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积极支持民企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消费催生新职业 年轻人解锁这些新赛道…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6 19:22 1

摘要:一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5月12日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4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历史上首次双双超过100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9%和10.8%。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64.2万辆,同比增长52.6%。汽车这一战略性、支柱性产业的亮眼表现,折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逻

01. 从汽车产销、外贸大盘看中国经济前景

02. 各地积极支持民企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03. 新消费催生新职业 年轻人解锁这些新赛道

04. 财经聚焦|“低空+旅游”如何激发消费新活力?

01. 从汽车产销、外贸大盘看中国经济前景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受阻,中国经济前景如何?各方从不同角度给出分析,最近两组数据引人关注。

一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5月12日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4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历史上首次双双超过100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9%和10.8%。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64.2万辆,同比增长52.6%。汽车这一战略性、支柱性产业的亮眼表现,折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逻辑。

有外媒分析认为,中国车企不仅在国内蓬勃发展,还在赢得全球市场。仅比亚迪一家,4月的整车出口量就达到近8万辆,同比增长超90%,映照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的巨大影响力。

二是海关总署5月9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4%,较一季度加快1.1个百分点。其中4月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5.6%,出口同比增长9.3%。外贸逆风而行,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有力托举。

对此,新加坡《联合早报》、德新社等多家外媒用“超出预期”予以评价。路透社报道称,面对美国关税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4月中国出口依旧保持接近两位数的增速,表明近期密集出台的多项政策措施发挥了积极作用。

透过两组数据,人们不仅感受到中国经济的韧性,更看到中国经济的广阔前景。

(一)因时因势逆周期调节,政策效力激发超大规模市场潜力。

中国汽车去年产销量均超3000万辆,出口超500万辆,表明产业增长主要还是靠内需拉动。

商务部5月12日发布数据显示:自2024年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实施以来,累计补贴申请量已突破1000万份。外媒称,中国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有效对冲美国关税对消费者信心的影响。

截至5月11日,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达322.5万份,其中汽车报废更新103.5万份,置换更新219万份。换新的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超53%。这充分表明,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有效促进消费增长和绿色转型。

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支持地方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汽车、家电、家装等大宗耐用消费品绿色化、智能化升级;开展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拓展汽车改装、租赁、赛事及房车露营等汽车后市场消费。

消费品以旧换新,不仅惠及数千万家庭,也有力拉动了大宗耐用消费品销售增长,正是“两新”政策效力的一个生动注脚。一季度,“两新”政策带动全国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9%,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

面对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稳固、外部冲击影响加大的形势,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部署一揽子政策举措,同时充分备足预案。

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扩围提质实施“两新”政策,加力实施“两重”建设……一批撬动性强、可感可及的政策举措正在推开。市场有所呼、政策有所应,市场信心足、社会预期稳。

实践告诉我们,善于抓住影响面广、外溢性强的突出矛盾集中发力、攻坚突破,就能起到以点带面、纲举目张的效果。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正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信心所在。“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形成合力,中国经济的治理效能,正在为高质量发展打开想象空间。

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完善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促进多目标动态平衡,我们完全有能力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

(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撬动经济活力。

今天的中国汽车业,如同一场科技创新的井喷。

宁德时代发布钠新电池,拥有超1万次的循环寿命,能够在零下40摄氏度的环境下保持90%的能量保持率;走进广汽传祺宜昌工厂焊装车间,超500台机器人协同作业,最快52秒就有一辆新车下线……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无处不在,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正从理念照进现实。

因地制宜,协同创新,锻造产业长板。立足产业资源,安徽加快实施“车芯协同”技术攻关项目,加强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搭建运行开放型生态实验室,今年一季度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均稳居全国榜首。“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的是制造强国的根基。

瞄准前沿,开放合作,保持竞争优势。刚刚闭幕的上海车展,超百款全球首发车型亮相,70%的展车为新能源车型,“黑科技”扎堆。德国《世界报》感慨,去参观上海车展,都会留下深刻印象,“中国生活在未来”。从“技术引进”到“技术反哺”,从“吸引投资”到“对外投资”,从“适应标准”到“制定标准”,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赢得的是竞争新优势,打开的是合作新局面。

前4个月,我国出口高技术产品同比增长7.4%,占出口比重近两成,拉动整体出口增长1.3个百分点;

一季度,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服务器、3D打印设备产量同比分别增长66.3%、44.9%……

