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徒到挚友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6 08:00 1

摘要:上世纪60年代,好莱坞摄影棚外,“跑龙套”多年的秦彼得,这次来到了《星际迷航》电视剧的剧组中,作为临时演员的他已经在《冲破铁幕》《绿色贝雷帽》《圣保罗炮艇》中多次扮演了作为背景板的“小角色”。但是,这次不一样,他在一次休息间隙邂逅了李小龙。这次邂逅却改变了他的

▌张萍

上世纪60年代,好莱坞摄影棚外,“跑龙套”多年的秦彼得,这次来到了《星际迷航》电视剧的剧组中,作为临时演员的他已经在《冲破铁幕》《绿色贝雷帽》《圣保罗炮艇》中多次扮演了作为背景板的“小角色”。但是,这次不一样,他在一次休息间隙邂逅了李小龙。这次邂逅却改变了他的命运。

秦彼得用粤语和李小龙打招呼,诉说着对他的崇拜之情,李小龙也非常愿意和他交谈。当时已经在《青蜂侠》中饰演加藤一角的李小龙,并没有明星的架子。听到秦彼得的粤语让他感到特别亲切,当他听到秦彼得想向他学武,但支付不起每小时100美元的费用时,李小龙大方地说:“下周三,我会在家里开设私人课程,诚挚邀请你来我家,我会以朋友的身份亲自指导你。”随着李小龙递出了自己的电话号码,秦彼得就这样与他展开了朋友的缘分。

而今,距李小龙去世已经过去了51年,当年正值青春的秦彼得也已经变成了一位77岁的老人。他与李小龙的过往却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回忆之一,他在李小龙身边学习,两人因共同的背景共同的经历,成为至交好友。如秦彼得所说:“自1963年12月与李小龙相识以来,直到今日,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他。这份情感难以用言语表达。”秦彼得在半个世纪后,以《最后的门徒:我与李小龙回忆录》这本书,将他与李小龙的故事,以及他眼中的李小龙写出来。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武术传奇的私人记忆,作为李小龙最后的亲传弟子,秦彼得的叙述既是对逝去时光的深情回望,也是对李小龙精神的当代诠释。

《最后的门徒:我与李小龙回忆录》秦彼得 著 人民体育出版社

《星际迷航》史波克右侧是秦彼得

1968年8月16日李小龙与弟子秦彼得、黄锦铭谐趣合影。三位来自中国香港的师徒,同文同种,志趣相投,亲密无间。

▋永无止境的李小龙

追溯起来,秦彼得与李小龙的缘分始于香港,这座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城市赋予了他们共同的文化基因。两人曾就读于同一所中学——圣芳济书院,两人甚至还是咏春同门,李小龙拜师于叶问,而秦彼得则是叶问徒弟徐尚田的弟子,这些共同的成长经历和共同点成为他们情感纽带的起点。秦彼得在书中回忆,李小龙常以粤语与他交谈,分享对金庸武侠小说的热爱,以及对咏春拳哲学的深刻理解。这种语言与文化的共鸣,让他们的沟通交流更加顺畅,很多武术背后的哲学思想两人一点就通。

秦彼得回忆道,李小龙在训练时常常强调:“不要僵化你的动作”传统武术讲究固定的套路和招式,但李小龙认为真正的实战没有规则可循。“如果你被对手抓住手腕,不要想着如何挣脱固定的招式——而是像水一样流动。”在生活中亦是如此。面对困境时,人们常常执着于某种固定的解决方案,比如一定要按计划来、一定要按照某种方式生活,而忽略了环境的变化。但李小龙教导弟子:“杯子之所以能装水,是因为它是空的。”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

李小龙有一句名言:“墓碑上写着‘死于35岁’,却埋葬于75岁。”他痛恨那种精神早衰的状态——许多人活着却早已停止成长。他每天坚持训练、阅读、写作、思考,像海绵一样吸收一切。

秦彼得觉得,李小龙从不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什么。即使在他成为国际巨星后,他仍然会研究新的格斗技术、调整自己的训练方法。截拳道不是终点,它只是一个开始。李小龙的截拳道哲学:“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这不仅是一种武术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他提倡简洁有力的动作,避免冗余步骤,主张通过武术实现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统一。这种永不停歇的进化精神让他的影响力远远超越了武术本身——从健身科学到电影艺术再到跨文化传播,他的思想至今仍在启发无数人。

秦彼得与李小龙最后的通话。李小龙拍摄完《龙争虎斗》之后,在去世前5天给秦彼得打了一个电话,那时李小龙在香港,而秦彼得在拉斯维加斯。电话里,他们计划着秦彼得先飞往香港,然后两人一同飞回美国,为电影做宣传。那时,李小龙已经在思考下一部电影的计划。在那次电话里,他感觉到了李小龙的疲惫和孤独。挂断电话后,秦彼得隐隐觉得有点不对劲儿。5天后,他接到了琳达的电话:“彼得,我必须告诉你,李小龙昨天去世了。”秦彼得震惊得几乎说不出话,他捶打着墙壁,心中无尽悔恨。他想,如果当时打完电话,他能尽快飞往香港,或许还能见到李小龙最后一面。

