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上里红军石刻标语群‖袁征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6 07:31 2

摘要:在四川盆地西缘、雅安市雨城区北部、青衣江支流陇西河上游,坐落着一个古色古香、环境宜人的小镇——上里。

袁 征

在四川盆地西缘、雅安市雨城区北部、青衣江支流陇西河上游,坐落着一个古色古香、环境宜人的小镇——上里。

上里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亦是近代红军长征北上的过境之地。当年红军在这里留下的大量石刻标语,现已定名为“上里红军石刻标语群”,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文物弥足珍贵,在上里古镇景区里熠熠生辉,耀眼夺目。

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上里红军石刻标语群”石碑(徐波 摄)

上里东接雅安市名山区万古镇,南抵雨城区碧峰峡镇,西靠芦山县龙门镇,北邻邛崃市天台山镇,距成都市区约140公里,距雅安市区约30公里。

走进上里,古朴的风韵和乡间的气息扑面而来。古镇上古树参天,古泉喷涌,古桥密布,古塔威严,古水车繁忙,古磨坊恬静,古牌坊庄重,古街道井然,古院落淳朴,古戏台典雅,明清风格的古建筑错落有致,近代红军石刻标语随处可见。看惯了城市街景的游客,尽可根据各自的喜好,在石板铺就的老街上款款漫步,在青砖黛瓦的古屋下默默沉思,在鸭鸣鹅叫的溪流边痴痴出神,在炊烟袅袅的农舍旁细细品茗,在苍翠葱茏的林木间缓缓穿行,在山水掩映的田园里久久沉醉,在红军錾刻的标语前深深怀想。

20世纪30年代初,笔者父亲袁学邦在家乡四川阆中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开始时,他奉命随部佯攻陕南,未参加上里一带的战斗。

上里古镇虽然在规模上不及阆中古城,但是,这里保留的大量文物古迹,仍将笔者的思绪牵到了久远的年代。这里洋溢的红色文化氛围,更令笔者产生了强烈的似曾相识之感。

上里古镇入口牌坊(孔海京 摄)

依据有关史料,笔者推导,上里早在新石器时期以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那时,上里是青衣羌人的领地。

秦,上里属青衣县。

汉,属严道县。

隋,属严道县。

唐初,属临邛郡。

明洪武年间,为雅州府水东乡上里头。

明末清初,因居住5大家族而得名“五家口”和“五甲口”。

民国十七年(1928),设上里乡。

1935年,红四方面军占领五家口,建立上里区苏维埃政府。

民国二十五年(1936),为雅安县第四区上里联保。

1958年,设上里公社。

1966年,更名为红军公社。

1983年,设上里乡。

1992年,设上里镇。

2019年,撤中里镇,划归上里镇。

上里区苏维埃政府遗址(图源:雅州史志)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实施,人们注意到,早在公元前122年,张骞从西域归来时就发现了一条从四川成都出发,经云南到古印度(身毒),然后直至地中海沿岸的“蜀身毒道”。

上里初名“罗绳”,取昔日古道上的驿站、关隘之意。笔者理解,“罗绳”所处的古道,正是“蜀身毒道”的成雅段,与茶马古道、临邛古道的雨城段相重合,同为古代南方丝绸之路。

“上里”二字的由来,与青衣江支流陇西河有关。古时,官府沿陇西河每10里修建一个集镇。于是,建在陇西河上游10里的场镇,便取名上里。沿河道南下,则分别取名中里和下里。

如果说,环绕阆中古城的嘉陵江是长江支流,那么,环绕上里古镇的陇西河同样是长江支流。站在陇西河畔,《长江之歌》犹在耳边响起。尽管陇西河气势不那么宏大,波澜不那么壮阔,但是,她依然扮演着一位慈祥母亲的角色。她张开茅溪河和白马河这双健美的臂膀,将上里古镇挽入怀中。潺潺流淌的河水就像甘甜的乳汁,哺育两岸儿女,在上里绘就出一幅迷人的水墨画卷。

“水墨上里”石刻(袁韧 摄)

“二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这两句古诗出自哪位先贤之手,坊间尚无明确说法。在笔者看来,尽管上里早已今非昔比了,但是,古诗不失为对上里景象的上佳概括。

