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夏的湖南,绿意盎然。一股又一股以自然为课堂、公益为纽带的亲子生态教育热潮在三湘大地涌动。从新化天门乡的“护生行动日”公益行动到长沙松雅湖畔“大手牵小手”的自然守护,湖南正以多元化的公益实践,书写着自然教育与亲子关系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今日女报 / 凤网记者 冯晓雅
初夏的湖南,绿意盎然。一股又一股以自然为课堂、公益为纽带的亲子生态教育热潮在三湘大地涌动。从新化天门乡的“护生行动日”公益行动到长沙松雅湖畔“大手牵小手”的自然守护,湖南正以多元化的公益实践,书写着自然教育与亲子关系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看到孩子们从自然中汲取养分,家长们陪伴式参与孩子的成长,培养孩子和青少年的生态世界观和生态人生观,就像呵护一棵幼苗到成林,每次都让我感动。”湖南省首个专注自然教育的公益机构——长沙市湖湘自然科普中心(以下简称“湖湘自然”)的负责人、“90后”姑娘谢敏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从2014年梅溪湖畔的三人团队,到如今被全省数千个家庭熟知的“家门口的自然课”,她们用生态启蒙为孩子们打开了认知世界的另一扇窗。
她们带着孩子走进自然
“请注意!这只广斧螳螂正采用伏击策略捕猎螽斯。”4月,长沙16岁少年谢燕翔在抖音发布的夜间昆虫观察视频播放量达近150万。镜头里,他手持手电筒蹲守半小时,记录广斧螳螂用锯齿状前足锁定螽斯的全过程。这条“沉浸式自然观察”内容意外走红,揭开了湖湘自然教育十年深耕的一角,许多人发现,社区公园的绿化带里,藏着比电子产品更生动的生态课堂。
“像谢燕翔这样喜欢在大自然里‘上课’的小孩,在湖湘自然还有数千个。”谢敏笑着说。一批又一批学员们的成长轨迹,正是三湘大地自然教育从萌芽到繁茂的生动注脚。
2014年,谢敏与两位伙伴组建了“湖湘自然”。这个曾参与全国大学生绿色营的自然解说员,带着“用故事建立人与自然联结”的理念,开启了湖南自然教育探索。
彼时全国自然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湖南却还没有成熟案例。团队从翻译台湾教材起步,开发出“夜观昆虫”“二十四节气物候观察”“自然手工”等课程。首个公益课在王陵公园试点时,仅12组家庭报名,课程结束后却让家长惊叹:“孩子第一次说出小区里有23种昆虫!”
“其实让孩子与自然建立联系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们对在地环境产生链接。”谢敏告诉记者,一开始她和小伙伴们只是在长沙开展“城市亲子家庭的自然陪伴”公益项目,发动周边社区中对自然感兴趣的家庭,利用周末的时间,走进公园、湿地与乡野。她们还利用众筹的公益资金,趁着工作日走进学校,为孩子们提供45分钟自然教育公益课堂。
寒来暑往,靠着这份坚持,自然教育在湖湘大地上犹如星火燎原般走进了千家万户。
用五感观察法,让孩子认识世界
在湖湘自然,像谢燕翔这样的“自然少年”背后,总有一位志愿者家长。“谢燕翔的妈妈阳彩是我们的志愿者,说起来她还是谢燕翔加入‘湖湘自然’的契机。”说起湖湘自然志愿者的故事,自然讲师谭鲜如数家珍。
“志愿者们不仅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也需要去户外身体力行地进行自然观察。”谭鲜告诉记者,像阳彩一样志愿加入湖湘自然团队的家长不计其数,经过讲师们的培训后,他们能带领小分队开展户外自然教育课程。
“林科大的常春油麻藤开花了,从远处看,乌泱泱的一大片。藤蔓缠着旁边的高大泡桐树,一直攀上了十米高空,其纠缠程度很厉害。”4月底,十几位志愿者家长走进中南林科大开展自然观察,笔名为“苍耳”的一位妈妈如实记录道。她感叹,这种体验式学习让自己先被自然滋养,领悟了“干货”满满的自然观察课程,就能够向孩子们传递更准确生动的信息。
