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对构建艺术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思考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6 14:14 2

摘要:自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之后,有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入。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

自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之后,有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入。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从而让“三大体系”的建设有了明确的指向。

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源自实践,反过来用于指导实践。知识体系之“体”与知识体系之“用”密切相关,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这种认识一方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学说,另一方面也符合中国传统哲学“体用不二”的学说。艺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艺术传播实践活动,所以艺术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更应紧紧围绕艺术传播实践活动来考量。

就艺术传播实践活动而言,最为关键的是要把艺术信息有效传播给受众,被受众所领会,并化入受众的精神世界。艺术信息是艺术传播的核心内容,从创作到批评和接受,艺术信息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传播的过程。所以,艺术传播学的建构必须首先从对艺术信息特征的思考出发。

艺术信息的特质

就当下的传播学而言,更多是基于新闻传播来建构的。长期以来,艺术传播学之所以脱离不了西方传播学的强大影响,与我们对于艺术信息的特殊性认知不足有直接关系。与艺术信息相比较,新闻信息具有较强的实在性,可以具体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实在信息来传播。但艺术信息则不同,艺术信息是以艺术作品所包含的信息为核心而展开的,进而涉及艺术家信息、艺术创作背景信息、艺术创作过程信息、艺术传播和接受信息等内容。

就艺术作品的信息而言,由于艺术是以情感为内核的感性形式,所以艺术作品是以感性形式面对受众的,它不是用理性语言直接告知受众存在于作品中的创作意旨。艺术作品所蕴含的信息一方面是艺术家灌注其中的基本信息,反映着艺术家创作的最初动机;另一方面是批评家和受众发掘出来的信息,这些信息有的与艺术作品的最初信息相吻合,有的已超越艺术家最初输入艺术作品中的信息,从而显示出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丰富性。所以,艺术信息的传播相对新闻信息的传播而言要复杂得多。

艺术信息的不确定性首先体现在艺术家与批评家、受众的认知差异上。艺术家诉诸作品的信息是基于艺术家在特定语境中的所感、所思和特定表达。《二泉映月》原非华彦钧为其所演奏曲子的命名,只是他结合自己的不幸身世用二胡所表达的辛酸情愫。但杨荫浏结合华彦钧的生存境况和无锡的天下第二泉把这首二胡曲命名为《二泉映月》,并经录音后使这部作品广泛传播,从而让华彦钧的个人不幸所反映的辛酸情愫连接到社会,具备了普遍的情感价值,也能让更多的人借助这首曲子的基本格调读出不同的感受,人们从该曲的辛酸基调延伸到优美、雄浑、抗争、激越等感受,如此等等都显示出《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所传达的内容在信息上的不确定性,进而体现出艺术信息的丰富性。

艺术信息的丰富性是基于艺术信息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丰富性是相对于单一性而言的。就新闻信息而言,虽然也有丰富性,但这种丰富性是基于事实和逻辑,而不是基于人们的情感经验而生,是人们把新闻信息放在不同语境中分析出来的可能性。就这种分析而言,是人们基于新闻信息的基本事实和理性逻辑而非情感经验推导出来的。而艺术信息从最初艺术家灌注其中的单一动机,到批评家和受众发掘出来的更多信息,却是结合批评家和受众基于情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判断共同作用的结果。

艺术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丰富性不仅与艺术作品所反映的内容有关,更与艺术作品的表达形式有关。艺术作品的表达形式都是感性的,批评家和受众正是从对这些感性符号的认知中发掘作品信息的。人们对作品所产生的共鸣,也正是这些富有创造性的感性符号所感染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又因批评家和受众个体经验的差别而滋生出丰富多样的结果来。

如果说艺术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丰富性是艺术信息的显著特征,那么基于这种特征我们可进一步推导出艺术信息的再生性。艺术信息的再生机制与批评家和受众个体经验的差别有关,基于这种经验的差别所产生的认知,又结合艺术家信息、艺术创作背景信息、艺术创作过程信息、艺术传播与接受信息而构成认知艺术的庞大知识体系。

以学科交叉促进艺术传播学建构

如果说艺术传播是一种特具实践性的活动,那么有关艺术传播学的建构就必须建立在这种实践对象基础上。艺术传播核心是对艺术信息的传播,有关艺术传播学的建构必须首先考虑到艺术信息区别于新闻信息和其他实用信息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基于艺术信息的情感特征而引发的不确定性和丰富性,以及建立在这种特性基础上的再生性。

情感是人们面对事物的倾向性态度,是基于个体经验并将个体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后的价值判断。我们在以艺术信息的特殊性思考艺术传播学的建构时就要考量到艺术作品与批评家、受众之间的情感关联、经验关联,进而考虑到认知关联,从而让艺术传播学建立在可靠的基石上。

情感关联是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的情感与艺术作品所承载的情感及表达方式的关联,也是艺术作品所内含的情感与批评家、受众个体情感之间的关联。当这些关联处于“相通”状态时,艺术作品便会与批评家、受众产生共鸣,而这种关联的“相通”则是通过记忆、联想、联觉、移情等方式调动起批评家和受众的个体经验——感官经验和生活经验,让艺术作品的信息与批评家、受众个体情感和经验相契合而产生的。

批评家和受众的感官经验可以通过认知心理学理论进行分析,构成艺术传播学与认知心理学之间的关联。而其生活经验则需要社会学和文化学的介入,构成艺术传播学与社会学、文化学之间的关联。当我们认识到基于情感关联和经验关联的认知关联在批评家和受众领会作品信息中起到关键作用时,就意味着我们在建构艺术传播学伊始,就要考虑到认知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认知心理学旨在研究心理事件的内在过程。认知心理学可以通过艺术传播与接受的心理经验分析,让艺术信息的传播获得可靠的心理依据。艺术作为社会的反映,艺术信息的接受便无法离开社会经验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性别、不同社会记忆的受众对同一作品的认知都有较大差异。同样面对米勒的《拾穗者》,19世纪法国农民通过弯腰拾穗农妇的褴褛衣衫和粗糙双手唤起对饥荒年景的记忆信息,而巴黎贵族关注的则是金色麦田的光影与人物姿态的优雅之美,领会的是田园牧歌式的诗意景象。

文化经验是基于社会经验而滋生的心理习惯和行为习惯。文化学通过文化经验的分析,则可让艺术信息的传播获得较为可靠的文化依据。1930年,梅兰芳赴美演出之前,为了让美国人从文化经验角度理解京剧,其团队成员除了做各类宣传工作之外,还以中国传统方式招待美国客人,每次招待方式,一切用具都纯粹是中国古式的,还在餐厅悬挂中国古画,让美国客人感受京剧的文化氛围。这种做法旨在让美国人熟悉中国文化习惯并在此习惯基础上认识中国京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认知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三大学科是思考艺术信息的心理认知、社会认知和文化认知的关键学科,也是建构艺术传播学所需要的关键学科。借助这些学科,可使艺术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走向科学道路。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