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文化自信, 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方法论。这一方法论集中表现为: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以时代问题为导向、以认识规律为依据、以创新发展为目标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文化自信, 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方法论。这一方法论集中表现为: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以时代问题为导向、以认识规律为依据、以创新发展为目标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基于中国实践和世界发展趋势而作出的重大判断。知识及其体系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常识。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瓶颈在于整体上仍然缺乏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主要表现在我们目前的知识体系于一些领域中或一定程度上自主性和创新性还不足,尚未形成完全自主的、创新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未能在“三大体系”的构建上实现重大突破。这种情况导致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整体上对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回应能力、解释能力和解决能力还有待提高。为了破解这些问题,必须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创新的知识必须以创新的实践为基础。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一种“创新版”的实践,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理论的创新。
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理念充分体现了认识发展的内在规律。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对当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自觉表达,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诉求。自主就是自为自觉,就是具有认知上的独立性、自觉性,而非盲从或被动地受制于他人或其他知识体系。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就是立足中国、观照中国、扎根中国,坚持中国问题导向,回应和解决中国问题,为广大中国学者和民众所认同或接受的知识体系。我们所要构建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既要正确反映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规律性,正确反映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又要正确反映国家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基础。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理论和思想,它构成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体系的构建涉及学科的划分和组织体系等,必须遵循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服从理论内容和思想的内在逻辑;学术体系的构建涉及学术活动、学术评价和学术规范等,必须服从于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发展要求和社会功能;话语体系的构建涉及知识的概念表达和传播方式等,知识体系中的理论或思想是话语体系的内容,相对于形式而言,作为内容的理论或思想是更为重要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内容为王。只有把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作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的坚实基础和思想理论前提,才能使这“三大体系”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主体性。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理念和实践,充分彰显出中国共产党重视文化建设、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进程中所具有的文化主体性。这种文化主体性突出地表现为在文化建设和发展上力求开拓创新、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坚持以实践为基础、遵循认识发展规律,对世界特别是社会发展规律进行探索和认知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理论前提和方法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自觉践行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守正创新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相统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发展。“两个结合”重要论断的提出,更加彰显了民族文化历史的自觉自信,更加强调了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等领域,坚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它既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指导思想,又是理论创新、知识创新的卓越典范。
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基本原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它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原则。这些原则反映了认识发展的规律和知识构建的规律,是我们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基本原则。
坚持“继承性、民族性”,就是要注重知识的传承性和民族特色。要把握好三个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换言之,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哲学社会科学往往具有价值取向,应坚持人民性,坚持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价值导向。
坚持“原创性、时代性”,就是必须以我国的实践为基础,以我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这样才能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观点,而避免成为简单地追随别人观念那样一种附庸。要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否则理论就会苍白无力。主体性、原创性源于对时代性问题的把握,要以时代问题的研究为起点,才能够得出创新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得出的许多观点、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体系等,都是原创性的成果。要实现原创性,必须充分体现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成就,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坚持“系统性、专业性”,就是一方面要从总体上认识和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加强知识的全面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观照文本、历史、原理、方法等内容要素之间的联系,避免碎片化,涵盖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另一方面要注意专业性,要注意到各个学科自身的特殊性、规范性和健康发展。
总之,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深入领会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所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发展规律,有助于增强我们工作的自觉性和有效性。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