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冲突爆发后,外界普遍认为世界军火商的“大金主”~印度一定会凭借手里先进的西方和俄式武器暴打巴基斯坦。
这轮印巴冲突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
在冲突爆发后,外界普遍认为世界军火商的“大金主”~印度一定会凭借手里先进的西方和俄式武器暴打巴基斯坦。
可结果却令举世震惊。
在经过了几轮交手后,莫迪居然“光速”接受停火,两国不打了。
明眼人都能看出,“目中无人”的印度这次是真被打疼了,或者说是被打怕了。而为巴基斯坦赢得这次胜利立下大功的正是我国制造的战机和导弹。
对于这次冲突,西方各国的反应十分有趣。
过去,他们一直在抹黑我国制造的武器,可这一次,他们却不约而同地对我国制造的武器是赞不绝口。
作为印巴冲突的“第二大失败国”~法国,不但没有因为“阵风”被击落而迁怒我国,反而立刻邀请我国防长访问,并邀请我国的军工企业携“大冤家”歼10C参加新一届巴黎航展。
同时,西方各国都开始对这次印巴冲突展开详细研究。
那么,西方国家的眼神为什么会突然“清澈”?
而他们又将从这次印巴冲突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要研究这次印巴冲突,尤其是空战,就要先回顾一下空战的历史。
在一战中,参战国的飞行员以拔枪互射拉开了空战的序幕。很快,各国就给飞机装上了机枪,强化了交战距离和攻击效果。
那时候,各国发现敌机的方法都是靠眼神和望远镜。
在二战中,随着雷达的出现,发现敌机的距离和效率大幅提高。地面雷达站可以引导己方战机到交战区域与敌机展开战斗。不过,在天上真正发现敌机还是要靠飞行员的好眼神,交战的武器还是机枪,后来又用上了机关炮。
这种空战模式一直持续到朝鲜战争。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虽然雷达可以远距离发现目标,但是,限于地球的曲率,远距离的超低空目标是发现不了的。
同时,随着飞机性能的大幅提升,尤其是速度越来越快,空战的空域越来越大,空战的复杂性也越来越高。如果仍然依靠地面雷达发现,再引导己方地面或者是巡逻的战机去拦截敌机,效率是越来越差。
如此一来,美国在1950年末率先装备了预警机,如此一来,雷达上天,不但能在远距离上有效发现中低空的敌机,还能在空中直接对己方战机进行有效调度。
不过,从那时到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空中指挥还是要靠语音通讯来完成。
还是在1950年代末,空战武器又加入了空对空导弹。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导弹的可靠性太差,在越战中,美军不得不给战机又装上了航空机炮。直到1980年代,空对空导弹才算有点靠谱。
1991年的海湾战争彻底颠覆了全世界对空战的认知。
在预警机的高效探测和指挥下,美军和联军的战机取得了不错的战绩,最后把伊拉克空军死死按在了地面,基本没有升空的机会。
当时,空对空导弹的交战距离基本都是在50公里以内,也就是所谓“中距离”。
而美制武器天下无敌的神话就此横空出世。
再往后,西方战机大杀四方,天下无敌。可事实上,无论是美制战机,还是欧洲战机,尤其是“阵风”,都没遇到过棋逢对手的空战机会,能遇到的敌机都与自己有着代差,空战基本都是在中距离吊打对方。
不得不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美军在武器研发和军事理念上确实领衔全球。
军用数据链就是美军的杰作。有了这个,预警机和战机之间就不用再通过“吼”来沟通,而是通过轻点鼠标,预警机的信息就能共享给战斗机。当时,这个数据链还能把全军各单位的主战武器,甚至是带兵全部联接在一起。
如此,在显示器上,就能看到敌我态势和交战情况,打仗如同玩电子游戏,作战效率就此得到了质的提高。
而且,美军还在10几年前提出了导弹的“A射B导”技术,简单来讲,就是战斗机发射导弹后,由预警机或其他控制单元通过数据链来引导导弹对目标进行攻击。
从那以后,这种技术是“神”一样的存在。
但谁也没想到,巴基斯坦在这次印巴冲突中,竟然取得了超越“神”的战绩!
那么,这个“超神战绩”是怎么取得的呢?
降维打击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印巴冲突的这次“5·7”空战有啥门道呢?
从表面上看,巴基斯坦这次压倒性的胜利是由歼10C和霹雳15导弹取得的。
但是,如果细究起来,就会发现一些蹊跷之处。
不能否认,歼10C的相控阵雷达确实先进,探测距离达到了将近200公里,比“阵风”远了差不多40公里。霹雳15的射程标定是145公里,几乎是“阵风”挂载的法制导弹射程的2倍。
不过,战斗机雷达的扫描面积是非常有限的,而克什米尔印控区的空域可是超过10万平方公里。而且,霹雳15虽然是主动雷达制导,但是在中段飞行中仍然需要载机的雷达提供制导,只有在攻击末端,弹上雷达才会开机。
那么,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这次空战的交战距离为100公里,而歼10C如要要继续制导霹雳15,那肯定会飞过实控线,进入印控克什米尔空域。
但是,按当时的战报,两国战机都没飞入对方空域。
这个蹊跷之处随着巴基斯坦方面公布的信息终于揭晓。
原来,印军战机在起飞后,其行踪便被巴军装备的我国ZDK03预警机和红9防空导弹系统发现。
随后,红9系统将印军战机的信息通过数据链共享给ZDK03和歼10C。接到目标数据后,歼10C发射出霹雳15,而中段制导却是由雷达探测距离高达400公里的ZDK03完成。
也就是说,这次打击是三方参与~A发现、B发射、C制导!
