任何轻松获利的承诺,都可能隐藏着无法承受的代价。”

职业背债的本质,是一场用人生信用兑换短期利益的危险游戏。

深圳退休夫妻的1.2亿元债务迷雾,或许正是这一灰色产业的冰山一角。

当“躺赚”话术横行时,我们更需要清醒认知:信用破产的后果,远比金钱损失更致命。

唯有法律、监管与公众意识的共同推进,才能遏制这条吞噬个人与社会的灰色产业链。

—END—

1. 中国广州网:《职业背债人,这债你背得动吗?》(2024年10月23日)

2. 南阳市农业农村局专题专栏:《一些农民工不小心变成“职业背债人”》(2024年10月18日)

3. 中国经济网:《一些农民工不小心变成“职业背债人”,该咋避免?》(2024年10月18日)

4. 中国法院网:《“职业背债人”不是“馅饼”是“陷阱”》(2024年10月24日)

5. 信用中国(吉林长白山):《职业背债人风险警示》(2025年5月)

6. 广州日报:《月入1.2万元负债1.2亿元,深圳一对退休夫妻申请破产》(2025年5月10日)

7. 腾讯新闻:《深圳一对退休夫妻负债1亿2千万元,申请破产清算》(2025年5月10日)

8. 广州日报:《深圳退休夫妻月入1.2万元负债1.2亿元》(2025年5月11日)

13. 王丽艳律师:《揭露职业背债人的真相与风险》(2024年6月18日)

14. 自媒体稿件:《月薪4787,债务2544万的真相》(2025年5月11日)

来源:李砍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