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构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应有之义,是中国法学界必须完成的重要使命。在当前各国争夺全球法学话语权的背景下,我们应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同中国法治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
构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应有之义,是中国法学界必须完成的重要使命。在当前各国争夺全球法学话语权的背景下,我们应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同中国法治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推动法学知识推陈出新、迭代更新、交叉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中国气派、世界一流的法学自主知识体系,谱写人类法学知识体系发展的新篇章,提升中国法学知识体系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加快构建
中国法学自主学科体系
现代法学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是以学科建置和分类的形式开展的,因而构建中国法学自主学科体系是构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首要任务。要加强法学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涉外学科等学科建设,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法学自主学科体系。一是充分吸纳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成果和全面依法治国实践成果,推动法学基础学科的疆域拓展、知识扩容、理论更新,推进法学基础学科群转型升级,进一步破除对西方法学的路径依赖。二是加强对新时代中国法治实践成果的理论总结,发展文化法学、国家安全法学、社会治理法学、监察法学、党内法规学等新兴学科,形成具有中国气派的法学新兴学科群。三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进法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加快构建计算法学、网络法学、数据法学、人工智能法学等交叉学科群,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法治人才提供学科支撑。四是站在世界历史和全球思维的高度,回应世界之变带来的全球法治问题,加强对外开放法、区域国别法、比较法、国际法等学科建设,构建起涉外法学科群。
加快构建
中国法学自主概念体系
概念是认识的思想结晶和逻辑起点,概念体系是知识体系的底层架构。现代法学知识大厦都是建立在科学的法学概念体系基础上,因而构建科学完备、严谨严密的法学概念体系是构建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一是加强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标识性概念的学术研究,梳理分析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的基础法学、公法学、私法学、程序法学、涉外法学等领域的标识性概念,构建中国自主法学概念体系框架。二是加强对中国法治实践本土性概念的学术锤炼,梳理分析中国法治实践产生的政法、枫桥经验、人民调解等概念,打造出一系列具有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的自主法学概念。三是加强对法学各二级学科既有概念的学术提炼,坚持以实践为根本标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形成一批经得起时代和实践检验的法学概念。四是深刻把握世界法治发展的新趋势潮流,发展法学新概念、新范畴、新术语,为推进世界法学概念体系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加快构建
中国法学自主理论体系
现代法学知识体系是由众多法学理论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组合而成的法学知识系统,构建科学完备的法学理论体系是构建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主体工程。一是加强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理论研究,总结提炼其所包含的从法治基础理论、法治运行理论到法治保障理论等方面的众多原创性理论,使之成为中国自主法学理论体系的“四梁八柱”。二是加强对百余年来党领导人民探索新型法治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所积累起来的实践经验、实践智慧的学术研究,开展学理化、逻辑化、系统化加工,将其升华为一系列具有解释力、变革力的法学新理论。三是加强对国家法律、党内法规、社会规范等各类典范性制度文本及其实践的理论研究,从中提炼出体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智慧的原创性思想,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法学理论成果。四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法典制定、法律实施、变法图强、礼法共治、犯罪预防等方面的深邃法治思想和独特法律智慧,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一大批具有深厚历史根基和民族基因的法学理论成果。
加快构建
中国法学自主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知识体系在教育领域应用转化的重要载体。法学知识体系只有转化为课程体系,才能进入法学生的头脑,进而深入影响法律人的法治实践。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法学课程体系建设,明确指出法学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强调实际工作部门要参与法学课程体系设计。法学课程可分为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两类。其中,理论教学课程以法学知识和原理传授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打牢知识基础,提升理论素质和思维能力。实践教学课程以法律实务知识和经验传授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训练实践能力、实战技艺。当前,要加快构建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门课程模块,除开设好“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之外,应鼓励有条件的院校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相关必修课、选修课。要加快完善法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增加法学实践教学课程门数,健全法学实践教学课程组织实施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法学实践教学效果。
加快构建
中国法学自主教材体系
教材体系是知识体系转化为教学内容的重要通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当前,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统领,通过抓好核心教材、编好主干教材、开发新形态教材等,构建中国特色的法学教材体系。一是持续推进法学类马工程教材建设,在与时俱进修订好《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等马工程重点教材的同时,应根据法学教学需要及时组织编写一批新的马工程教材,扩大法学类马工程教材覆盖面,发挥这类教材定方向、固根本、立标杆的引领作用。二是加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教材建设,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本科后研究生等原则,在数字法学、涉外法治等领域分批次、分系列、分领域,编写出一批凝聚中国法治智慧、传播中国法治思想、反映全面依法治国发展成就的,具有自主性、原创性、标志性的法学教材。三是适应法治人才培养多环节训练需要,加快推出原理教材、案例教材、实务教材、技能训练教材等多样态教材,形成从理论到实战全贯通的立体化法学教材格局。四是充分利用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大力推进数字教材、视频教材、智能教材等新形态教材建设工作。
加快编写
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手册
知识体系手册以简明、易懂的形式呈现知识体系的框架结构和核心内容,有利于读者快捷地学习掌握某一领域知识体系的精华精髓。编写出版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手册,是向学术界和社会展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成果的必然要求。以法学学科体系的层级划分为标准,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手册可以按照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三级学科的框架来编写。例如,在法学二级学科层面,可以编写法学理论、宪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学、社会法学、环境法学、国际法学等学科知识体系手册。每个学科知识体系手册应以清晰而严谨的逻辑框架呈现该学科的标识性概念、原创性命题、自主性理论,使读者快速掌握该学科的核心内容。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