创新引擎动能澎湃,中国经济“向新力”十足;“创新雨林”的蓬勃生长,正是中国经济穿越周期、抵御风险的底气所在。

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劲筋骨”,中国经济潜力无限。

(三)引领全球低碳潮流,全面绿色转型增添发展动力。

绿色低碳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更是国际潮流所向。前4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均破400万辆、增速均超45%,顺应了产业变革、绿色低碳的时代大势。

绿色生产与生活方式“相向而行”。

在工厂内尽可能使用绿色能源,升级设备实现低碳制造,持续减少废弃物排放;立足产业数字化,构建全体系减碳“链”路,让节能降碳有迹可循……今天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致力于通过能源再生、产品节能、材料循环、技术创新等多元举措协同减排,把产业的绿色底色越擦越亮。

大街小巷,悬挂绿色车牌的新能源汽车往来穿梭,更多年轻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作为“人生第一台车”;车网互动日益成熟,新能源汽车变身“移动充电宝”,不仅可以从电网充电,还可将电能反向输送给电网……新能源汽车广受欢迎、融入各种场景,成为绿色低碳生活的重要载体。

坚持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同频优化”,供给端与需求端融合发力,不断形成更多“绿色交汇点”,将有力释放消费新活力。

中国制造与海外需求“双向奔赴”。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汽车出口最多的几个国家分别是墨西哥、阿联酋、俄罗斯、比利时、沙特、巴西和澳大利亚等。一位巴西知名汽车博主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成为巴西人购车新选项”。巴西电动车协会主席里卡多·巴斯托斯说:“我们需要用清洁能源取代化石燃料,这是一场全球性的行业转型。”

抢抓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机遇,坚持“全球+本土”,“中国智造”既满足全球消费者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带动引领全球交通能源转型。

中国的“绿色产能”正丰富全球供给,助力节能减碳。

中国每消费3度电,有1度电是绿电;中国的风电、光伏等产品,出口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帮很多国家用上清洁能源;过去10年间,中国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为全球提供“绿色动力”,中国是当之无愧的推动者、贡献者。

发展越具“含绿量”,增长越有“含金量”。今年以来,零碳工厂加快建设,着力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沙戈荒”新能源基地正在布局……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看准了就抓紧干,我们定能“点绿成金”。

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在中国,看到了未来,看到了信心。”这是今日中国的世界印象,也是明天中国的真实写照。(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02. 各地积极支持民企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重大项目建设既是稳增长的“压舱石”,又是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各地重大项目建设有序开展。

比如,“南京发布”微信公众号5月12日发布消息显示,继一季度实现“开门红”后,截至4月底,南京全市城建计划完成投资177.3亿元,新建项目开工率56.4%,投资进度和开工率达到预期要求。其中,37个省、市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16.8亿元。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5月7日披露的2025年一季度省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显示,2025年广东省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1500个,年度计划投资1万亿元。一季度,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504亿元,为年度计划投资的25%。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项目等82个项目开工建设,广湛高铁、陆丰核电等在建项目推进顺利。

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4月末发布的数据也显示,一季度,漳州市省级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02.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28.1%,超序时进度3.1个百分点。其中,芗城三宝钢铁提升改造、南化苯胺-橡胶助剂产业链等80个产业项目完成投资94.68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28.84%,超序时进度3.84个百分点。

“各地重大项目建设投资呈现‘量质齐升、结构优化’的积极态势。”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华德榜创始人宋向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重大项目投资重心正从传统基建向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领域倾斜。

陕西巨丰投资资讯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投资顾问朱华雷也对记者表示,各地重大项目建设投资呈现出规模庞大、增长显著、结构优化的特点,二季度重大项目建设预计有序开展、投资规模将继续扩大,将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明显的支撑作用。

在重大项目建设“进度条”不断刷新的同时,记者注意到,对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强。

“我们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郑备在5月8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加快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已经在核电、铁路等领域推出一批重大项目,目前有的核电项目民间资本参股比例已经达到20%,工业设备更新、回收循环利用领域支持民营企业的资金占比超过80%。

“今年我们还将在交通运输、能源、水利、新型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推出总投资规模约3万亿元的优质项目。”郑备表示。

朱华雷表示,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不仅有助于优化投资结构、推动产业升级,还能促进就业、增强经济韧性。预计各地政府将继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要素保障,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向民营企业伸出“橄榄枝”,地方已在积极行动。例如,孝感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5月9日发布了孝感市2025年第一批面向民间资本的投资项目清单,该批项目共122个,计划总投资577.4亿元,计划引入民间资本251.9亿元。孝感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表示,下一步将持续畅通民间资本对接渠道,加大协调服务和要素保障力度,充分尊重企业投资意愿,积极促成更多项目与民间资本达成合作。

