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民调指出,77%的美国人对中国持负面看法,33%干脆称中国是“敌人”。这话要搁在十年前,能引发外交风波,如今不过是一则冷新闻。
2024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民调指出,77%的美国人对中国持负面看法,33%干脆称中国是“敌人”。这话要搁在十年前,能引发外交风波,如今不过是一则冷新闻。
中美关系走到今天,彼此民意变脸不算新闻,算现实。问题更值得追问的是——中国人现在还喜欢美国吗?数据显示,2023年对美持正面看法的中国人只剩17%,74%明确表态反感。
曾经高挂的“美式信仰”,已成中式社会的一块旧海报。美国人越想对中国“下判断”,中国人却越在现实中做减法。看破不说破,是礼貌;态度变冷,是清醒。
2024年3月,皮尤研究中心公布一组数据:77%的美国人对中国印象负面,其中33%直接视中国为“敌人”。这33%,不是情绪问题,是观念固化。
媒体天天讲“中国威胁”,政客轮番打“中国牌”,老百姓久而久之也觉得“有事儿”。但数据还有另一面,47%的人将中国定义为“竞争者”,还有6%愿意称中国为“合作伙伴”。换句话说,有人喊敌人,有人在观望。
这种“负面占主导”的气氛,并不新鲜。从疫情到贸易战,再到科技围堵、舆论攻势,美国的主流信息早就把中国打造成假想对手。
CNN播中国、Fox News骂中国,TikTok成了“敌对工具”,连在美留学生都成了“风险对象”。这种“敌意浓缩包装”,最容易流向中产与老年群体。
可年轻人看的是手机。越来越多美国Z世代通过小红书、TikTok、Bilibili接触中国生活日常,“高铁快递小吃街”的真实样貌,正在冲击传统印象。皮尤数据显示,这些年轻人对中国认知更开放,对抗性态度显著偏低。
那么,镜头拉回中国,对美国又是怎么看?
2023年,美国莫宁咨询数据显示,仅17%的中国人对美持正面看法,较前期下降4%;而持负面看法者高达74%。这不是突变,是趋势积累。从“民主灯塔”到“政党闹剧”,从“科技天堂”到“内斗混乱”,美国在中国人心中的形象,经历了一次集体冷却。
一边是舆论造敌,一边是现实清醒。美国人喊“敌人”,情绪浓烈;中国人不再追捧,只是静静后撤。民调对比之下,不是两国互恨,而是一个国家激进高涨,另一个国家逐渐抽身。
说到中美民意之变,绕不开贸易战这张“起爆图”。
2018年,美国对中国发起关税制裁,启动中美贸易战。到2023年,五年过去,皮尤民调显示:52%的美国人认为关税政策损害了美国自身利益,仅24%认为对中国有效。这不是情绪,是账本结果。
账本还在继续扩展。芯片禁运、供应链脱钩、科技打压、外交挑衅,从特朗普政府的“极限施压”,到拜登政府的“科技联盟”,中美对抗变成了美国内部政治共识。
中国人最初抱有疑问:换届会不会好些?几年后答案明确——嘴换了,政策没换。
民调背后写着变化。拜登上任初期,曾承诺缓和中美紧张关系,但不到半年,对中国的科技限制清单从半导体扩大到AI、量子等领域。签证门槛加高,中国留学生、科研人员面临更多审查。一句“国家安全”,美国给所有敌意包装上合法外衣。
对中国人而言,敌意来得清晰又迅猛。疫情期间,美国不查漏洞,却甩锅中国;自己国内抗疫失控,却连发舆论攻击中国。民众看得清楚:这是制度性敌视,不是阶段性矛盾。
这一波民意“负转”,不是靠宣传,是靠现实。中国网友不再幻想“民主神话”,也不再津津乐道“美国梦”。2023年国会骚乱、警察暴力、种族歧视、控枪失效,这些新闻一条接一条地打破幻想。
而最重要的,是对比。中国恢复速度快、治理效率高,而美国一边加息,一边破产。数据、就业、社会情绪全面下滑。中美制度差异在抗危机时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方没叫苦,没搞对等反击,却在民意层面集体完成一次认知升级。那17%的好感度,是反复验证后的保留数;那74%的反感,是现实交锋后的定格态度。
中美之间,民调再冷,贸易却热。这个反差,写进了全球经济年鉴。
2023年中美贸易额超过6900亿美元,稳居彼此最大贸易伙伴前列。一边民众说“不喜欢”,一边商品在港口排队。数据显示,中资企业在美业务增长保持稳定,美国高校对中国留学生依赖未减。
皮尤民调也没全黑:30%的美国人认为中美可以展开经济合作,尤其在年轻群体中持正面态度者更多。这是被动的共识,也是务实的选择。想买便宜货、想吸引投资,就得对中国态度讲点逻辑。
中国这边,也没闭门造车。“藏芯计划”“双循环战略”“外资准入扩大”,既在加快自立,也在留下窗口。中国始终表态:“不怕竞争,但拒绝对抗;欢迎合作,但要求对等。”
那民调怎么解释?一半是氛围,一半是政治炒作。政客靠制造“中国威胁”吃选票,媒体靠制造“中国舆情”拉流量。真实生活中,中美青年在社交平台互动,企业照样谈判,学术交流还在缓步推进。
当然,也不能低估民调带来的警示。长期负面印象,容易固化公众认知,影响两国舆论互动。这种偏见一旦政治化,最终将转化为外交摩擦乃至政策误判。
但中国社会有一点保持得很稳:反美情绪不影响对国家发展的信心,也不影响理性看待国际关系的判断。不盲从,不崇洋,面对复杂世界更愿意主动厘清逻辑,而不是沉浸情绪。
这正是民调背后的另一层答案:中国人的冷静,是力量的来源,也是和平的基础。美国喊得高,中国走得稳;民调数据多刺眼,民间理解更值得珍惜。
来源:小僧乱翻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