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龙华为工程建设装上“智慧大脑”!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6 09:08 2

摘要:随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速推进,该署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领域持续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构建起“空地协同-智能识别-数据决策”三位一体的智慧监管体系。该体系通过无人机航拍、AI识别等技术协同运作,结合人工校准,实现工程建设风险管控的智能化升级。其中,清湖文化产业园二

记者昨日从龙华区建筑工务署获悉,随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速推进,该署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领域持续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构建起“空地协同-智能识别-数据决策”三位一体的智慧监管体系。该体系通过无人机航拍、AI识别等技术协同运作,结合人工校准,实现工程建设风险管控的智能化升级。其中,清湖文化产业园二期建设工程通过应用智能机器人、无人机智能巡检、AI隐患识别监测预警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助力安全生产,为项目高质量交付保驾护航。

龙华区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领域持续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数字孪生+智能决策”

缩短项目规划周期40%

建设中的清湖文化产业园二期工程。

清湖文化产业园二期位于机荷高速清湖立交东南侧,与宝能科技园相邻。该工程由龙华区政府携手深圳市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共同打造,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含两层地下室、六栋工业厂房以及一栋宿舍。该项目致力于打造“数字创意+高端制造”的产业特色,结合区块及片区产业发展状况,拟规划以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和智能装备制造为核心主导产业。

清湖文化产业园二期场地布置模拟。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区建筑工务署以“AI+空间创新”双轮驱动打造智慧建筑工程,实现项目管理数字化转型。在规划设计阶段,项目团队运用BIM技术与AI深度协同,通过AI方案生成系统提升设计效率,AI审图系统自动识别并纠正设计偏差。智慧园区数字化云平台采用微服务架构,各功能模块通过标准化接口高效协同,实现模块化部署与灵活扩展。基于“数字孪生+智能决策”创新模式,项目规划周期缩短40%,设计变更率降低65%。

在施工阶段,由建筑清扫机器人、地坪抹光机器人等专业设备组成的智能机器人矩阵,在混凝土施工、地库装修等关键工序实现智能化作业,不仅提升了施工效率,还降低了材料损耗率。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对大型机械设备、施工外立面、高空作业平台等场景进行自动飞行拍摄检查,通过数智化检查功能,自动识别及分析安全隐患类型及位置,生成检查报告辅助安全管理。

清湖文化产业园二期无人机巡检拍摄画面。

项目的智能爬架隐患监测系统,集成重力传感阵列与AI视觉识别技术,通过垂直姿态智能监测、多维度风险预警与实时可视化管控,可对爬架提升过程中的毫米级位移、结构应力分布及架体变形进行实时追踪监测,将安全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3秒,监测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8倍。

以AI技术为抓手

对项目高质量把控

记者从区建筑工务署获悉,该署以创新为引擎,自去年3月起,建立“地面巡查人员+空中无人机”协同作业机制。安全巡查团队通过无人机巡查对施工项目开展隐患排查,累计完成27个项目次安全巡查,发现隐患172项,整改闭合率达100%;质量巡查团队通过无人机巡查,对区图书馆、群艺馆、大剧院等重点项目开展45次专项巡检,定位质量隐患25处,实现施工进度可视化与质量管控的有机统一。

区图书馆、群艺馆、大剧院AI全景巡检。

基于AI大数据模型,项目团队聚焦高处作业、危大工程等高风险场景,通过100余个典型隐患样本训练模型,实现高处作业风险识别准确率78.67%;质量分析模型覆盖涂饰、砌体等4类工程,在35个样本中涂饰工程识别率达80%,整体准确率45%。系统采用“AI初筛+人工复核”双轨制,确保关键隐患零遗漏。

AI技术结合项目检查数据(项目概况、形象进度、巡查说明、隐患清单等),可智能输出事故风险预测、关键隐患定位及改进策略。测试显示,AI技术对安全风险评级、隐患分级研判等方面的分析具有一定参考意义,为项目管理提供了科学决策支持。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金璐 通讯员 彭俊华 易涛/文 记者 陈建华/图

编辑 王雨莎

来源:宝安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