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4日,《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图典》出版暨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保护座谈会在北京联合大学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图书出版价值、成功申遗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路径展开深入探讨。
5月14日,《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图典》出版暨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保护座谈会在北京联合大学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图书出版价值、成功申遗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路径展开深入探讨。
张勃介绍《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图典》(主办方供图)
“保护”始终是北京中轴线关键词 需要公众参与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图典》因申遗而写,为保护而作,是多方协同合作的一项成果。”全书主编、北京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勃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图典》的成书过程和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张勃指出,本套书旨在立足当下,沿着北京中轴线从哪里来、北京中轴线是什么、为什么要保护以及如何保护的叙事逻辑,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兼具艺术性与知识性的图片、相得益彰的图文设计、中英文对照的方式,全面呈现北京中轴线的渊源流变、结构形态、文化内涵、遗产价值和保护工作,系统阐释北京中轴线历史之悠久、结构之严谨、形态之壮美、内涵之丰富、价值之珍贵、保护之用力,为中外读者展现北京中轴线的魅力以及为保护所做的努力。
“保护无论在前申遗时代还是在后申遗时代,都是北京中轴线的关键词。”张勃进一步指出,申遗前后最大的不同在于北京中轴线被纳入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契约之中,并因此获得“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新身份。这种新身份带来一系列新变化,既意味着新机遇,也意味着新挑战,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和多元主体的协同。希望《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图典》能够获得更多传播机会,激发更多人的保护自觉,在后申遗时代发挥积极作用。
对此,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表示认同,他也指出,申遗成功之后如何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中轴线文化,需要进一步做好社会和公众参与,促进公众对文化遗产的理解和热爱,自觉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之中,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中轴线是“一根线” 研究保护要从整体着手
“中轴线是‘一根线’!”北京联合大学原校长、北京学研究所原所长、教授张妙弟指出以往关于中轴线的介绍更多强调的是“点”,而缺少对“线”的认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图典》的作者们深刻理解和贯彻了“北京中轴线是一个整体,是北京城市规划布局的依据和脊梁,是北京城的空间基准之轴”这一观点。
整体性也是北京中轴线研究和保护的重要原则。活动现场,吕舟指出,中轴线研究一定是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未来还应当从整体上理解北京中轴线。北京市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文本规划部部长陈善亮也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强北京中轴线的整体保护。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图典》》(主办方供图)
中英双语架起国际交流桥梁 助力讲好北京中轴线故事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之后,应在传播上发力,在国际上讲好中轴线故事,争取更加友好的国际舆论空间。”北京市社科联成果转化部主任张涛表示。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图典》中英双语的设计在架起国际交流桥梁、助力讲好北京中轴线故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北京伦洋图书出版有限公司总编辑、北京出版社副总编辑高立志表示,作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的一大著作,《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图典》兼具学术严谨性和普及价值,图文并茂和中英双语的形式有利于在国际上推广。北京史研究会原会长、研究员李建平也指出全书翻译准确,这对于国际交流十分重要。
陈善亮十分看重中外文化交流,他表示,北京中轴线申遗不仅是一个遗产项目的申遗成功,而是为国内和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北京经验”。未来将继续加强中轴线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图典》出版座谈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活动现场,十余位与会代表从作者、译者、编辑等不同维度表达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图典》的理解,提出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在后申遗时代的保护设想等。
本次活动由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北京出版集团全资子公司北京伦洋图书出版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建筑遗产保护、历史文化研究和城市规划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出版社代表及媒体人士30余人参与活动。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