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次引发新一轮感染的主角,是奥密克戎的“新后代”——XDV变异株和它的子分支NB.1.8.1。它们并不是新面孔,而是之前传播广泛的JN.1和XDE的“混血儿”,在不断变异中形成了现在的模样。
最近不少人身边都出现了“感冒一大片”“咳嗽传三家”的情况。是流感?是过敏?还是又是那个熟悉又陌生的“新冠”?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监测数据,新冠病毒的阳性率近期飙升,甚至超过了流感和鼻病毒,连续三周成为呼吸道病毒中的“头号选手”。
这波病毒又有什么新变化?我们该怎么应对?是不是又要囤抗原、抢药了?这篇文章就来揭开这些疑问。
这次引发新一轮感染的主角,是奥密克戎的“新后代”——XDV变异株和它的子分支NB.1.8.1。它们并不是新面孔,而是之前传播广泛的JN.1和XDE的“混血儿”,在不断变异中形成了现在的模样。
虽然它们还是属于奥密克戎家族,但与去年底流行的那波相比,有些“技能点”已经升级。它的传播力更强,很多人表示“一个办公室一个人阳,过两天全中招”;再它在一些人群中,症状更“持久”——咽痛、咳嗽能持续一两个星期,甚至出现“烧退了又烧”的情况。
好消息是,目前来看,这波毒株的毒力没有明显增强,大多数人感染后仍是轻症为主。但也不是说可以掉以轻心,尤其是老人、免疫力低下者、患有慢性基础病的人,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依然存在。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的数据,4月份全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从7.5%上升到了16.2%,住院的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也从3.3%升到6.3%。这个趋势已经持续三周,占据了所有呼吸道病毒的“榜首”。
换句话说,现在去医院看咳嗽、发热的,十个里面差不多有一两个就是新冠阳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身边突然那么多人开始“阳”了——不是你敏感,是确实在升温。
而且这波来得有些“悄无声息”。不像之前几次大规模疫情有明显的爆发点,这次的“二阳”“三阳”甚至“四阳”更像是慢慢渗透,直到你身边几个朋友都开始“咳了”“烧了”,才意识到——哦,原来它还在。
这波感染的症状,其实就是“呼吸道病毒的通用套餐”,但也有一些小细节可以帮你判断。
首先是喉咙痛,不是一般的干痒,而是那种“吞口水像吞刀片”的刺痛感;其次是持续咳嗽,很多人咳到夜里睡不好,甚至觉得肺都要咳出来了;还有头痛、肌肉酸痛、发烧反复,有的人体温刚退两天,又开始烧到38度以上。
再一个比较“有辨识度”的是——嗅觉减退、味觉异常,虽然这在这波中不算高发,但还是有不少人反馈“吃啥都没味儿”。
也有不少人几乎无症状,只是“咽干”“打喷嚏”,一测发现阳了,这类人群很可能是已经接种过疫苗、或之前感染过,有一定免疫力。
现在不是恐慌的时候,但也不能完全放松。毕竟病毒还在,身边的人还在一个个中招,我们要做的,是科学应对,精准防护。
第一,不要盲目囤药。目前国家药监局并没有发布任何新的抗病毒特效药上市,常用的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这些退烧药仍然有效。抗原试剂也不需要大批囤积,家里备2~3个就够了。
第二,如果你是老年人、有慢性病,最近尽量少去密闭场所,比如商场、电影院、地铁高峰期等。外出戴好口罩,尤其在人多拥挤的地方,口罩依然是最有效的第一道防线。
第三,居家防护别忽视。家里有人阳了,建议用一次性口罩、手套、分餐,门把手、桌面、马桶都要定期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洗手要认真,别用凉水随便冲一下了事。
如果家中老人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精神不振等情况,别犹豫,尽快去医院就诊,早发现、早处理。
面对病毒,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吃药,但其实最有效的“疫苗”,还是我们自己的免疫力。
最近这波感染中,不少网友分享:自己因为加班熬夜、饮食不规律、压力大,结果一下就“中招”,而家里另一位每天早睡、吃饭规律的“老年选手”却安然无恙。
饮食上,建议每天至少摄入三种以上蔬菜,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比如橙子、彩椒、西兰花;蛋白质别落下,鸡蛋、豆腐、鱼虾轮换着吃。
作息真的很重要。现在很多人熬夜到凌晨一两点,其实免疫系统也是需要“休息”的,晚上10点至凌晨2点是身体修复最关键的时间段。别让身体还没打仗,先自己崩了。
情绪要稳。焦虑、恐慌、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都会让身体“免疫力掉线”。可以试着散步、听音乐、晒晒太阳,给自己和身体一个喘息的时间。
新冠不会像开关一样“彻底结束”,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像流感一样,可能周期性地出现。我们不必惊慌,但也不能轻敌。
关键不是病毒变多少,而是我们自己准备得有多好。这波XDV和NB.1.8.1虽然传播快,但没有造成大规模重症,是因为我们比两年前更有经验、更有工具、更有信心了。
学会科学判断症状,合理使用药物,做好日常防护,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情绪,就是我们对抗病毒最有力的武器。
不怕病毒卷土重来,就怕我们放松警惕的心态。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5年第15周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周报[R].中国疾控中心网站,2025-04-19.
[2]葛可佑,张文宏.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与诊疗策略[J].中华医学杂志,2024,104(10):721-726.
[3]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冠病毒感染防控用药指导目录(第五版)[Z].国家药监局官网,2025-03-15.
来源:健康科普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