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再次来袭,专家提醒:当前正处于小波峰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6 11:28 3

摘要:近期,中国多地新冠疫情呈现小幅反弹态势,中国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第18周(5月第一周)全国哨点医院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已升至16.2%,较第14周的7.5%大幅攀升。这一数据表明,新冠疫情已进入新一轮流行周期的“小波峰”阶段。

近期,中国多地新冠疫情呈现小幅反弹态势,中国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第18周(5月第一周)全国哨点医院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已升至16.2%,较第14周的7.5%大幅攀升。这一数据表明,新冠疫情已进入新一轮流行周期的“小波峰”阶段。

专家提醒,尽管当前疫情强度未达历史峰值,但正处于新冠阳性率小波峰,其传播趋势仍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疫情现状:多维度数据揭示传播特征

从区域分布看,南方省份新冠阳性率普遍高于北方,但部分早期疫情增幅较快的省份已出现增速放缓迹象。例如,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19日,当地新冠检测阳性率从4周前的1.71%跃升至8.21%,新增重症及死亡病例较前一周增加近一倍。澳门地区则呈现波动特征,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自2月下旬的44.3%高峰回落后,近期又回升至17%。

从年龄结构看,新冠已对全年龄段人群构成威胁。中疾控监测显示,在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15-59岁群体新冠阳性率居首位,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该年龄段同样位列第一;60岁及以上群体虽阳性率略低,但住院病例占比突出,凸显老年群体重症风险。值得关注的是,0-4岁幼童群体中鼻病毒检测阳性率已跃居首位,提示儿童呼吸道疾病防控需多病原体并重。

从病毒变异看,当前流行毒株呈现多样化特征。北京朝阳区疾控中心监测到NB.1系列分支成为北方优势毒株,该毒株属于XDV变异株的新分支,免疫逃逸能力增强但致病力未显著提升。港澳地区则持续检出XDV毒株,其污水监测病毒含量已超越过去一年最高水平。尽管病毒变异带来传播优势,但现有疫苗和抗病毒药物仍保持有效防护能力。

二、成因剖析:多重因素叠加推动疫情反弹

免疫屏障弱化是核心诱因。自2023年12月至2024年1月的上一波疫情高峰后,自然感染产生的抗体保护力持续衰减。中疾控专家指出,当前人群中因既往感染获得的免疫保护已接近临界值,叠加疫苗接种后抗体滴度下降,导致易感人群规模显著扩大。

季节性因素与防控措施调整形成叠加效应。春季气温波动加剧呼吸道疾病传播风险,而部分公众在防控政策优化后出现防护意识松懈。香港卫生防护中心观察到,公共交通工具佩戴口罩比例较疫情高峰期下降约30%,室内密闭场所人员聚集密度增加,为病毒传播创造条件。

国际疫情输入构成持续压力。全球范围内,JN.1、KP.2等变异株仍在传播,尽管中国口岸检疫措施严密,但境外输入病例仍保持日均数十例的规模。新加坡、日本等邻国近期疫情反弹,通过跨境旅行引发的传播链条值得警惕。

三、应对策略:精准防控筑牢健康屏障

强化监测预警体系是首要任务。中疾控已建立覆盖全国的10万余个监测点,日均处理数据超千万条。建议进一步完善多病原联合检测机制,在流感、新冠等病毒检测中推行“一管多检”,提升早期发现能力。同时,加强污水病毒载量监测,通过环境样本预警系统捕捉社区传播风险。

推进疫苗接种需突出重点人群。截至2025年5月,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全程接种率已达96%,但加强针接种率仍不足80%。建议针对老年、基础疾病患者等高危群体,优先推广含XBB变异株抗原成分的新一代疫苗。香港大学研究显示,接种二价疫苗可使重症风险降低62%,对变异株仍保持交叉保护效力。

优化分级诊疗机制可缓解医疗压力。当前门急诊新冠病例中,轻症患者占比超85%。建议推广“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模式,通过互联网医院提供线上问诊服务,将发热门诊资源集中用于重症救治。北京协和医院试点数据显示,该模式使急诊留观时间缩短40%,重症床位周转率提升25%。

个人防护仍需坚持“三件套”。尽管防控政策调整,但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仍是阻断传播的有效手段。建议公众在密闭场所、人员密集区域继续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出现发热等症状时主动居家隔离并接受抗原检测。抗病毒药物如先诺欣(先诺特韦/利托那韦片)在症状出现48小时内使用,可使核酸转阴时间缩短2.2天。

四、未来展望:构建长效防控机制

此次疫情小波峰预计将于6月中下旬回落。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分析,当前流行毒株致病力未显著增强,住院人数峰值将低于JN.1变异株流行期,不会对高考等重大活动造成实质性影响。但需警惕秋冬季可能出现的叠加流行风险,建议提前储备医疗物资,优化重症监护资源配置。

长期来看,需建立“平急结合”的防控体系。这包括完善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推动疫苗研发技术创新。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各国将新冠防控纳入初级卫生保健体系,通过常态化监测、精准化干预,实现疫情防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

在这场与病毒的持久战中,公众既是防控参与者也是健康守护者。唯有坚持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方能在保障生命健康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让我们以理性态度应对疫情波动,用集体智慧筑牢健康防线,共同迎接抗疫斗争的最终胜利。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波斯顿的枯藤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