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安徽亳州十八里镇的白芍种植基地,52岁的陈立蹲在齐腰高的白芍田里,指尖轻轻拨开土层查看根茎长势。这片墨绿的药田,从20年前的5亩试验地起步,如今已拓展至1.2万亩自营基地,带动周边2000余户农户打造出23万亩白芍种植带。
亳州药农陈立的白芍致富经:20年坚守成就万亩药田
在安徽亳州十八里镇的白芍种植基地,52岁的陈立蹲在齐腰高的白芍田里,指尖轻轻拨开土层查看根茎长势。这片墨绿的药田,从20年前的5亩试验地起步,如今已拓展至1.2万亩自营基地,带动周边2000余户农户打造出23万亩白芍种植带。
一、返乡青年的单一选择:从打工仔到白芍痴
2002年,28岁的陈立放弃了江浙服装厂的管理岗位,带着8万元积蓄回到老家亳州。彼时的皖北药都正值中药材种植热潮,金银花、丹参等品种炒作火爆,而他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生长周期长达3年的白芍。头三年,他在自家5亩责任田搞试验:从山东菏泽引进凤丹改良品种,摸索分根繁殖技术,记录下每亩4500株的最佳密植度。2005年秋收,首批白芍鲜根亩产达3800公斤,按当时8元/公斤的收购价,5亩地净赚12万元。那时候才确信,这条路走得通。2016年,中药材市场遭遇价格寒潮,白芍鲜根价跌至5元/公斤,不少农户改种其他作物。陈立却反其道而行之,以6元/公斤的保底价收购合作农户的药材,自己垫资800万元建设烘干厂。白芍是多年生植物,挖了就前功尽弃。他带着技术团队挨家挨户做工作,市场总会回暖,品质才是硬道理。
二、白芍的双重价值:药材与花的立体开发
作为传统浙八味之一,白芍在中医药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亳州中医药研究院数据显示,全国70%的白芍饮片产自亳州,年需求量超10万吨。陈立的加工厂里,晒干的白芍根茎被切成0.3厘米的薄片,经色选机筛选后,优质片以60元/公斤的价格供应给北京同仁堂、广州白云山等药企,用于生产护肝片、妇科调经颗粒等20余种中成药。除了药用价值,白芍的观赏属性正被深度开发。每逢五月花期,陈立的基地变身花海,碗口大的粉白色花朵连绵成片。他与河南南阳的花茶企业合作,将未开放的花蕾制成白芍花茶,每公斤售价达200元。一朵花能卖1块钱,每亩花期可增收3000元。他翻开订单本,2023年白芍花销售额突破500万元,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三年生药材的时间魔法:如何算出稳当账
在陈立的种植手册里,详细记录着白芍的投入产出比:
- 种植周期:3-5年,以3年生为最佳采收期
- 土地准备:选择沙壤土,前茬作物为玉米、小麦的地块,每亩施腐熟牛羊粪2000公斤,深耕30厘米
- 种苗成本:分根繁殖,每亩用芽头450公斤,成本2200元
- 田间管理:年除草3次(人工成本600元),追肥2次(复合肥300元),病虫害防治2次(生物农药200元)
- 产量与收益:3年生亩产鲜根4000公斤,晒干后1800公斤,按鲜根8元/公斤计算,亩产值3.2万元,扣除总成本4000元,纯收益2.8万元,年均收益超9000元
他的合作农户中,亳州十河镇的李大姐2019年试种5亩,2022年采收后获利14万元,比种粮食强太多,现在我家20亩地全种了白芍。
四、从单打独斗到产业共同体:技术赋能农户
在陈立的公司展厅,墙上挂满了种植技术流程图和合作农户分布图。为解决新手难题,他总结出“白芍种植五步法”:
1. 选地关:拒绝黏土地,pH值6.5-7.5的沙壤土最佳,前茬忌花生、红薯
2. 分根术:秋季采挖时选取带3-4个健壮芽的芽头,切面涂抹草木灰消毒,阴干24小时
3. 定植法:10月上旬栽种,穴深15厘米,芽头朝上,间距30×50厘米,每亩4500株
4. 田间管:次年春季摘蕾保根,雨季前开挖30厘米深排水沟,冬季培土防寒
5. 采收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叶片发黄时深挖,避免损伤根茎
2023年,亳州白芍种植面积同比增长15%,陈立的合作基地单产提升12%,病虫害损失率降至5%以下。
五、穿越周期的生意经:品质与市场的双向奔赴
在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陈立的白芍饮片摊位前客商络绎不绝。他抓起一把泛着珍珠光泽的白芍片:“我们的货重金属含量低于0.3mg/kg,农残检测23项全部达标。”这种坚持换来的是稳定订单——广州某药企连续8年以高于市场价5%的价格采购其产品。面对近年兴起的中药材电商,他开设了直播基地,镜头对准白芍从种植到加工的全过程:消费者看到地里的生长情况,更愿意为道地药材买单。2023年,线上渠道销售额突破1200万元,带动白芍花茶、盆栽白芍等衍生产品热销。
尾声:当传统药材遇见现代农人
站在烘干车间外,陈立看着刚采收的白芍堆成小山:“有人说农业靠天吃饭,但我觉得靠技术、靠坚持。”20年专注一个品种,他把“亳芍”做成了地理标志产品,更让2000余户农户共享产业红利。在他的笔记本里,记着最新的计划:建设白芍深加工提取车间,开发白芍总苷胶囊原料——这条从田间到车间的产业链,正延伸出更广阔的价值空间。
当传统药材遇上现代种植技术,当个体坚守融入产业集群,一片白芍田,就能成为乡村振兴的“聚宝盆”。
来源:湘里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