宋向清建议,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未来需进一步细化配套政策(如融资支持、产权保护等),确保民营企业“进得来、留得住、能盈利”,真正实现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共赢。(来源:证券日报)

03. 新消费催生新职业 年轻人解锁这些新赛道

消费需求是催生新职业的核心驱动力之一。随着我国新消费业态的蓬勃发展,一批又一批充满活力的青年人干起了“新鲜职业”。在火热的文旅消费一线,就催生了很多新职业。

“90后”的秦茂在欧洲留学期间发现不少外国人对中国游非常感兴趣,回国后,他入职成都一家入境游策划工作室,成为一名入境旅游策划师。

他不仅为入境游客制订出有吸引力的行程方案,还得调配司机、导游、旅游平台等各种资源,确保为客户量身定制的方案能够顺利推进。

在陕西西安,伴随国潮热发展起来一种新职业——汉服妆造师,他们专门从事汉服相关的妆容和造型设计。

进入旅游旺季,一家拥有60位妆造师的美妆馆依然会忙得不可开交。

汉服妆造师唐佩表示,收入还是比较可观,旺季时候,大概能够拿到一两万元,淡季的时候也至少有个七八千元的样子。

和汉服妆造一起火起来的,还有旅拍摄影师这个新职业。当游客不再走马观花地赶景点行程的时候,汉服妆造+旅拍,这样的沉浸式体验也渐渐成为一个快速扩张的新产业。

截至2025年2月份,西安已有3000多家汉服店,汉服出租及妆造业务的市场份额占全国市场的比重超30%。

陕西省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处处长廉宏彬说:“我们直接带动就业超过10000人。目前这个行业当中,它带来的每年产值营收在5亿元左右。”

文旅市场的热潮,也带火了另外一个新职业——探店达人。李方平从2022年开始进行探店视频创作以来,她已经用镜头带网友们体验了京津冀三地的上百个景点,收获了50多万的粉丝。

2024年,人社部等三部委发布了新一批新职业信息,其中包括生活服务体验员在内的28个新工种。数百万像李方平这样的探店达人成为官方认可的“生活服务体验员”。

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探店体验员为线下商家带来了总计超过1333亿元收入,直接帮助近144万个中小商家增收超过425亿元。同时,越来越多普通人以探店为业,有超过300万人靠探店获得收入。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各地博物馆游人如织,“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观赏精美文物、聆听历史故事、带走文创产品……火热的需求,催生出新的职业——文创产品设计师。

在文旅消费的浪潮中,越来越多年轻人凭借新兴技能,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间精准锚定人生坐标,解锁职业新赛道,让热爱与事业在时代舞台上交相辉映。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劳动学会会长杨志明表示,新生代、网生代投身于现代服务新业态,2024年是8400万人,仍然在增长。预测今后5年有可能上升到9000万人,成为我国就业的第一大支柱型力量。(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从蓝天“一跃而下”体验跳伞乐趣,在直升机上俯瞰山河,于城市烟火中欣赏一场无人机灯光秀……随着各地低空文旅项目“上新”,低空经济以“云端视角”持续点燃消费热情。

记者在多地走访看到,“低空+旅游”正以立体化体验塑造文旅消费新场景,激活“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消费,成为撬动文旅市场的“空中引擎”。

新玩法:“低空+文旅”带来丰富体验

“从空中看三亚的海景,像是打开了新世界!”在海南最大的跳伞基地——三亚塔赫跳伞基地,内蒙古游客王晓玲体验了固定翼跳伞后难掩兴奋。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三亚塔赫跳伞基地日均接待量较平日增长约70%,2024年基地接待跳伞客人超过1万人次,今年一季度已经达到6000人次。三亚塔赫极限运动俱乐部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恩铭说:“低空旅游以高空视角赋予传统景区全新魅力,尤其受年轻群体追捧。”

5月2日,游客在三亚塔赫跳伞基地体验跳伞。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安徽九华山风景区,5月3日,在直升机轰鸣声中,合肥游客王强一家俯瞰春日山景,连声惊叹“半小时太值了”!项目运营负责人刘留告诉记者,目前,该游览项目共开设3条航线,体验时间在5分钟到25分钟之间,价格区间在几百元至上千元不等。

据赛迪顾问预测,我国低空经济规模有望在2025年跨越8500亿元大关,2026年有望达到万亿元级别。去年以来,多个省份积极规划设计低空应用场景,探索特色旅游飞行航线等低空文旅新业态。

