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先生提出极富诗意的构想——“重瓣花朵”式文明格局,描绘了中国史前时代以仰韶文化为花心,四周环绕着不同经济文化类型和不同文化传统的层层花瓣。
“花开中国锦绣崤函”系列报道之四
文明传承之花——道德沃土的精神丰碑
全媒体记者 侯鹏云
时光穿越陶瓮,穹顶绽放史前花语。
“花”与“华”同音,“华”的本义即为“花”。
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先生提出极富诗意的构想——“重瓣花朵”式文明格局,描绘了中国史前时代以仰韶文化为花心,四周环绕着不同经济文化类型和不同文化传统的层层花瓣。
因此,庙底沟彩陶花瓣纹不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文明的象征。她的向心力,犹如盛开的中华文明之花,见证了史前时代中华文化的繁荣和辐射力,亦如同一粒种子,播撒在广袤的华夏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崤函大地经过7000多年的传承和创新,呈现出姹紫嫣红,百花齐放的蓬勃生机。
道德模范,彰显文明城市品格。
孝老爱亲、见义勇为、无偿捐献……在崤函大地,凡人善举比比皆是、层出不穷。
围绕打造崇德向善文明之城目标,我市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成风化俗,充分发挥模范引领、榜样带动作用,让道德之花在崤函大地处处吐艳。
75岁的老人在小区地库突发疾病、瘫软倒下,刚好路过的市外高学子贠栋,主动将老人背送回家,并且不留姓名、默默地离开;
侍奉几近失明的岳母、照顾突患脑出血导致半身不遂妻子的范群合,数十年如一日地守护亲人,不离不弃;
青年志愿者罗凯赴郑州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三门峡市第4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用大爱和热血为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送去生命的“火种”。
……
互帮互助,向上向善的美好品德在崤函大地蔚然成风。
20多年矢志不渝爱鸟护鸟的“爱鸟达人”张明云,18年出入刀山火海的消防员焦雷,“针”情“灸”意挽救广大百姓患者的仁心医生潘来峰,一生为苹果栽培呕心沥血的农民刘天送,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香菇书记”李帅民,“热血”捐髓撒播大爱的人民警察董爱军,潜心钻研练就高超技能的劳模工匠刘成祥,敢打敢拼为国争光的奥运健儿武翠翠……各行各业涌现出的道德模范和好人典型,感动、温暖着每一个人,为三门峡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文明之花开遍乡野,得益于丰厚的道德滋养。
市见义勇为协会不断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全力规范见义勇为行为确认、表彰、宣传、慰问等环节;不折不扣落实礼遇优待政策,为见义勇为人员开展健康体检,购买人身意外保险;为市区4支志愿者服务队授旗,让见义勇为成为崤函大地的城市品格。
此外,我市还积极开展“十大好人”先进典型事迹宣讲活动,推动可敬可信、可亲可近、可学可鉴的好人事迹进入寻常百姓家,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身边最动人的价值底色,不断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整体实力、内在魅力和发展活力。
文明根脉,传承中华文化自信。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在市区庙底沟公园,仰韶纹饰的雕塑设计、台阶装饰让游客沉醉其中;央视春晚舞台的花瓣纹背景,使仰韶文化名扬四海;在海南省举办的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仰韶彩陶坊白酒的口味和瓶身外观,吸引各国友人纷纷打卡,火爆预定……新时代,层层叠叠的“重瓣花朵”常开不败,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仰韶文明的独特魅力和不朽价值。
仰韶彩陶纹饰从最初具象的鱼、鸟、蛙纹演变为抽象的花瓣纹、漩涡纹,不仅是艺术审美的飞跃,更是先民宇宙观和信仰体系的具象化表达。其中,小口尖底瓶不只是酿酒工具,更是甲骨文“酉”“尊”等礼制符号的象形来源,体现了酒文化和礼制文明的深度融合。
传承仰韶文明,重在通过现代创新实现活态延续。
仰韶酒业以彩陶纹样为设计灵感,将小口尖底瓶、鱼纹葫芦瓶转化为酒器,独创“九粮六陶”工艺,开创陶融香型白酒,让文物成为可饮用的文化遗产。
