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生存算法”从“内卷”中突围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6 14:00 2

摘要:历史从来不是简单的重复,但生存算法却始终在轮回中迭代。1934年的长征时,一个红军小鬼疑惑的问:“跟着走,就能吃饱饭吗?”在当下,那些因无法就业而困惑的年轻人,时常抱怨“内卷”,两种场景在时空中相撞,先辈们的求生密码在当代年轻人身上也是适用的。

历史从来不是简单的重复,但生存算法却始终在轮回中迭代。1934年的长征时,一个红军小鬼疑惑的问:“跟着走,就能吃饱饭吗?”在当下,那些因无法就业而困惑的年轻人,时常抱怨“内卷”,两种场景在时空中相撞,先辈们的求生密码在当代年轻人身上也是适用的。

我一个朋友在公司做HR,他时常抱怨:“现在的年轻人,道理讲三句就皱眉。”后来,他偶然瞥见实习生的手机屏保是长征路线图,下面赫然写着:“移动即生机”时,他忽然明白了,原来年轻人不是听不进大道理,而是他们找不到能让他们“跟着走”的人。其实,年轻人抵触的从来不是经验本身,而是灌输的姿态。就像你打开长辈转发的养生文章,明明知道枸杞泡水确有好处,但看到“不转不是中国人”的标题就想点关闭。

“灌输式”的爱国教育让年轻人厌恶‌

正在上中学的林默最讨厌清晨七点的闹钟,每次闹钟一响,林默机都会械地关掉铃声。而林默最讨厌的还是周一,这天是全校升旗仪式的日子。由于礼拜天狠玩了一把,每次都是熬夜到凌晨两点才把作业赶完,而周一早上七点,他必须站在操场上,跟着全校师生一起高唱国歌、背诵誓词。

操场上,教导主任拿着话筒,声音洪亮地重复着千遍万遍的那些话:“爱国不是口号,而是行动!”林默看着周围同学麻木的表情,心里总是想:如果爱国意味着每天重复同样的仪式,那这种“行动”到底有什么意义?

上周班会上,班主任播放了一段“爱国教育”视频,要求每人写800字观后感。林默试着写了一些对教育方式的质疑,结果被叫到办公室“谈心”。老师严肃地说:“爱国是原则问题,不能有杂音。”那一刻,林默突然理解了为什么室友小张会偷偷把校服上的国旗徽章摘掉——不是不爱国,而是厌恶这种不容置疑的强制灌输。

林默刷到了一条新闻:某地大学生因在社交媒体上讨论“爱国教育是否该改革”而被学校约谈。评论区里,一条高赞留言写道:“真正的爱国,应该允许我们讨论如何让国家变得更好,而不是只会背诵口号。”他叹了口气,想起爷爷常说的话:“我们当年爱国,是因为亲眼看着国家从贫困中站起来;而你们这一代,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理由。”或许,爱国教育真正缺失的,正是这种让年轻人自发认同的“理由”——不是靠重复一千遍口号,而是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到与国家血脉相连的温度。

原始的生存算法:跟着走‌

长征途中,当炊事员攥着半截铅笔写下“跟着走就能吃白米饭”时,他背上的行军锅还粘着昨夜炒面的焦糊味。这个二十岁的江西后生不知道,此刻的困惑,会在八十七年后被东莞玩具厂老板的儿子发在朋友圈:“新长征起点”的定位下,是柬埔寨厂房里正在凝固的上海混凝土。

其实,当年红军的“跟着走”和后来的“摸着石头过河”,本质上没什么区别,都是危机中的生存算法。我想起有本书中记载过这样一件事,1942年河南大饥荒时,全村人跟着货郎逃荒去了,因为货郎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最后跟他走的那些人都找到了活路,而留下来的人几乎都饿死了。人就是这样,存亡关头,要么你选对路,要么你跟对人,否则只有死路一条。这种残酷的生存智慧,在2020年跨境电商大迁徙时再度上演——中山灯具厂老板老周说:“哪懂什么RCEP?就知道跟着义乌那帮人往越南搬。”