远处,北面天台山由山脊构成的睡佛轮廓若隐若现,神秘莫测。

近处,18座馒头形状的小山丘排列成行,被称作“十八罗汉拜观音”。

陇西河的两个分支茅溪河和白马河奔流不息,被称作“二水”。

一架足有几层楼高的水车不停转动,将河水提入水渠,灌溉周围的良田。

上里古镇水车(袁俭 摄)

一座古朴的磨坊摆放着水碾、水磨、鼔风车等用具,展示着上里先民借助河水力量加工食品的精湛工艺。

上里古镇古磨坊(徐淑琴 摄)

如果说,被称作“二水”的茅溪河和白马河流淌在地面上,那么,被称作“明镜”的古泉则源自地底下。

卧于龙头山下的白马泉始建于唐贞观元年,宋乾道元年诏封泉池为“渊泽侯”。该泉是全国独具特色的十大恒温间隙泉之一,因起潮落潮均能听见马蹄的声音而得名。

上里古镇白马泉(徐文江 摄)

与白马泉相距约100米处还有一泉,泉边有清代雅州太守黄云鹤所书“喷珠泉”3字。该泉泉水终年不枯,随时都能看到珍珠大小的气泡从泉底下冒出来。

上里古镇喷珠泉(徐文河 摄)

因为有了水,上里处处是桥。从古镇上溯千余米,可见古桥十余座。有石拱桥、高桥、平水桥、石板桥、石墩桥、单孔桥、3孔桥、7孔桥、11孔桥等。如此密集架桥,足见上里昔日商道的繁华。

在古镇西侧约200米处的陇西河上,横跨着一座高高的石拱桥。人们给它取了个动听的名字,叫“二仙桥”。该桥为高卷拱单孔石桥,桥面两侧有石栏,正中雕刻龙头、龙尾。桥头竖一宝塔,正面浮雕神像和“二仙桥”3个大字。塔壁阴刻文字,记述了先后3次建桥的过程。

央视财经频道摄制组镜头下的上里古镇二仙桥桥头宝塔(徐波 截屏)

清乾隆初年,二仙桥两次建桥后均被洪水冲毁。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民众再次建桥。在桥身两侧分别刻龙头和龙尾,取“镇龙”之意。二仙桥第3次建成后,历经一个半世纪,再未发生洪水毁桥的灾害。

上里古镇二仙桥(高香云 摄)

位于镇东的高桥是一座3卷拱架石桥,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因桥面高出水面十多米,故得名“高桥”。高桥是由陈家为方便卖米而建造的,曾是南方丝绸之路进入上里的主要通道,也是古镇过去最大的桥梁。桥下东西两端各有一条人行道,行人可从桥下穿过。因此,该桥又被称为“清代立交桥”。高桥和二仙桥一东一西,在古诗里被称作“双桥”。

有“清代立交桥”之称的上里古镇高桥(曾瑞炎 摄)

在高桥一端人行道的入口处,当年红四方面军以“认真政治部”的名义錾刻了一则标语,内容为:“中国快要亡国了,只有抗日反蒋才能自救救国!”此标语震人心魄,使“清代立交桥”更具穿透力。

上里古镇“清代立交桥”人行道入口处的红军石刻标语(陈玉琼 摄)

长寿桥是上里古镇的一座单孔圆形石拱桥,位于白马河上。左右两侧各有桥洞,是河边的步行街。人们相信,在长寿桥上走一走可带来健康和好运。

上里古镇长寿桥(袁映 摄)

在上里古镇东头白马河上横跨着一座桥,因桥面距水面仅0.3米,故名“平水桥”。其特点是桥面平坦,以桥墩立于水中来承托横架的桥梁。该桥始建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2墩3孔,长13.5米,宽2.1米。桥面分3段,由宽窄各异的8块红砂岩石板搭建而成。

上里古镇平水桥(曾成 摄)

平水桥西侧河岸上立有石碑一通,红四方面军在石碑上以“德城政治部”的名义錾刻了一则标语,内容为:“红军是反帝抗日的主力军!”此标语言简意赅,让过往行人如沐春风。

上里古镇平水桥石碑上的红军标语(陈一农 摄)

