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赵魁回到家乡,在村里流转了200亩土地,开启了规模化种植之路。上网课、参加培训、请教专家……毫无农业种植技术与经验的他勤奋学习,在摸索中不断前行。
青春正当时,逐梦乡野间。近年来,我市通过政策激励、人文关怀、资金奖补等措施,积极引导、鼓励“新农人”和大学生返乡创业,持续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活力。
沃土赋能
近日,在临河区八一乡章嘉庙村,85后“新农人”赵魁正操控着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拖拉机播种玉米。
2022年,赵魁回到家乡,在村里流转了200亩土地,开启了规模化种植之路。上网课、参加培训、请教专家……毫无农业种植技术与经验的他勤奋学习,在摸索中不断前行。
“去年,我们开始使用北斗导航,不仅减轻了种植成本,还让农机作业效率提升了10%。”赵魁说。为提升农业价值链,赵魁又新建了面粉加工厂。目前,面粉加工厂已建立“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面粉加工后产生出的麸皮还可用作动物饲料,带动村里养殖户增收。2024年,赵魁的面粉加工厂与联邦制药等企业签订订单,年供应面粉近260吨。
“通过土地流转、托管、半托管、入股等多种服务模式,可以让农户彻底当起‘甩手掌柜’,下田种地升级为‘袖手管地’。”杭锦后旗头道桥镇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吕小雅如是说。
2020年10月,吕小雅在头道桥镇联丰村流转土地3816亩,成立了民上殷农牧业专业合作社,主要开展农业种植、农业机械服务、农技服务等。“合作社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以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基地标准化建设、技术培训、务工等形式吸纳了周边100余户农户加入,实现粮食生产降本、提效、增收,同时跟酒厂签订高粱种植订单,不仅让农户受益,也让合作社的体量越来越大。”吕小雅说,“我是农民的孩子,这些年在城里打拼,积累了一些人脉资源和经验,也赚得了人生第一桶金,就想回到家乡,带动乡亲们走上致富路。”
如今,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正成为我市科技种田、数字农业、乡村服务等领域的新型“农把式”,带动乡村百姓从会种田到“慧”种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乡野筑梦
“这个品种条型好、辣味香浓、产量高,深受火锅店等商家的青睐。”在内蒙古微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加工厂,公司总经理杨存辉拿起几个辣椒段,向客户热情地介绍着本地种植的辣椒。
2011年,大学毕业的杨存辉返乡创业,在临河区干召庙镇创立厚土农牧专业合作社,开启深耕乡土之路。他一边抓种植技术升级,一边建电商销售网络,用十几年时间建起“从田间到云端”的双链体系,还创立快递代理公司,把农产品与市场紧密相连。近年来,杨存辉敏锐地捕捉到区域辣椒产业布局调整这一机遇,率先把合作社变成“产业实验室”,引进色选机、清洗流水线等,把辣椒初加工精度提升到出口标准,与国内辣椒仓储和进出口贸易公司达成紧密合作,把辣椒贸易额做到3000余万元。到2023年,合作社辣椒亩均收入从5000元提升至6000元,20%的增幅让农户真切感受到产业升级的力量。
在五原县,一款名为“倔老庄”的黄柿子火锅底料走出了小县城,走进了抖音、淘宝等电商平台,并与全国400多家知名火锅店达成长期稳定供货协议。“倔老庄”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品牌创始人庄恒的努力。
2016年,在外创业的庄恒返乡回村成立合作社,致力于发展以老品种黄柿子为核心的特色种植产业。他从零开始,不断学习种植技术。为了稳产增收,他先后拜访了多个区内外科研机构、专业团队,合作提纯复壮老品种黄柿子种子。(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随着合作社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农户加入合作社,每户年均增收1.5万元以上。“种”的问题解决后,他又把目光集中在“销”上,开始研发衍生产品——“倔老庄”黄柿子火锅底料,不仅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农副产品附加值,也为更多农户提供了就业机会。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越来越多像吕小雅、庄恒这样的“新农人”返乡创业,投资经营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旅融合等产业,在开拓农业新业态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实践、创新。为了吸引和培养更多“新农人”,我市实施了“人才培优”行动,通过设立“乡村振兴人才”项目、开展评选活动和创新创业大赛、联合金融企业提供贷款支持等举措,积极引导、鼓励“新农人”和大学生返乡创业,追逐兴农梦想。
从“新农人”到“兴农人”,如今,我市“新农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他们正以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用所学所长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在广阔田野孕育着新的希望。
来源:内蒙古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