“跟走着”不是靠说教,而是用行动传承行动。在浦东芯片展会上,当90后工程师调试参数时,他们的工牌背面印着《论持久战》选段。从事了一辈子电子科技研发的老陈,想起他远在美国的导师,那是1998年一个暴雨的清晨,导师在德州德州仪器实验室里,提出的“专业代工模式”。回国后,老陈带着一群年轻人不停的努力,导师当年的话变成了一代人的“未来船票”,2023年光刻机实现了纳米级别的突破,只不过这一代年轻人又换了一种新打法。

这种时空传承同样也体现在95后创业女孩小唐身上,她说自己融资的PPT里藏着爷爷修成昆铁路时的隧道图纸,被投资人称为“中国式迭代美学”。或许这就是中国文明几千年来存续的奥秘:上一代的钢钎撬棍,会变成下一代的代码算法。

先让集体活下去,自己跟着集体走‌

在生存压力下,没有人会觉得轻松。可是,当多数人抱怨内卷时,总有一些人在悄悄行动,他们虽然心里想的仍然是“自己优先”,但他们并不孤独,因为他们心里也装着别人。有时候,凭自己的狭隘可能理解不了他们,那么只要跟着这些人走,你的人生大概率不会差。

人和人总是处在不同的维度。内卷的人向来都是只看不做或只说不做的,可一旦真正行动起来,你会发现路就在脚下。甚至即使没有路,跟着别人走也行。鲁迅不是说嘛,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

重庆轻轨穿楼而过的清晨,当挎着装满芹菜篮子的大妈骂它是“花架子”时,她不知道工程师们已经熬了多少个日夜,经过多少次测试,才让她眼前的奇景。就像当年老乡看不懂红军用绑腿布缠手榴弹一样,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为了让物尽其用,战士们通过多次练习投弹和行军携带技巧,大大提升了投弹距离和战斗效率。

跟着走,就能突出重围。北京骑手张大山发现,暴雨淋湿的外卖单会洇出赤水河的形状。这魔幻现实在他老家祠堂找到答案——那枚被他当球踢的长征纪念章背面,刻着“四渡赤水突击手”,那是他爷爷用生命换来的荣誉。现在的年轻人何尝不是在重复这个过程?他们刷着“反内卷”的表情包,吃着健身房里的控糖餐,却忘记了朝鲜战场上野菜汤里生存公式。

在杭州也流传着一段最动人的代际对话故事——阿里的算法工程师教母亲用智能音箱,老人突然说:“这和当年生产队敲钟派工差不多嘛。”其实1949年后的工分记录和2023年的物流代码,都是先让集体活下去,自己才能活下去。

静默突围:不能在前边冲锋,那就“跟着走”

年轻时的马克思说要敢于走在时代的前列。当下国内国外,都正面临着大洗牌,这被一些人认为是社会的内卷。可是在东莞玩具厂的老板们看来,这些都挡不住他们的集装箱穿越马六甲海峡。当代领袖说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因为事业是干出来的。

这种环境下,躺平绝对是死路一条。当西方集体抵制新能源汽车时,比亚迪电动车的导航系统里依然存着湘江突围的路线图,这种静默传承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一些年轻人早就把领袖的话和先驱的智慧用于当下的突围。上海00后小苏在陆家嘴做ESG咨询,周末却在B站教网友用大模型分析《毛选》。“这叫用魔法打败魔法,”她笑着说,“当年红军能用绑腿布缠手榴弹,我们就不能拿GPT解构资本主义?”

在昆山,电子厂的工程师李薇焊接的Type-C接口泛着微光,谁能想到,她在数据线的某个代码注释里写着“致迷雾中的前行者:方向是走出来的。”

原来,大道理里包含着的是生存智慧,只不过需要用新的认知去读懂它,因为文明源代码需要你去更新。载体在变,但不变的是被重复了千遍万遍的对“山那边”的渴望和文明的永续。

我想起了这样一幅场景:在杭州某科技公司走廊里,写着这样一句标语:“所有既得利益者,都曾是当年的破坏者”。这或许就是代际传承的终极真相。当让年轻人“跟着走”时,别忘了他们可能正在用AR眼镜重绘路线图——毕竟八十七年前,长征中的那支疲惫之师,不也走出了最壮丽的“生存算法”吗?

来源:翟海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