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消费,不能靠只拿工资的人!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6 03:02 1

摘要:很多解释认为原因是“信心不够”,或者是“文化原因”,说中国人天生更爱存钱,不愿意透支消费。

这几年,“刺激消费”成了非常高频的词语。

降利率、发消费券、以旧换新,招数一个接一个上。

但是看看身边的朋友,有多少人是真的因为刺激去扩大消费的呢?

很多人给我的回答还是:“不该花的还是不敢花。”

很多解释认为原因是“信心不够”,或者是“文化原因”,说中国人天生更爱存钱,不愿意透支消费。

但真是这样吗?

房价猛涨的时候,很多人敢一口气贷款30年;不少年轻人,过去也是愿意月光的。

为何现在就是突然害怕消费了呢?难道真的只是信心吗?

消费的卡点是收入,收入上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1

我们常说收入,但很多人其实没细想过,收入也分结构。

说白了,就是你家里钱从哪来——光靠工资?有没有理财收入?有没有社保托底?有没有别的稳定进项?

同样拿8千工资,有的人会过得特别舒适,有的人却根本不敢有太大的消费。

所以说收入的问题不仅是赚得多不多,还是赚得稳不稳、来源多不多。

大部分家庭,现在的问题是:只靠工资这一根水管。

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

2025年一季度,全国居民劳动性收入占比约六成,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占比仍偏低。

意思就是,大多数人其实是靠工资活着。

工资当然重要,但问题在于这几年整体经济在转型,不少行业的增长速度没有过去快了。

不是说大家都在“失业”,而是这几年,大家对于收入的“确定感”,相比前几年是没那么多。

过去你能预期年底有奖金、岗位稳定,现在可能收入波动更频繁,如果收入只靠工资,这就会让人下意识把消费的事往后放。

财产性收入更是个关键点。

过去房价涨、资产涨,大家敢花,是因为账面上“钱在长”。但现在房地产更理性了,股市、理财也不是谁都会买,再加上很多人对金融工具不熟悉,“钱生钱”变得难了,收入结构就单一了。

2025年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人均财产性收入1015元,占居民可支配收入只有8.3%,很多家庭是没有稳定的被动收入来源的。

再说社保这一块,也就是转移性收入。

近些年国家在这方面也有不少好的调整,养老金上涨、医保异地可报、参保人数大幅提升。

但对很多年轻人来说,这部分收入感觉还是离日常生活有点远。

养老是好事,但终究是未来的事。这就导致它在当下对消费信心的拉动不太明显。

而还有一类常被忽略的,是经营性收入,也就是你通过做点副业、开店、接单、自雇赚钱的部分。

近年来,随着平台经济发展,灵活就业者人数持续上升,直播、写作、陪诊、跑腿、技能接单等等,这些看似零碎的收入,正在成为很多家庭的“第二根收入水管”。

它虽然不稳定,但正因为多元,让一部分人多了一层缓冲。

这两年国家也在逐步完善相关保障,比如灵活就业参保政策、税收减免、创业支持。这类经营性收入的增加,代表着普通人靠自身能力拓展收入的渠道在变多,是未来结构优化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想象一下:如果你有四类收入——工资照发、养老金在涨、有点小投资收益、副业偶尔来点订单,是不是买点东西就不会那么犹豫?不是因为你有多少钱,而是你知道“我下个月还有进项”。

而我们现在的问题,很多家庭没这个“底”。

不是他们保守,是收入结构太单一。

2

国际上也是这个逻辑。

美国为什么是消费大国,分析美国中产的收入结构也能发现,他们的财产性收入比例很高,有投资、有养老金、有股息;

北欧国家的社保系统让人花钱更有安全感;

日本在经历了长期消费低迷后,也是在鼓励养老金入市、家庭理财普及,才慢慢找回一点活力。

所以说,我们刺激消费说要增加收入,增加的这个收入,可能不仅是要给大家增加总量上的收入,而是促进大家有多元的收入结构。

近几年,我们其实已经在往这个方向改了。

比如养老金制度改革、推动个人养老金账户、基金定投产品下沉、鼓励长期资金入市……这些看起来是金融政策,其实是在帮普通人多接几根“收入水管”。

社保也在做事,统筹层级提升、异地结算更方便、灵活就业参保更普及,这些都在让转移性收入从“未来的事”变成“身边的事”。

这些改革不一定立竿见影,但方向是清晰的:不是让你现在多花,而是让大家的收入更稳。

这可能才是刺激收入真正可能会见效的方向。

当然,作为家庭来说,这两年也有很多人在问我,应该如何度过周期底部,我给大家的建议也是:尽量让自己的收入结构多元化。

1、重视现金流资产,尽量为家庭配置些哪怕不工作,也会有收入的被动资产。

2、给自己试错的财产性收入资金,拿自己工资10%-20%的资金,去资本市场试错和学习,经验其实都在实践中增加的。

3、做好自己家庭的托底,这也是我这几年重视保险的原因,未来10年,比的不是谁走的更快,而是谁走的更稳。

这是国家的转向,也是我们每个家庭需要重视的转向。

来源:财富取经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