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33)撕裂者行动(上)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5 18:53 2

摘要:2月中旬,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回到北京,就第三次战役及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有关情况进行汇报。他认为:

2月中旬,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回到北京,就第三次战役及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有关情况进行汇报。他认为:

在朝鲜,速胜是不可能的”。

毛主席回答说:

“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

随后,他花了几天时间研究彭的报告,发现美国人在准备进行一场消耗战。而后得出结论:

我们必须准备在朝鲜作战至少两年以上。由于联合国军的轰炸,我们的补给只有大约2/3送抵前线。”

为了打一场持久战,中国军队决定在朝鲜采取轮番作战的方针。于是,大批新生力量跨过鸭绿江,以支援计划在4月份进行的春季攻势,还有更多的军队很快也将过江。

这时候,第一批入朝部队已经遭受到令人震惊的损失。

秦海洋是第32师一位年轻的农民子弟,当他跨过鸭绿江的第二天,他的部队就突然遭到来自空中的打击,凝固汽油弹“雨点儿”般落下来,情景很恐怖。

其他战友到附近的树林里一直躲到天黑。他们吃了一点干粮(由每个人携带,装在像长筒袜一样的袋子里),又继续前进,几匹马驮着重武器,机关枪拆开由人扛着。

翻越雪山艰巨而危险,不时有人滑倒坠入山下。到前线的长途跋涉要花费2-6个星期,只能靠每个人携带的物品。

白天,美军飞机一见有东西移动就轰炸,部队只好隐蔽起来。夜晚他们不生火。但就是这些预防措施也未能有效地避免人员伤亡。

向南开赴的路上,他们遇到许多从前线下来的伤员。 尽管秦有手套和一条毯子,寒冷的夜晚还是很凄惨。白天,部队通常只是蹲着,偶尔打个盹,最后顺利到达前线。

魏祖亮参加人民解放军之前是开盐店的。他那12人的重机枪班随第12军跨过了鸭绿江,他们用的是苏制武器,备用枪管由魏扛着。

彭德怀在朝鲜前线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李奇微的 “屠夫行动”未能名副其实,他得到麦克阿瑟的同意,又拟订了一个新的“撕裂者行动”计划,意图使联合国军一直推进到三八线附近。

考虑到麦克阿瑟在全面发起进攻前夕可能出现在朝鲜,那样将再次把行动计划暴露给中国人,李奇微采取了直接行动,给这位将军发了一份电报,下属之中几乎无人敢大着胆子发出。

电文的开头,令人作呕地圆滑:

我怀着莫大的荣幸和骄傲,期待着您的视察。您每一次视察都带给我们极大的鼓舞。”

接着,他在电文中礼貌地请求麦克阿瑟不要在全面进攻开始时来到朝鲜:

对于您选择视察日期的原因了解不详,相信您将考虑到对手从中推断的可能性。无论如何,他了解您个人的英勇无畏。将毫无疑问地获悉:每次大规模攻势前夕,您都亲临视察行动以及您无畏而机敏的露面……

如果这一推断适合于您,请不要在总攻发起之日视察。是从长计议贬低其推断的价值还是给他们增添一次证明其推断的机会呢?

如果不选择在总攻之日视察将更有利于证明您行动机敏。先生,您知道您的期望是我唯一的指导,我希望这个意见有可能不会影响您的思考。

您忠诚的李奇微

为了使麦克阿瑟推迟视察日期,李奇微于3月6日早上召集特别会议,以防止麦克阿瑟再次声明:

是他亲自下令恢复攻势。

与此同时,李奇微谨慎地赞扬了将军给予第8集团军的行动自由和支持。

李奇微视察美军,给情绪低落的士兵鼓劲打气。

随后,美步兵第25师将首先发起进攻,目标是夺取汉城以东汉江北岸一处9英里长的前线地区。

“撕裂者行动”于次日(3月7日)凌晨2时30分以猛烈炮火开始,成千上万发炮弹落在汉江北岸,炫耀着令人生畏的火力。

一个半小时后,在第89坦克营和第21高射炮营的半履带高射炮车掩护下,美步兵第24团开始渡江。

首先乘攻击艇渡江的是E连和F连。由于先前的火力掩护,他们没遇到什么抵抗,迎着轻武器火力向前推进。

战地美术记者约翰·格罗斯随一个步兵连等待渡江。在过去的几周里,他访问了希腊、土耳其、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部队,现在,有机会亲眼目睹进攻中的美军。