秦彼得与李小龙亲授的截拳道证书

▋想成为“赵子龙”

李小龙对华人身份的认知贯穿了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他深知自己作为一位美籍华人,在好莱坞所面临的种族歧视和偏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李小龙,立志成为美国首位收入最高的东方超级巨星。”这不仅是个人目标,更是对华人身份的一种重新定义。秦彼得写道,“李小龙用生命证明,一个人可以忠于自己的文化,同时成为世界的偶像。”

书中详细揭露了20世纪60年代好莱坞的种族歧视生态。当时,华人角色多为反派或“傅满洲”式形象,而李小龙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电影中的表现,他想改变这些形象。他通过武术和电影塑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华人形象。例如,在《唐山大兄》中,他塑造了一个正义的华人英雄形象,打破了好莱坞对华人角色的传统刻板印象。这种突破性的尝试不仅改变了西方社会对华人形象的认知,也为后来的华人演员铺平了道路。

李小龙还意识到,要打破种族偏见,需要通过文化交流和理解来实现。他通过电影和武术将中国文化传播到全球,成为首位将中国功夫推广到国际舞台的华人。李小龙有着天马行空的创意,书中提到,李小龙和秦彼得的一次电话交谈中,他想到了一个新的电影创意。李小龙想以《三国演义》为背景,将长坂坡大战搬上荧幕。他将扮演英勇的大将赵子龙,在敌阵中一人七进七出,于千军万马中救出阿斗。李小龙与万千军士交战的动作场面,在那个年代想必会非常轰动。李小龙就是这样,他在影视创作中从来不给自己设限,天马行空地畅想各种恢弘的场面,将中国文化融入其中。

秦彼得回忆,李小龙常邀请他到家中讨论中国文化与哲学,甚至分享对家庭责任的思考。李小龙常对秦彼得说:“彼得,无论我们身处何方,哪怕是在美国,哪怕娶了美国妻子,但在我们内心深处,我们永远是中国人。”他这种文化自豪感贯穿了他们的对话,作为在美国影视圈打拼的华人,李小龙和秦彼得更能感受到好莱坞名利场的人情冷暖。他们会分享对好莱坞种族歧视的无奈。李小龙曾拒绝出演丑化华人的角色,也因此被好莱坞制片人排斥,失去了出镜机会。当然,李小龙只是懊恼这种丑陋的环境,但从不怀疑自己的价值观。这也塑造了李小龙作为全球偶像的独特身份。

▋再见,李小龙

1973年,李小龙的突然离世让秦彼得陷入深深的悲痛。在书中,他回忆了参加李小龙葬礼的情景:“当我看到他的遗容时,内心彻底崩溃。琳达的坚韧让我感到震撼,而史蒂夫·麦昆与其他抬棺人的沉默,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在书中提供的旧报新闻中,我们能看到秦彼得作为李小龙好友来往于香港美国,奔波丧事,他也是唯一一位参加了李小龙两场葬礼的弟子。

香港的葬礼,殡仪馆外,人群涌动,人们都想看李小龙最后一眼。殡仪馆内,秦彼得坐在李小龙遗孀琳达的身后,随着葬礼的进行,悲伤的情绪让秦彼得无法自持,他走到了角落默默痛哭。那天闷热潮湿的空气混着焚香的味道,成为秦彼得对李小龙最后的记忆。

敏锐的电影片商们,此时已经盯上了秦彼得,希望他能出演武打电影。李小龙身后,人们都在讨论“谁会成为下一个李小龙?”“谁将取代李小龙?”这也造成无形中的道德压力。秦彼得也逐渐淡出了影视行业,并隐藏自己回归到了普通的百家乐发牌员的岗位。

秦彼得并未止步于哀悼,他将李小龙的哲学融入生活,成为事业与家庭的支柱。李小龙教会秦彼得,武术的真谛在于真诚表达,而真诚并不限于武术。他写道:“即使他已离去,他的声音依然在我耳边回响。”

《最后的门徒:我与李小龙回忆录》不仅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秦彼得以亲身经历揭示,李小龙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武术天赋,更在于他对人性、文化与自由的深刻洞察。秦彼得的叙述让我们看到,李小龙不仅是一位武术家,更是一位文化革命者。他用截拳道打破传统桎梏,用电影重塑亚裔形象,用真诚建立跨越种族的友谊。在李小龙离世五十多年后的今天,他的精神依然鲜活。正如书中所写:“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李小龙的生命虽短暂,但他的思想与精神,如同流动的水,永远滋养着后世的心灵。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