石墩桥是古镇最多的桥,一眼可看到两三处。这样桥是在河床上用石头筑埂,埂上安装石墩而建成的简易桥。河水从石墩之间飞瀑流淌,感觉是在“开闸放水”。人们为取捷径,在石墩上蹦跶过河,感觉在跳“水上芭蕾”。

上里古镇石墩桥(陶洪生 摄)

在水边建塔,是我国古人的一种习惯。上里的古塔分为文峰塔、建桥塔、药王塔和舍利塔,体现了上里历史上经济文化艺术的繁荣。

相传,隋文帝杨坚为感谢尼姑智仙对自己的抚养之恩,诏令全国各座名山修建佛塔供奉智仙的舍利子。于是,在上里古镇的山间建起了舍利塔林。

上里古镇舍利塔(张克明 摄)

文峰塔又称字库塔,位于古镇入口处的陇西河畔,由古镇5大家族之一的杨家祖先杨攀华于同治五年(1866)主持修建。塔下有字纸炉,为上里古代官宦人家和文人燃烧字纸之用,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敬天惜字”的习俗。该塔为石质中空6边形建筑,高8.5米,由下而上共5层,逐层渐小,顶端为宝瓶形古刹尖。

上里古镇文峰塔(罗燕冰 摄)

为宣传发动民众抗日反蒋,红军以“紫光政治部”的名义,在文峰塔第一层塔壁上錾刻了直抵心扉的宣传标语。上里古镇开发时,由于新修道路,塔的最下层几乎位于地下。笔者幻想,若能发明一架千斤顶,将塔底顶上地面,那该多好啊!

红军在上里古镇文峰塔底层錾刻的标语(施维树 摄)

在“水墨上里”生活多年的居民,大都是五大家族的后代。至今,当地仍流传着杨家顶子、韩家银子、陈家谷子、许家女子、张家碇子的说法。

顶子,说的是杨家诗书传家,世代官宦。银子,说的是韩家世代经商,积聚了大量钱财。谷子,说的是陈家田产广阔,粮食丰足。女子,说的是许家的女儿品貌双全,勤劳善良,持家有方。碇子(普通话叫拳头),说的是张家有习武传统,个个骁勇善斗。

在五大家族中,最负盛名的当数韩家。坐落在古镇上的韩家大院,证实了韩家曾经的兴旺。

韩家大院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占地4600平方米。其建筑仿当时北京城官宦府邸,历经3代人方才完工。该大院系清朝钦点进士及第、署云南省禄劝县知事,代署武亭州官韩廷藩和武举韩廷蛟、韩廷锐、庠生韩廷儒阁家用的“华居”。分3处7个四合院,有“七星抱月”之称。大院由穿斗式木结构、青瓦屋面组成。各式门窗、墙壁隔板、檐枋、檐柱、镶嵌装饰都采用银杏、楠木、红杉等上等木材作料。窗型属分格窗,每个窗格的中心图案设计各异。花卉、仙鹤、人物形象逼真,有“孙悟空得道”“济公斗蟋蟀”“蝙蝠斗麒麟”“鲤鱼跳龙门”“陈州放粮”等,内容涉及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戏曲故事、农事游弋、婚姻爱情。所有雕刻作品都是分件雕刻成型后,镶嵌于固定位置,入槽合缝,构成精美浮雕。

央视财经频道摄制组镜头下的韩家大院(徐淑琴 截屏)

韩家大院犹如雕梁画栋的古建筑博物馆,对我国地方民间建筑与民间雕刻艺术等,至今仍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2007年6月,韩家大院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韩家大院”石碑(郭宏志 摄)

上里古镇境内竖立着3道牌坊,分别是双节孝牌坊、九世同堂牌坊和陈氏贞节牌坊。为此,镇上修建了一个别具情趣、环境优雅的牌坊公园。公园内,林木碧翠,灯杆高耸,广场硕大,廊亭别致,步道蜿蜒,古牌坊分布于各自点位。公园旁,酒店、民宿、客栈、商铺、停车场等设施齐全。