河南仰韶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司通过复原古法窑炉与矿物颜料,复刻仰韶彩陶技艺,开发茶具、餐具等文创产品,使古老纹饰融入当代生活,远销欧洲各地。
穿越风雨、历尽沧桑,崤函大地上的人们吮吸着仰韶文明的甘甜雨露,诵读着先辈著述的经史子集,传承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
春秋时期,老子在此撰写《道德经》,倡导“道法自然”“上善若水”,与仰韶文化“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一脉相承。
“道”为万物本源,与仰韶彩陶纹饰中“阴阳相生”的图案形成哲学共鸣,体现华夏文明对宇宙规律的早期探索。
“治大国若烹小鲜”“无为而治”等理念,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自发秩序,与仰韶晚期社会进程中的治理经验形成鲜活的历史对话。
如今,“奇妙游”“仙门山封藏大典”等文旅融合项目,将酒礼仪式、彩陶艺术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打造“行走的文明课堂”,让游客在祭酒、封坛中体验“敬天法祖”的文化内核。央广总台栏目《典籍里的中国》以戏剧化形式呈现老子悟道历程,将抽象哲理转化为可感故事,推动中国传统哲学在全球破圈传播。
7000年的文明积淀,在陶香酒韵中焕发新生,彰显“根脉传承”不仅是历史地层中的深沉律动,更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来源和底气,推动崤函大地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精神高地。
红色基因,砥砺奋进伟大时代。
摩肩接踵,人流如织,水泄不通。今年“五一”假期,我市“红色旅游景点”人气爆棚,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和外国友人疯狂追捧。
1938年,刘少奇同志在渑池八路军兵站,把马列主义与中华传统修身理念结合,起草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成为全党思想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如今,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纪念馆内,鎏金大字铭刻提纲挈领,煤油灯、手稿复刻品等文物再现刘少奇在艰苦环境中笔耕不辍的场景。展馆通过沉浸式影像与互动展陈,引导参观者切身感受“思想入党”的深刻内涵。
初心的永恒指南,雕刻出实干报国的精神丰碑。
在三门峡大坝景区,中流砥柱石屹立激流,千年不倒,既是地理奇观,更是中华民族绝不屈服、绝不低头、绝不妄自菲薄的精神坐标。1957年,数万建设者以“人定胜天”的信念,创造出新中国治黄史上的奇迹,将自然砥柱升华为民族精神的图腾。
党员先锋队在大坝建设时期,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信仰引领,在技术封锁和物资匮乏中攻坚克难、砥砺奋进。
“非常震撼!”5月3日,中流砥柱博物馆内,来自江西省的游客涂先生感叹,展馆运用高科技手段,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充分领略到了黄河的波澜壮阔和历史的厚重伟大。
如今的三门峡大坝,不仅防洪发电,更以万亩湿地、飞鸟翩跹的生态画卷,诠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展现中国人民从“征服自然”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觉醒,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典范。
7000年光阴流转,崤函大地的文明根系深扎沃土,绽放出跨越时空的精神之花。
从“好人榜”上平凡英雄的温暖坚守,到中流砥柱博物馆里科技与历史的交响;从彩陶坊酒器中的文化密码,到刘少奇纪念馆中永不褪色的党性光辉——在这里,每一朵文明之花都诠释着“何以中国”的深层答案,每一粒精神火种都激荡着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三门峡将以文明传承者的自觉、创新开拓者的锐气,将7000年积淀化作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引擎,传递友好善意、开展文明对话、追寻红色征程,为现代化中国建设注入崤函新气象。犹如黄河在此奔涌东去,中华文明的长河亦在此激荡起更为璀璨的浪花,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星辰大海,浩荡前行。
来源:三门峡日报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