记者走访看到,以载人直升机为主的低空观光项目正从“小众体验”迈向“大众消费”。重庆巫山开通直升机俯瞰长江三峡项目;江苏苏州开通金鸡湖、苏州古城等低空观光航线;安徽肥西县祥源·花世界旅游度假区正在打造空中赏花项目,为游客带来“空中观花海,云端瞰江淮”的全新体验……

科技赋能下,低空文旅应用场景深度拓展,不仅丰富了文旅业态,也带动餐饮、住宿等消费多点开花。

无人机演绎的灯光秀正在点亮夜经济。自4月19日起,重庆将无人机灯光秀从“节庆限定”升级为常态化展演,5000架无人机编队以“月月焕新”模式,演绎“山水人城”联动的视觉奇观;“五一”期间,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祥源齐云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内,约1100架无人机每晚准时腾空而起,展现出仙鹤、宝剑、榔梅花等文化元素,吸引游客打卡。

无人机表演带动酒店、餐饮商家纷纷推出“观演套餐”。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丁瑶说,“无人机+夜景”的组合拳,推动文旅业态向立体化、科技化转型,形成“空中消费+地面服务”的全新产业链条,助力打造“低空+”文旅生态,让“流量”直接转化为“销量”。

强支撑:政策助力低空文旅“高飞”

低空文旅的“腾飞”离不开政策赋能。低空经济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支持低空消费发展,各地因地制宜推出支持低空文旅发展的各项举措。

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的重庆龙兴通用机场内,重庆市民在进行低空飞行体验。(受访对象供图)

“真金白银”推动产业发展。安徽合肥提出,对开设经民航部门审批的载人eVTOL航线的企业,分类别给予补贴,其中观光旅游类航线每人100元/架次;重庆开展低空飞行消费周,今年共发放3000万元低空飞行消费券,今年活动期间拉动消费超5亿元;江苏苏州支持低空载人观光,对开通观光航线的企业,每增加一条新航线给予2万元补助,每家企业最高50万元。

“建圈强链”促进融合发展。海南三亚推动低空旅游产业与酒店民宿、会议展览、节庆赛事等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四川鼓励发展以低空经济为主题的新型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支持举办航空会展、航空论坛,支持开发低空文创产品。

持续推动应用场景“上新”。浙江提出,支持发展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观光、热气球环游、滑翔伞运动等低空农文旅活动;四川支持建设航空运动体验基地和航空飞行营地,举办大型航空体育和无人飞行器等赛事活动;海南提出,拓展低空飞行器旅游观光场景,支持海口、三亚等环岛旅游公路沿线市县,结合驿站布局开通直升机、eVTOL、飞行汽车等低空旅游观光线路。

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执行主任程羽说,在政策驱动下,各地通过创新推出多元化低空文旅体验,撬动文旅消费市场,更通过常态化运营、文化融合与产业链延伸,让低空经济成为文旅产业升级的“空中引擎”。

谋长远:多举措推动低空文旅高质量发展

“低空+”打开文旅想象新空间,如何能“飞得更稳”?

“低空文旅作为新兴业态,行业发展初期难免出现人才短缺、运营不规范的短期乱象,一窝蜂上项目、同一区域同质化竞争也时有发生。”海南省航空运动协会秘书长徐丽文说,近年来,协会一直呼吁运营企业进行人员、飞行器材、运营场地备案,并运用行业协会的专业力量,引导和鼓励企业规范化运营。

受访人士认为,需通过政策、技术、场景与生态的多维协同,破解成本高、项目同质化等问题,释放低空文旅市场活力。

“要吸引低空领域的高端人才留下来。”徐丽文建议,发展低空旅游要从旅游观光、赛事经济、应用场景开放等方向着手,鼓励相关企业落地,实行低空人才落户补贴,推动当地低空经济人才储备发展。

差异化竞争成为破局关键。祥源齐云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董事长梅岭以无人机表演为例:“必须深挖本地文化,避免千篇一律。”她提出构建“低空文旅品牌矩阵”,联合文旅、科技企业打造区域IP,通过短视频、直播等精准营销提升转化率。

海南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陈耀建议,以海南为例,未来可推动利用海南自贸港政策对低空设备的展销和交易,进一步吸引低空设备组装、研发和制造企业,逐步形成海南特色的低空经济产业链。

向云端,探新路,低空文旅高质量发展还需技术创新持续赋能。程羽认为,各地可探索推动轻量化、低成本设备研发,推动低空场景的创新,拓展“低空+研学”“低空+康养”等模式,“未来低空旅游将不止于‘天上飞’,更要实现‘地上热’”。(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