上里古镇牌坊公园一隅(何旅章 摄)

位于古镇东陈家山犀牛望月处的九世同居石牌坊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记载了陈氏家庭9代同居、人口逾千、不分家产、共聚一堂的历史,被誉为汉族第一大家庭,曾两次受到朝廷嘉奖。

陈家山上的另一座石牌坊为陈氏贞节牌坊,因陈氏家族中一妇女守节,奉旨而建。

在牌坊公园中心地带,竖立着一道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的双节孝牌坊。清廷为褒扬韩家姑媳二人守节,敕建旌表节孝牌坊。该坊结构为4柱3间12翼出檐多脊,镂空石雕彩绘,采用当地优质石英红砂岩石建造。通高11.25米,进深3米,基座宽7.8米,出檐1.1米。横额镌刻“双节孝”3字,脊顶下正中精雕“圣旨”二字。坊上图饰花纹、历史故事、戏曲坊面、匾额对联等,自然古朴,镌工精细,造型灵巧,栩栩如生。一只只飞禽走兽扬威于坊上,一组组戏剧场景展现在画壁之间。石坊建成后施石青、石绿、石红、金箔等彩绘。坊前30米处竖立着一对12米高的六棱四方双斗石桅杆,红四方面军在桅杆石柱上刻有宣传文字,使牌坊更显得气势弘大。

上里古镇双节孝石牌坊(范克非 摄)

上里古镇的街道呈“井字形”分布,寓意“井中有水,以水制火,防止火患”,这也从规划设计上体现了“水墨上里”的风格。古镇的路面不大宽敞,皆由石板铺成。街道两旁以木结构为主的吊脚楼和各式老旧铺面错落有致,古朴雅致,似乎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大肉挞挞面、蒜泥抄手、糖油果子、泡椒凤爪、豆花粉、酸辣粉、河边烧烤、砂锅雅鱼等美食,足以让游人们一饱口福。

上里古镇街道一隅(胡志君 摄)

上里古镇是川剧的发源地之一。矗立在街道中心的古戏台,名为群玉楼。这种二重檐歇山顶建筑,在四川不多见。戏台周围,“禹王鼎”“武家坡”“战洪州”等戏曲石雕栩栩如生,仿佛能听到那古老的唱腔在回响。当地川剧戏班经常在这里演出,为古镇居民带来欢乐,也促进了川剧艺术发展。

上里古镇古戏台(罗梅 摄)

近年来,上里古镇获得诸多荣誉称号。

1992年,被四川省命名为“四川历史文化名镇”。

2011年11月,入选“十大四川最具旅游价值村落”。

2012年4月,入选全国首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2013年6月,挂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9年1月,入选第7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19年3月,入选第一批“四川省文化旅游特色小镇”。

上里古镇曾被《聊斋》《山嫂子》《张思德》《我爱你中国》《情归上里》《梅花结》等多部影视剧选为拍摄地。

随着上里古镇名气大增,每到节假日,古镇接待游客不计其数。尤其到了暑期,纳凉度假、休闲观光者纷至沓来,让这个小镇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好个热闹。每年,有数千名摄影家、画家前来拍照写生,把上里美景留在相机里,绘在画架上。

上里古镇的写生人(徐华 摄)

十一

作为红军后代、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1军团第1师的后来人、中国人民解放军65军193师(前身为红1师)“大功579团”的退役军人,笔者以为,倘若把上里古镇比作川西南黄金旅游环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那么,竖立在古镇上的红军石刻标语群,便是其点睛之笔。

上里红军石刻标语标示牌(刘志坚 摄)

中国工农红军自创建那天起,就十分重视宣传工作。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指出:红军“不是单纯地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红军的宣传工作是红军第一个重大工作。”

标语是红军开展宣传工作、群众工作、统战工作的一种特有方式和一大创举。红军所到之处,标语几乎无处不在。红军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主张书写在墙壁上,錾刻在石头上,文字简洁,意思明确,通俗易懂,冲击力强,字迹工整,笔力遒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壮观醒目。

上里红军石刻标语群一隅(陈实 摄)

