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你总是提醒孩子“快点、快点”,其实传递给她的一个信号是:“你现在做的事情不够重要,接下来要做的事才重要。”
一个人急哄哄的背后,是一种深深的焦虑和不安全感。
你越急哄哄,孩子就越难沉下心来,越容易养成分散注意力、表面应付的习惯。
身为父母的你,也不例外。
急哄哄,这种焦虑来自于一种无意识的恐惧:
担心孩子错过最佳的发展时机,害怕孩子不如别人优秀,害怕自己在教育上有所疏忽。
但实际上,这种焦虑本质上是我们的焦虑,而不是孩子的需要。
当你总是提醒孩子“快点、快点”,其实传递给她的一个信号是:“你现在做的事情不够重要,接下来要做的事才重要。”
很多读者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跟孩子在一起时总是显得很急躁。
比如孩子放学后,坐在沙发上看一会儿动画片,进门的第一句话往往就是:“看多久了?看完这一集就要关掉了哈,一会儿还要练竹笛。”
晚上时间快到了,家长又催促孩子:“快去洗澡了,一会上看书了”、“快吃饭吧,不然来不及了”。
即使孩子安静地画着画,也忍不住提醒一句:“一会儿要上课了,差不多该结束了哈。”
这么做当然是出于好心,希望孩子能够安排好时间,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但这种急哄哄的状态却不经意间给孩子制造了一种紧迫感,让他们无法安心地沉浸在当前正在做的事情里,逐渐也变得和家长一样,做什么都变得慌慌张张。
那么我们到底在焦虑什么呢?
或许,我们心里一直有一种隐隐的担忧,总觉得如果孩子不能高效地利用每一分钟,就可能会输在起跑线上。
尤其是在如今的教育环境下,很多人担心孩子会错过某个关键的成长期,落后于同龄人。
这种无形的压力,让我们不知不觉就把每天的生活安排得满满的,每件事都像在赶路一样,生怕耽误了一点时间。
2但这样真的好吗?
其实对于孩子而言,童年阶段最需要的并不是时时刻刻的紧张和匆忙,而是放松、自如地探索世界、感受生活。
真正的专注力也不是靠不断地提醒和催促培养出来的,而是需要孩子自己在安静和自在的状态下自然发展出来。
专注力本质上就是沉浸当下、自由探索的能力,而不是不断被中断的注意力转换。
我很欣赏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在他的经典著作《瓦尔登湖》中曾经说:“一个人只要满足于简单的生活,内心就会变得更加富有和平静。”
梭罗选择远离都市,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畔,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简单与美好。
他倡导一种从容的生活节奏,强调安静地享受每一天的时光,而非追逐名利、财富或他人眼中的成功。
梭罗的理念对于现代教育同样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当我们总是急匆匆地催促孩子赶快完成手头的事情时,不妨回想一下梭罗的智慧,试着给孩子一些简单而纯粹的时光,让他们能够安心地沉浸在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中,享受童年该有的宁静与快乐。
3孩子如果长期处于一种紧迫的环境中,他们的专注力不仅无法得到真正的培养,还可能因此变得更容易分心,难以安静地沉浸于当下的活动。
长此以往,甚至可能在内心形成一种习惯性的焦虑情绪,总是想着下一步要做什么,难以真正享受当下的乐趣。
我们或许应该慢下来一点。
当不停地提醒孩子“快一点”,不如学会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完成手头的事情。
当孩子专心画画、看书、或者玩游戏的时候,我们可以静静地坐在旁边,稍微等待一下,等孩子自然结束后再提醒下一步的安排。
当我们自己放慢节奏后,也许会发现孩子反而变得更加从容了,更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去。
孩子感受到自己所做的事情得到了尊重,他们内心也会更加轻松和平静。
其实,真正帮助孩子成长的不是不断地催促和提醒,而是耐心的陪伴和适度的引导。
学会放松下来,给孩子一点喘息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享受当下,反而会比急哄哄地去赶进度更有效果。
选择一种简单而从容的方式,去陪伴孩子成长,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去感受生活的美好与宁静。
这不仅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与爱护,也是我们对自身焦虑的一次有力反思与调整。
来源:创意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