更绝的是,根据巴空军公布的信息,印军战机在被发现后,都被确认了机型,并在雷达上被标注了“电子标签”。在发射导弹后,巴方还能确认攻击效果。
想一想,巴军可是对茫茫黑夜中、100公里之外陌生空域的空情了如指掌。
并且,这一套从发现目标,到起飞战机,到共享信息,到锁定目标,到发射导弹,到击中目标,到评估效果的空战流程,是在短短1个小时内完成的,全程各环节的衔接是天衣无缝,行云流水。
反观印军,这惨败真是震惊了全世界。
要知道这次印巴空战参战的“阵风”和歼10C都是4代半战机,也就是说这两款战机是除了我国的歼20、歼35和美国的F22、F35这4款五代机之外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
对于中美之外的所有国家来讲,这场空战堪称“王者对决”。
而印军居然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究其原因,不是印军的战机不行,而是印军整个的作战体系已经落后于巴军一代。
在印军还在强调单机战斗力的时候,巴军已经将空中单位组成完整的体系,对印军实现降维打击。
打个比方,在这次空战中,印军就好像一群蒙古猛将,单兵实力超群,而且擅使弓箭。可巴军则是一群装备望远镜和机关枪的现代士兵。
好了,结果就不用说了,两边碰在一起,就是一边倒的屠杀。
更要命的是,印军的单件武器也许都不差,但却是万国造,加上其拉胯的数据链,根本无法把各个作战单位融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所以,在这次空战中,印军真正惨败的原因不但是在技术上的代差,更是在作战理念上的代差。
而这个作战理念可不是“想法”这么简单,要实现,就必须依靠强大的国力和科研能力来付诸现实。
那么,从这场空战中,西方各国都研究出这种差距了吗?
绝望从理论上讲,在全球军力排名中,我国和美国处于第一梯队、欧洲和俄罗斯处于第二梯队、包括日、韩、印在内的其他一些有主战武器自主研发能力的国家可以算到第三梯队。
第三梯队就不用说了,主力装备或军工核心技术都要靠进口。
第二梯队的俄罗斯呢,俄乌冲突已经证明其常规军事实力仍然停留在“机械化”时代,好一点,也就是刚摸到“信息化”的门槛儿。
欧洲各国呢,虽然能实现“信息化”,也能自主研发主力装备,但是总体军事实力是一言难尽。
德、法、英这欧洲3大顶梁柱的主力战机和坦克的数量都是以“百”为单位,战舰更是以“十”为单位。
军工产业是工业的一个门类,而工业化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规模化,只有规模上去了,才能降低成本,从而推动工业化的进一步升级。
但是,限于体量,欧洲的军工产业远远达不到规模化的效应,现在唯一能上量的,也就是“阵风”。
如此,就出现一个问题,在冷战后,欧洲的军备早就马放南山,军工能维持的动力也就是出口单件武器赚钱。
在有美国的“保护”下,欧洲完全懒得投入巨资来搞什么军队的“体系化”建设。反正,打起仗来,靠美国的数据链和体系就行了。
所以,在“体系化”建设方面,欧洲是完全不能自主。
在这次印巴冲突中,印军在很大程度上能代表欧洲各国的作战水平,巴军则代表了我军低配版的“体系化”作战水平。
就这,巴军都吊打了印军。
因此,欧洲各国愕然地发现,自己的军事实力有可能还不如印军,如果遇到巴军的“原版”~解放军,那自己完全是“去军事化的裸奔”水平。
更恐怖的是,据霹雳15的残骸显示,巴军使用的霹雳15竟然是2015年生产的!这意味早在10年前,我军就已经打造出强大的作战体系。
如此一来,全世界唯一能和我军在“体系化”方面“煮酒论英雄”的也只剩美军尔。
有趣的是,美军现在还在玩“A射B导”,而我军的“低配”已经完成了更为复杂的“ABC配合”。
现在,别说其他国家“肝颤”,连美国都在掂量我国的军事水平到底有多高。
其掂量的结果就是在印巴停战后,中美很快在瑞士进行了会谈,并以极高的效率在关税方面达成了“协议”。
既然老大看我国的眼神都清澈了,试问,小弟们还要对我国叽叽喳喳吗?
舰船知识杂志社丨42碾压72!对印巴“5·7空战”的详细复盘与深度研究
新京报丨巴基斯坦公布行动细节
南方网丨空战捷报与假新闻,印巴停火背后的较量
来源:博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