不过, 格罗斯感到像个被遗弃的孤儿,在他的身边,踡伏着一个怕得要死的美国兵。这个美国兵说:

我的两条腿走都走不动了”。

这时, 一发迫击炮弹落在一排坦克附近。格罗斯说:

“伙计你有伴了!”

美国兵问:

我该做些什么,先生?”

格罗斯想起亨利·海明威的《英勇的红徽章》里的故事——他开始想逃跑,后来想到他的兄弟们会说他是胆小鬼。于是,格罗斯把故事讲给了这个年轻士兵,他说:

你们班其余的人全在那边儿,你不走,他们会知道你没和他们在一起的。到了晚上,看你对他们怎么交待。”

多谢,先生”

这个士兵说完,就朝一条船跑去。

实际上,格罗斯原打算在南岸一直呆着,等到对岸安全了再过去。现在,他为了使那个怕得要死的士兵进入险境得负点责任,于是疾速跑到河边。

在那儿,有一群人湿漉漉地正在发抖,他们的船翻了,正等着疏散。格罗斯见到一位工兵,他是第77战斗工兵连的,这支黑人部队先前由查尔斯·布西中尉指挥,现在由戴维·卡尔斯利中尉指挥。

格罗斯问这位工兵,他是否可以搭船渡江。工兵说:

“你这该死的找对人了。我在这儿就是为了不让一个人留在这边。上来吧。”

行进途中,一枚炮弹在江心爆炸,激起高高的水柱打在格罗斯身上,而大伙疯狂摇动的船桨早已把他打湿。

终于,船上的人们爬上岸,开始向一座陡峭的山攀登。前头的士兵跳进对手的散兵坑,然后像从蹦床上反弹起来似地又突然蹦出去。格罗斯瞪着眼朝坑里看,凝固汽油弹的火舌正在燃烧。

这儿不像在诺曼底,美军和德军都倒在四散在地上的信纸、干粮,烟盒和快照堆里。在这里,格罗斯只是偶尔看到一个饭碗,一双便鞋,几张传单。他跟着由一名中尉带领的一个排继续前进。

他们悄悄地沿着河岸往下走,遇到了往回走的车辆——担架上躺着伤员。又一颗迫击炮弹在附近爆炸,炸着了两个人,格罗斯看到一个人倒在了树丛里,他的两条腿被炸飞了。另一个美国兵紧紧抓着他的右腿哀叫着:

我被击中了!”

很快,看护兵爬向树丛里的那个人,血从那人嘴里汩汩地往外流。看护兵用步兵夹克裹紧伤员,格罗斯脱下他的军用胶布夹雨衣给伤员盖上,然后与趴在雪地上的第二个士兵交谈。

这名战士说他自己是列兵约·汉德逊,来自阿肯色州哈里斯博格。这时,这个排准备向下一个目标进发。中尉排长问格罗斯:

你不介意把汉德逊送到岸边吧?”

