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茶造假现象深度剖析:商家与监管之责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6 10:06 2

摘要:近期安徽亳州养生茶造假乱象的曝光,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养生茶中掺杂木渣、树叶,以次充好,执法人员面对举报的态度令人咋舌,这些问题不仅违背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基本原则和立法初衷,形成了地方保护主义,更是严重损害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生命健康。探究商家售假根源以及

养生茶造假现象深度剖析:商家与监管之责

近期安徽亳州养生茶造假乱象的曝光,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养生茶中掺杂木渣、树叶,以次充好,执法人员面对举报的态度令人咋舌,这些问题不仅违背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基本原则和立法初衷,形成了地方保护主义,更是严重损害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生命健康。探究商家售假根源以及监管失职缘由,刻不容缓。

商家:利欲熏心下的疯狂逐利

巨大利润诱惑:难以抗拒的金钱陷阱

在亳州养生茶造假事件中,商家受利益驱使的本质暴露无遗。从曝光信息可知,这些售价在 9.9 元到 30 元不等的养生茶,成本极其低廉,用路边树叶、核等打碎添加,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其带来的利润却高得惊人,两三个月便能获取 20 万到 30 万利润,一年挣上百万并非难事。如此巨额利润,如同一块散发着诱人光芒的肥肉,让许多不法商家不惜违背道德与法律,铤而走险涉足造假行业。

这种对利润的疯狂追逐,在其他行业售假案例中也屡见不鲜。以直播带货领域为例,知名打假人王海举报 “三只羊网络” 小杨哥带货假五常大米,尽管涉事品牌方和直播间后续有下架产品等动作,但这一事件足以反映出,在高额利润面前,一些商家和主播丧失了基本的商业诚信与道德底线。与售假被罚款的金额相比,售假所带来的收入实在太过诱人,使得他们心存侥幸,认为即便被查处,所获利润也足以弥补可能面临的处罚损失。

违法成本低廉:无关痛痒的处罚威慑

违法成本低廉是商家敢于肆无忌惮售假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尽管法律对于售假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有明确的处罚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处罚力度往往难以对商家形成足够的威慑。对于养生茶造假商家而言,一旦被查处,可能面临的罚款金额相较于其通过造假获取的巨额利润,不过是九牛一毛。而且,在一些情况下,商家甚至只需更换店铺名称、重新开设网店,便能继续其造假售假行为,几乎没有受到实质性的经营限制。

反观国外一些成熟市场,对于售假等违法行为的处罚极为严厉。例如在某些欧美国家,一旦商家被认定售假,不仅会面临天文数字般的罚款,导致其倾家荡产,还可能面临刑事指控,企业负责人甚至会面临牢狱之灾,同时企业信誉也将遭受毁灭性打击,再无翻身之日。与之相比,我国在对售假商家的处罚方面,仿佛在和违法者玩一场 “过家家” 的游戏,罚款如同挠痒痒,店铺关停不过是换个马甲重新登场,如此 “温柔” 的惩戒,怎能不让商家前赴后继地踏入造假的深渊?

市场监管漏洞:有机可乘的灰色空间

市场监管存在的诸多漏洞,为商家售假提供了便利条件。

从市场流通环节来看,监管部门对于商品的抽检比例低得可怜,覆盖面如同筛子上的小孔,难以全面排查市场上存在的假冒伪劣养生茶。而且,部分监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业务能力之差令人咋舌,对于一些隐蔽性较强的造假手段毫无察觉,导致一些造假商家长期逍遥法外,让跨区域售假的商家如同在 “打游击战”,轻松利用地区监管差异,逃避法律制裁。

监管:失职背后的荒诞闹剧

地方保护主义作祟:短视的局部利益考量

亳州作为全国最大的中药基地,中药材产业是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宛如 “护犊子” 的家长,为了保护本地产业发展,维护地方经济利益,对本地企业的造假行为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形成了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他们天真地认为,查处本地企业的造假行为会影响当地的经济增长、税收收入以及就业稳定,却全然不顾这种行为对整个市场秩序、消费者权益以及地方长远发展的巨大危害。他们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却不知这种行为最终会导致本地企业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缺乏创新动力,陷入 “越保护越落后” 的恶性循环。

监管人员责任意识淡薄:冷漠的 “佛系” 执法

部分监管人员责任意识淡薄,对待工作消极懈怠,将 “佛系” 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上演着一幕幕令人气愤的冷漠执法场景。在亳州养生茶造假事件中,执法人员面对记者的举报,表现出冷漠、敷衍的态度,对造假现象见怪不怪,没有积极履行自己的监管职责,及时对造假行为进行查处。他们的回应仿佛在说:“这事儿太常见了,着什么急?”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监管部门的形象和公信力,也让商家更加有恃无恐,助长了造假之风的蔓延。

这种责任意识淡薄的现象并非个例。在一些地方的市场监管工作中,部分执法人员存在 “懒政”“怠政” 行为,对市场上的违法行为视而不见,或者在执法过程中走过场、敷衍了事。他们把工作当成一场 “打卡游戏”,缺乏对市场监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没有将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而是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应付上级检查、完成表面任务上。他们就像市场监管领域的 “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拿着纳税人的钱,却对市场乱象无动于衷,严重影响了市场监管工作的效果,使得造假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屡禁不止。

来源:星火维权打假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