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年一度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将至,今年的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据了解,首府三大国家一级博物馆立足馆藏资源,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以多元形式、丰富内容,让公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追寻历史足迹,感受文化魅力,而各大博物馆也在不断
一年一度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将至,今年的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据了解,首府三大国家一级博物馆立足馆藏资源,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以多元形式、丰富内容,让公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追寻历史足迹,感受文化魅力,而各大博物馆也在不断修炼“内功”的过程中,以破圈之势持续“涨粉”。
数字技术让文物“触手可及”。
展览活动“卷”得更出彩
重磅大展,百余件来自“世界十大考古发现”庞贝古城的珍贵文物将惊艳亮相;民间收藏文物公益性鉴定咨询服务,为收藏爱好者免费“鉴宝”;“认识博物馆”主题研学课,讲述新时代博物馆故事……在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广西博物馆将推出的新展和主题活动令人期待。其中,该馆原创多媒体舞台秀《梦见瓯骆》将于5月18日当天限时回归。
作为陈列展览的延伸,《梦见瓯骆》采用时空穿越的叙事结构,以奇幻的故事情节、独特的光影呈现、灵动的舞蹈演绎,呈现广西的石铲文化、花山文化、铜鼓文化和海丝文化,并透过沉浸式的主题展演,为观众提供全新的学习历史文化的方式。
近年来,全国各地博物馆陆续通过舞台剧、音乐剧、器乐演奏等多元文艺形式,淋漓尽致地展现国宝文物的生命力,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博物馆展览拥有了更多“打开方式”。如广西博物馆打造的“广西古代铜鼓文化数字化陈列”,借助裸眼3D屏、视觉互动、AR等先进的数字技术,多维度营造沉浸式观展体验。
数字技术让文物“触手可及”,推陈出新的教育活动则让文物变得“有声有色”。以南宁博物馆为例,今年1月至今,该馆围绕展陈内容,相继推出读书沙龙、展览研学、展厅寻宝、线上小游戏等展览配套活动,并在春节、清明、“五一”等节假日期间开展文化展演、文创市集、非遗研学、沉浸式导赏等特色活动,极大丰富了市民游客的文化体验。
广西博物馆“广西古代铜鼓文化数字化陈列”。
文物“跳”出展柜更鲜活
时下什么娱乐休闲方式最受欢迎?相信不少人会脱口而出:刷手机短视频。今年1月发布的《2024抖音博物馆年度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认证为政务号和机构号的博物馆已有856家,同比增长17%。过去一年,856家博物馆抖音账号累计播放量达9.8亿,同比增长6.5%。
无论是生动的历史科普、有趣的文物故事,还是便捷的游览攻略、轻松的“云逛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博物馆短视频“种草”。例如:广西民族博物馆运用AI技术为文物“穿”上了暖和的毛衣;邀请“哪吒”作为推荐官一同打卡博物馆;手绘民族服饰,分享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
“来嗍粉来撩螺,再来逛逛咱南博。看展览集印章,享受惬意的时光。”在南宁博物馆近期发布的一条短视频中,馆藏文物纷纷开口“说话”,幽默的表情令人忍俊不禁。此外,该馆还制作了“南博小课堂”系列短视频,将文物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为广大网友开启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广西博物馆则于近日发布了四集广西文博系列短视频,包括《藏》《展》《教》《游》,分别从广西有哪些“顶级”历史文物、如何策划一场有创意又有趣的展览、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意义、参观博物馆的收获等方面展现广西文博事业的欣欣向荣。
广西博物馆文创笔记本深受好评。
文创别出心裁更走心
短视频打破时空界限,让博物馆获得了“流量加持”,另一方面,精致与创意并存的文创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挑选心仪的文创俨然成为打卡博物馆的最“潮”方式。
寓意民族和谐一家亲的“三鱼共首”系列、富有传统文化韵味的“龙凤福·石榴”系列、诠释广西少数民族背带文化内涵的“背带”系列、以广西传统纹样为元素的“繁花”系列……广西民族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可谓匠心独运。
作为民族文化专题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近年来的年均参观人数均在100万人次以上,周末节假日每天的接待量超过1万人次。这些扎根地方文化的文创产品不仅为游客呈现了形式多样、绚丽多彩的桂风壮韵,更吸引游客把博物馆里的文化宝藏“带回家”。
在广西博物馆文创商店,各式各样有颜值、有内涵的文创产品让人眼花缭乱,尤其是各类以馆藏文物为灵感,内涵丰富、新颖独特的实用文具深受好评,如凤灯书签、兽面纹提梁铜卣书签、珐琅彩百花纹滑动尺、“龙”家族系列笔记本等。
据介绍,广西博物馆是全国首批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之一,该馆通过自主研发、IP授权、跨界合作等模式,将传统文化、现代审美和创意设计巧妙融合,目前已开发出“骆越风韵”“镇馆之宝”“桂宝有礼”等涵盖衣食住行各领域的数十个系列上千款文创产品,推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交融。
来源:南宁晚报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