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人才“筑巢”古村落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6 07:40 1

摘要:掌上春城讯在昆明市西山区的青山中,两个彝族古村落——大墨雨村和乐居村,正经历着一场静悄悄的改变。来自天南海北的旅居人才带着创意与热忱扎根于此,他们用艺术点亮老屋、用设计激活非遗、用新媒体传播乡土,让传统村寨焕发出勃勃生机。

掌上春城讯 在昆明市西山区的青山中,两个彝族古村落——大墨雨村和乐居村,正经历着一场静悄悄的改变。来自天南海北的旅居人才带着创意与热忱扎根于此,他们用艺术点亮老屋、用设计激活非遗、用新媒体传播乡土,让传统村寨焕发出勃勃生机。

艺术家驻村 老屋新生添活力

沿着蜿蜒的山路驶入大墨雨村,青瓦白墙间一处充满设计感的“白盒子”建筑点缀其间。这里是艺术家郭鹏精心打造的“馥慈山房”。

2017年,郭鹏从南京来到昆明,想找一个把工作室和家都容纳进去的房子,在考察6次后,他最终选定西山区团结街道大墨雨村这栋近400平方米的荒废老宅。“这里气候干燥适合制琴,离主城近又能保留乡村的宁静。”租下老宅后,他和设计师朋友带领村里装修队完成老宅修缮,并将老宅旁的柴火棚和猪圈改造成兼具艺术感与功能性的工作室——一楼用于古琴修复与斫制,二楼是图像艺术创作空间。

古琴制作从选木、开料到调音、上漆,十余道工序需反复打磨一两年。大墨雨村的环境,让郭鹏能沉下来、慢下来。作为村里第三户新村民,他的选择也带来连锁效应:其故事经报道后吸引设计师、画家、木工等陆续入驻。如今,大墨雨村从900多名原住民的传统村寨,变为拥有210名新村民、93栋出租老屋的“艺术村落”,村民还自发组建老房修缮队,年收入翻倍增长。

新村民让老房子“活”了,也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赚钱。郭鹏的父母从四川带来川菜手艺,开起了村里第一家川菜小馆,在他们的带动下,村里目前已开起20余家农家乐。

设计师返乡 创新刺绣技艺

设计师应子的故事,始于一场回归。在广东打拼20年后,她回到故乡云南,租下大墨雨村的老宅,将民族刺绣与现代设计融合,成立“匠心文创工作室”。工作室古朴雅致,一张大大的木制操作台摆在正中间,旁边各式各样绣着图腾纹样的中式服装整齐陈列。

“第一次看到村里绣娘的手艺,我就知道找到‘根’了。”应子说,和当地村民相处后,她发现村里绣娘手艺高超,这种原生态的质朴之美,也为她的创作带来灵感。刺绣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不仅是文化瑰宝,更是妇女就业创业的重要载体。为了激发妇女创新和就业活力,应子发起“西山锦绣”刺绣大赛,联合西山区妇联开展培训,将传统刺绣针法简化并对接市场需求。“我们希望通过大赛推动技艺传承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应子说。

如今应子的工作室正探索通过“培训+订单”模式打通产业闭环。工作室每周六开设常态化培训课程,优秀学员可优先获得就业推荐及商业合作机会。“以前觉得刺绣只是自家穿,现在感觉老手艺能赚钱,参加培训也学会了很多针法,收获很大。”62岁的彝族绣娘李阿婆如今是工作室的“主创”,通过培训后,她每天的刺绣收入超百元。

新村民的创意激活了村寨经济。大墨雨村现有30余个文创项目入驻,长期留村经营的旅居人员达36人。雨花社区负责人表示:“老百姓有了租房收入,能在村里卖出农副产品,收入增加了,也愿意留下来。”

“老村民”直播 流量带火乡村游

与新村民不同,期丽是团结街道土生土长的白族,丈夫的老家就在乐居村。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的她,曾沉迷都市生活,直到2022年,家里农家乐面临转型困境……“其实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去经营农家乐,一开始就想着通过短视频的形式推介一下。”一部手机、一个抖音账号,她拍摄古村的石板路、花椒鸡、打跳歌舞,意外收获千万浏览量。“我发现网友们都挺向往这种生活,我就想把家乡推荐出去。”期丽说。

如今,期丽的抖音账号发布了600多个作品,成为乐居村的鲜活名片。慢慢有了一些人气后,期丽想到的是为乐居村文旅融合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她计划联合相关部门开发“古村游览+非遗体验+农家美食”的文旅线路,带领游客跳彝族打跳、学扎染技艺,带动家乡经济发展。

“新村民用艺术激活空间,我们要用流量让传统被看见。”作为家乡推荐官,期丽主动对接政府文旅活动,将刺绣大赛、非遗市集等转化为直播素材。在她眼中,新老村民是互补的共同体,外来人才带来设计、运营经验,本土村民守住文化根脉。记者许朴琼报道

相关 政策搭台 西山区构建旅居人才生态圈>>>

郭鹏、应子、期丽的故事,是西山区“旅居人才兴村”的缩影。

近年来,西山区出台《关于完善西山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2025年推进“旅居西山”产业实施方案》等政策,将旅居人才纳入全域旅游规划,打造艺术家社区、创客基地等“强磁场”;建立“政府+企业+院校”协同培育机制,开设民宿运营、非遗技艺等线上课程,定向培养乡村规划、文旅IP人才;推出“人才绿卡+文旅礼遇”,为旅居者提供创业补贴、住房优惠,吸引旅居人才落户。

在政策助力下,大墨雨村形成“民宿+文创+生态农业”产业链,乐居村建成非遗传承街区,两地文旅收入持续增长。产业发展,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大墨雨村积极转变发展观念,结合自身优势,通过人才引领盘活彝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乐居村则围绕“文旅+人才”理念谋划发展路径,深挖文化内核、打造特色品牌,做深做实“文旅融合”大文章。2024年,乐居村、大墨雨村共接待游客68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800万元,占村经济总收入29.96%,带动农产品销售增长102%。

“旅居人才带来的不仅是资金和技术,更是对乡村的情感认同。”西山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外来创意与本土文化碰撞,古村落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许朴琼

责编:曾欣

编审:李雪

终审:周健军

来源:掌上春城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