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加快构建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6 14:12 2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历史学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独特作用,强调“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在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发表9周年之际,认真思考加快构建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具体路径,是新时代每位历史学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历史学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独特作用,强调“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在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发表9周年之际,认真思考加快构建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具体路径,是新时代每位历史学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牢记使命:为人民写史助中国立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构建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伟大进程中,为人民写史、助中国立言,正是新时代史学研究者的重要使命。

为人民写史,不仅包括从帝王将相史转向人民大众史的旨趣转向,也要求史学家走出象牙塔投身于大众史学传播的滚滚热潮中。在日常生活史的实践里,新时代的史学工作者要有敏锐的发现力,为中国民众的当下奋斗提供有益参照。在历史知识生产日益大众化的时代,“大家小书”“百家讲坛”必能起到正本清源的引领作用,主持优质历史语料库的规划、助力历史学垂类大模型建设或将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历史传播做好最重要的“价值对齐”工作。

助中国立言,重在总结“两个结合”的历史经验,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史学研究者应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贯通、相契合的思想资源,如大同理想、辩证思维等,并进一步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视野下认识和评价中国革命道路。尤为重要的是,在全球知识快速流动的背景下,发现并剖析境外中国历史认知的特征与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中国故事讲述的查漏、拾遗、补缺、纠偏、驳斥的多样态实践。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要有意识地在国际学术界展示“东方主战场”的开创性、主体性与牺牲精神,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东方民族的反法西斯同盟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提供了东方样板,中国人民独立自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抗战胜利的基本经验,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追踪变革:思现代发展 考文明演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历史学作为追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学科,应该将现代发展与文明演进的“大叙事”作为当前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大突破口。

一是不断推进史学自身的认知革新。20世纪以来,有关各国现代转型和各类文明变迁的理论中出现过多种范式,其中尤以体现西方中心论色彩的经典现代化理论和文明史观特别引人关注。随着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吸引力日渐增强,需要从“多元现代性”乃至“多源现代性”的探索出发,通过研究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和平性特征及其影响力,来打破文明兴衰及文明冲突学说的种种论调,呼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我们接下来还要进一步思考马克思主义有关现代发展与文明演进的核心命题在当代中国与世界问题上的解释力。例如,结合当下人工智能革命,在大历史的更长维度上来理解马克思所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形成的条件与特征。

二是充分发挥史学在现代学科范式转型中的作用。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历史,内史探讨学科认知的演变机制,外史梳理学科生存环境的变化过程。一般而言,史学家多聚焦外史。在新一轮学科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在学科交叉、跨学科、超学科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史学研究者应以更为主动的姿态走出“舒适圈”,携手各学科专家,追踪学科史上的重要跃升时刻、重要人物的学术贡献、反思学科变迁中的问题,共同探索学科知识生产的新机制。在众多学科史中,科学史作为连接自然史与人文史的枢纽,尤应被置于更为重要的位置。科学是现代发展与文明演进的关键要素之一。科学观念(从牛顿力学向量子力学的转变)、科学教育(从欧洲中心向美国中心的转移)、科学视野(从宏观宇宙到微观世界的延伸)的若干变化,都需要史学家充分关注并给予合理解释。

不断创新:萃原创理论 育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通过“自主创新”和“综合创新”,来“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作出贡献”。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性,应该体现在原创性理论打造和新史学人才培养两个方面。

中国特色历史学原创性理论,是通过“两个结合”达到“自主创新”的必然产物。中国既是史学文化高度繁荣的文明古国,又是深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熏陶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上,正确处理古今中外的新老问题是当代史学家不可回避的学术职责。进一步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还是中国特色历史学原创性理论的丰富源泉,为研究提供了不少标识性概念:例如,在民族史中使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既区隔于传统中原王朝历史观念的所谓“正统说”,又避免了19世纪以降民族主义浪潮中的“单一民族国家”幻觉,从而得以发现其根基于中国共产党持之以恒的民族工作和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现状。最新提出的“周边命运共同体”以睦邻、安邻、富邻、亲诚惠容、命运与共为理念方针,有助于我们同帝国主义时代的“中心—边缘”等概念划清界限,进而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周边合作机制落实落细的虽复杂但颇具意义的各类措施。

自觉培养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史学人才,应成为构建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任务。我们应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围绕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命题,培养具备“多语言能力、田野考察能力、时空感知能力、现实观照能力”的历史研究拔尖人才。突出“中国问题意识”,树立“大历史观”,建设能够立足中国历史实践,融通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学术与社会的原创性课程和教材体系。运用新方法、新技术,实现历史学与地理学、教育学、区域国别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深度融合,建设“数字史学”“公众史学”等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兴交叉学科,持续培育能够解释中国道路、传播中国价值、参与全球文明对话的史学人才队伍,推动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成为“鉴往、识今、知来”的传承人类智慧之学。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