1935年11月,红军从芦山兵分几路向雨城挺进,其中一路进驻上里。红军指战员把上里老百姓当作“水”,把自己比作“鱼”,在上里建立起地方苏维埃政府,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活动。

红军在上里时,正是天寒地冻的日子。衣单被薄的红军战士风里来雨里去,为上里百姓挑水担柴,打扫庭院,推磨背面,排忧解难。红军战士待人和气,买卖公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红军医务人员主动上门为群众看病治病、送药打针。将危重病人抬至红军医院治疗,不收一分一文……

在上里,红军先后与川军、民团和土匪进行了多次战斗。上里群众不畏生死,支援红军。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为红军运送弹药,护送伤员。老太太和妇女烧水、煮饭、炒米花、推豆花、炸油果,搞好后勤保障服务。

红军在上里既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他们向上里群众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革命道理,并以“认真、德城、紫光、崇安”政治部的名义,在一些石碑、石坊、石壁、石柱、石桥上錾刻了116幅宣传标语,打响了声势浩大的舆论宣传战。

在红军的宣传发动下,上里的老百姓争相报名加入红军。据统计,当时上里父送子、妻送夫、兄弟姊妹共同参加红军的就达189人,为红军队伍增添了新生力量。

上里红军石刻标语(刘一曼 摄)

红军离开后,为保护红军留下的宣传标语,上里群众不顾自身安危,用石灰和泥土将石刻标语覆盖保护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里的村民又将覆盖物去掉,使得这批革命文物恢复原貌。

上里红军石刻标语(武家荣 摄)

如今,上里红军石刻标语保存最好,数量最丰,最为集中的一处,位于上里镇五家村3组。数十通刻有红军宣传标语的石碑沿东西走向分布于白马河两岸,分布面积约2863平方米,蔚为壮观。当地居民将白马河两岸的人行步道称为“红军街”,将整齐排列着红军石刻标语的岩壁称为“红色标语墙”。

上里红军石刻标语群一隅(贾宪生 摄)

上里红军石刻标语群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抗日反蒋,解放劳苦大众”的政治纲领,它深深镌刻进了中华民族的奋斗诗篇之中,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1985年7月,上里红军石刻标语群被原雅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12月,上里红军石刻标语群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9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里古镇白马河畔人行步道一隅(吴疆 摄)

站在上里红军石刻标语群前,怎不让人想起毛主席的名言:“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衷心祝愿上里儿女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长征中阔步前行,再创辉煌!

参考资料:

1.《阅读雨城|雨城历史文化故事——上里的桥(二)》,雨城文明网,2024年8月27日。

2.雨城区委宣传部,《深挖文化脉络 焕发乡村新气象——雨城区上里镇全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雨城区人民政府网,2024年1月12日。

3.沈云丹,《雅安上里古镇五家口文化:杨家顶子文化初探》,方志四川,2023年11月3日。

4.《红色遗址│上里区苏维埃政府遗址》,雅州史志,2022年7月29日。

5.胡月,《风好正扬帆 振兴展新篇——文旅重镇雨城区上里镇发展综述》,雅安市人民政府网,2021年7月1日。

6.雨城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上里红军石刻标语群》,雨城区人民政府网,2020年12月21日。

7.《雨城地名丨这些乡镇名字的由来,看完涨姿势!(内附行政区划调整详情)》,静美雨城,2019年10月16日.

8.《上里古镇被评为“四川省文化旅游特色小镇”》,雅安市人民政府网,2019年3月28日。

9.《雅安上里古镇的百年古塔,彰显当地敬天惜字的古风》,懒游的故事,2018年11月20日。

10.《雅安上里古镇住着五大家族 清韩家大院“七星抱月”》,中国新闻网,2015年1月28日。

11.《上里镇被国家二部委授予全国首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称号》,雨城区人民政府网,2012年7月27日。

12.《上里古镇成功入选十大四川最具旅游价值村落》,雅安市人民政府网,2011年11月24日。

13.雨城区上里古镇管理局,《上里古镇概况》,雨城区人民政府网,2009年11月25日。

14.《蜀身毒道》,百度百科。

15.《上里镇》,百度百科。

16.《上里古镇旅游介绍》,博雅地名网。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