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温室蔬菜生产,是蔬菜周年供应的基础,也是居民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新鲜蔬菜的保证。然而,在种植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病害问题也如影随形,给农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给蔬菜产品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新京报讯(记者周怀宗)温室蔬菜生产,是蔬菜周年供应的基础,也是居民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新鲜蔬菜的保证。然而,在种植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病害问题也如影随形,给农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给蔬菜产品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记者从中国农科院获悉,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李宝聚团队的一项新研究,揭开了温室病害快速传播的神秘面纱,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上。
病原孢子是病害传播的重要途径,微小的病原孢子,又是如何在温室内“兴风作浪”的?李宝聚介绍,温室中的温度和湿度变化,是病原孢子的“启动键”,为病原菌孢子的传播提供了独特的条件。以黄瓜棒孢叶斑病为例,其病原菌孢子在高湿环境下吸附水分膨胀,随着湿度降低,孢子内的渗透压发生变化,细胞壁弹性回缩,产生气体泡泡,就像一个被压缩的弹簧突然释放,为孢子的扭转-抖动运动提供了能量。研究发现,当相对湿度下降到52%以下时,孢子的释放数量急剧增加。这就好比给病原孢子安装了一个“湿度感应器”,湿度一降低,它们就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开始它们的传播之旅。
孢子年龄则是影响传播的“隐藏因素”,研究发现,随着孢子年龄的增长,孢子之间的连接强度逐渐减弱,更容易被风吹散传播。3天龄的孢子群,只有少量孢子在距离菌落10厘米处被发现;而5天龄和7天龄的孢子群,释放的孢子数量和传播距离都显著增加。这是因为年长的孢子位于孢子链的末端,分隔壁更容易断裂,而靠近分生孢子梗的年轻孢子则与邻近孢子或分生孢子梗的连接更为牢固。
“这项研究让我们对温室病害的传播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了解病原孢子的释放和传播规律,有助于我们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防控策略。”李宝聚介绍,“如在温室管理中,可以通过控制湿度和风速来减少病原孢子的传播。在病害高发期,保持温室内的湿度相对稳定,避免湿度的剧烈波动,同时合理控制通风换气的时间和强度,减少病原孢子的扩散。此外,针对不同病原菌的孢子释放特性,开发针对性的病害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前采取防控措施,降低病害的发生风险。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温室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其他设施农业病害的防控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杨利
来源:上上默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