“我试着带孩子在小区的绿地转了转,用学到的方式教她观察自然。”湖湘自然志愿者家长谢丹回忆道。
女儿乐乐跟着她的指引,轻轻碰触着苎麻叶的叶面,感受叶面的触感:“妈妈,这片叶子摸起来好粗糙呀!上面还有细细的绒毛。”就这样,母女俩轻轻摩挲着小区里各种植物的叶子,分别感受了银杏根根分明的脉络、月季叶片上的尖刺……
时隔多日回忆起当时乐乐脸上露出的惊喜神情,谢丹仍忍不住微笑。
“我们站在树荫里,静静聆听鸟儿的叫声,仔细辨别后,就会发现鸟儿的鸣叫声各有特色。”谢丹告诉记者,除了视觉和听觉,用嗅觉去感受自然,同样收获颇丰。“月季花的香味淡淡的,有点甜,樟树的叶子很香,还有一点辛辣的味道。”乐乐认真地总结。
“这便是五感观察法,通过动用各种感官去感受自然,孩子对动植物会有更直观的感受。”谢敏告诉记者,这种理念让课程充满生命力。2022年,湖湘自然联合长沙市图书馆推出“Hello!大自然”公益讲师培训,志愿者走进学校和社区,至今已开展500多场活动。
家门口的自然课堂
“不需要远足深山,家门口的绿地就是最好的教室。”谢敏告诉记者,学员们的足迹几乎遍布了长沙各大社区公园、绿地,甚至在乡野郊区,景点也能成为他们的户外课堂。
成为志愿者的第5年,吴运霞和女儿将家门口观鸟变成了生活日常。母女俩将家门口的观察记录在社交平台上,整理成《你好!小鸟邻居》合集,引得朋友们都忍不住“追更”。“清晨若是听见‘咕咕-咕’的声音,那就是珠颈斑鸠在觅食了。”吴运霞告诉记者,孩子明白想要观鸟,首先要爱鸟、护鸟。为了不打扰这些可爱的生灵,她们总是保持适当的距离,安静地观察,用双眼和纸笔记录下鸟儿的生活点滴。
今年惊蛰,8岁的黄晗玥与家人去天心阁赏景。黄晗玥告诉记者,天心阁的绿化带里,有诸葛菜和红花继木,若用放大镜看,诸葛菜的花里会有6根雄蕊,1根雌蕊。“没想到她回家后不仅完善了手绘稿、补充了线条和色彩,还将天心阁的城楼也画了上去。”妈妈李莉笑着说,在母女俩的共同商讨下,这篇自然笔记被命名为“春分游城”。
随着夏季的到来,“夜观昆虫课”即将进入最好玩的时期。谢敏介绍,在志愿者家长的带领下,孩子们可以手持手电筒,走进小区绿地或公园,开启寻找隐藏“夜行动物”的奇妙之旅。
行在路上,因地制宜地开展自然教育
通过三年的社区实践,一部分有能力的讲师已经可以成为全职公益人并支持独立运营项目。例如,社区三公里小分队专注于城市的绿地公园,而山水洲城小分队的“走读星城”系列课程,将岳麓山、湘江等城市地标转化为自然课堂,让孩子们在行走中理解生态系统。
谢敏介绍,最新成立的走读城市小分队,则将步伐延伸至湖湘更广阔的大地,孩子们在郴州马皇丘大峡谷开展丹霞地形解读,攀上长沙回龙山与高山植物对话,在衡资铁轨学习交通运输地理的变迁,与铁路老工人聊个热火朝天……
“自然教育对孩子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谢敏告诉记者,如今谢燕翔的足迹已经迈出长沙,深入浙江天目山、青海祁连山、海南热带雨林等多个自然保护区参与生物多样性调查科考活动。“从初中开始,谢燕翔就已经能靠自学的自然知识,在社区为小朋友开展公益讲座了。还有双胞胎‘蚊子’姐妹在高考后的暑假,以‘自然教育如何为成长建立庇护港湾’为主题,分享了她们成长路上的心路历程。”说到孩子们的变化,谭鲜的眼里是藏不住的骄傲。
记者了解到,像湖湘自然一样开展自然教育模式正在湖南各处落地。如娄底市新化县天门乡将“护生行动日”活动升级为生态文旅品牌,签约共建野生动物救助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生创立的“雨生自然”,以南北极科考课程吸引全国青少年。
在全国自然教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湖湘自然与无数自然教育人用实践证明:自然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的唤醒。正如常春油麻藤的种子在岳麓山扎根,自然的力量正在湖湘大地生长出一片森林。
来源:今日女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