格罗斯欣然同意,他已经看够了。接着,他像副拐杖,扶着汉德逊慢慢地向河边走去,他们和树丛里那个垂危的人一道被抬上一辆水陆两用车。

然后,汉德逊在营急救站处理好腿伤,格罗斯又扶着他朝疏散伤员的吉普车走去。

在路上,他们看见一摊血,还有扔掉的毯子和衣服。最上头是格罗斯的军用胶布夹雨衣和夹克,下面盖着的士兵已经死了。

来到吉普车边,格罗斯和汉德逊握手告别。这时,格罗斯才感到自己有多冷,于是跑向血滩边找回他的衣服。

随后,他再次渡过江,准备画他的战地素描,他沿着堤岸走到新拿下的一个小镇里,中途偶尔有志愿军的零星炮弹落下来。

在一间被遗弃的屋子里,他发现两张不协调的肖像,刚出镇子,他遇上一名押送着两个战俘的韩国士兵。韩国兵误以为格罗斯是美军军官,就急忙把战俘移交给他后跑开了。

这两个战俘是北朝鲜人,他们穿着肮脏的棉制服。一个好像手臂负了伤,另一个还在流血,手指甲掀了起来,只连着一点儿皮。

格罗斯从枪套里掏出45毫米手枪,这是他第一次干这种事。他像一个单独作战的突击队员,押着战俘向后方走。

美军炮兵阵地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看着首批部队渡过汉江后,李奇微在江边他的指挥部同步兵第25师师长会合。有消息说,麦克阿瑟将于上午晚些时候抵达水原。

李奇微早都料到会如此,他乘了一架轻型飞机去迎接将军。刚一飞上天,他就告诉驾驶员林奇飞越汉江,他想亲眼目睹这次行动。

看到河滩有一片干燥的、铺满砾石的着陆地,林奇下降高度,把飞机降落在这里,李奇微来到先头部队第25师官兵中间,一切进展顺利。

随后,他们又朝水原飞去。在那儿,李奇微见到了麦克阿瑟。麦克阿瑟说:

如果此次行动达到预期目的,你就可以用你的部队干一切能干的事情了。”

李奇微承认,他在日前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谈起有关“撕裂者行动”的事。接着机敏地补充说:

他告诉记者们,在他以往的经历中,从未得到上司如此多的大力支持。

这似乎是讨好麦克阿瑟,麦克阿瑟说:

不要受他们的任何影响,马修,任何时候,只要你认为对的你就做,不要考虑我想要你怎么做。干吧,出了错,我百分之百地支持你。”

然后,麦克阿瑟用几小时视察了骑兵1师。回到水原后举行了一个记者招待会,他肯定料到这次招待会将在华盛顿引起轩然大波,过分自信地说:

有迹象表明,中国军队将在春季发动一场大规模攻势。“即使在目前受到限制的条件下,我们显然也可遏制住他们的攻势。

必须做出能给敌人以致命打击的决定——决定权要远远超出授予我作为军事指挥官的权限,决定权既不是纯政治性的,也不是纯军事性的,而是必须通过这些决定,把由于中国在朝鲜不宣而战导致未解决的、混乱不堪的难题提交到最大国际范围内寻求答案。”

拉瑟福德·鲍特和其他记者吃惊地感觉到此番话将会对第8集团军的士气产生影响。鲍特报导说:

“实际上,他是在告诉部队他们将被推上死亡线,因为政府除了穷于应付根本没有政策。麦克阿瑟发表谈话的目的当然是针对远在朝鲜以外的读者。”

同时,这些话不只意在华盛顿,而且也是讲给北京听的。麦克阿瑟对中国诋毁而具挑战性的言词出口时,恰值美国政府正试图把毛泽东拉到谈判桌边之时,于是,艾奇逊大怒。

当时,华盛顿正与它的盟友讨论这一问题,以图寻求某种解决办法。艾奇逊说:

“从朝鲜刮出的这阵风,使每个人感到死亡的威胁,表明这位将军对盟国正与美国官方讨论的问题毫无同情心,并煽动美国舆论对其政府正在考虑的事情的敌对情绪。”

两天后,当“撕裂者行动”一直向北推进时,麦克阿瑟又发动了以使他获得更多的行动自由的战役。

当合众社的休·贝利问及以后的作战计划时,麦克阿瑟回答说:

“这个问题更多地牵扯到军事指挥官的职责以外的重大决定,这些决定绝不能忽视一场拖延的和没有什么结果的战役会使盟军付出的惨重的代价。”

实际上,他是在要求对华全面开战。

来源:子名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