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记者问|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山东这样解答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6 21:20 3

摘要:今天下午,在青岛市阿斯利康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现场,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服务跨国公司 山东在行动”专题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商务厅、青岛市政府有关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全面深化与跨国公司合作,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天下午,在青岛市阿斯利康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现场,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服务跨国公司 山东在行动”专题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商务厅、青岛市政府有关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全面深化与跨国公司合作,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

刚才介绍到,跨国公司与山东合作渊源深厚,山东始终把跨国公司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好伙伴”。请问,跨国公司近年来是如何融入和推动山东高质量发展的?

张庆伟:近年来,跨国公司坚定深耕山东、兴业发展,带来了先进技术、高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已成为山东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十四五”期间,全省利用外资保持高位稳定,累计实际使用外资772.6亿美元。

跨国公司有力促进了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山东2769家规上工业外资企业,以7%的数量贡献了全省规上工业企业14.2%的营业收入、22.6%的利润和14.9%的就业。德国汉高乐泰、英国阿斯利康、韩国现代、美国惠普、日本小松等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扎根山东,新加坡金鹰集团持续增资27次,带动形成了新材料、汽车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工程机械等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跨国公司有力促进了新质生产力培育。据统计,2020年到2023年,山东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研发人员从每年4.6万人增加到6.5万人,增长41.3%;研发投入从182.9亿元增加到233.6亿元,增长27.7%,各类创新资源加速集聚,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积极贡献。目前,全省共有外资研发中心60家,有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比如,山东中金岭南与加拿大BBA公司、法国液化空气公司围绕“富氧底吹炉音速供氧技术”展开深度合作,将有力提升山东有色金属产业的高端化发展水平。

跨国公司有力促进了产业链供应链优化提升。山东围绕高端化工及新材料、汽车及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链实施精准招商,一批高质量制造业项目持续增资。德国汉高乐泰累计增资1亿美元,建设汉高集团国内最大规模的高端胶黏剂生产基地“鲲鹏工厂”,山东在高端化工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巩固;日本小松在济宁新建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打造小松全球首个“主机+配套”高度融合项目,吸引大京机械、兴和机械等5家外资企业和多家内资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有效提升了现代化工程机械产业层级。

下一步,省商务厅将进一步提升服务跨国公司水平,同全球广大跨国公司一道,在生机盎然的齐鲁大地上持续深化合作,共同书写互利共赢新篇章。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请问,山东在深化与跨国公司合作中提供了哪些个性化、差异化的政策支持?尤其在生物医药领域,有哪些方法吸引更多跨国企业落地?

林炳勇:山东高度重视医药企业的国内外合作发展,山东药监系统始终坚持“以服务促监管、寓监管于服务”的工作理念,主动靠前帮扶指导,推动医药企业“走出去、请进来”,打造医药产业对外开放新高地。

一是强化政策供给。“十四五”以来,省药监局联合工信、商务等部门出台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药品23条”“中药30条”“医疗器械16条”“化妆品21条”“药品流通28条”和“优化营商环境15条”等多项高含金量措施。去年以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优化审评审批服务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提升药品监管和服务能力的若干措施》,对1类创新药分阶段最高给予3000万元奖补等一系列针对性强、集成度高的举措,叠加释放促发展组合效应。

二是提升服务能力。坚持“有解思维”,提供量身定制的“一对一”重点帮扶指导,持续为项目落地、产品上市提供便利条件,许多跨国药企用实际行动为山东投下“信任票”。阿斯利康青岛项目多次追加投资至7.5亿美元,建设全球领先的自主化人工智能工厂;拜耳医药与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京卫制药签订三方战略合作协议,设立“创新合作中心”和“高端制剂及原料药中试平台”;默克医药健康将全球范围内体量最大的医药合作(CMO)格华止项目落户新华制药,树立了医药领域国际合作新典范。

三是强化精准指导。坚持“高效办成一件事”,在3个工作日内形成检查报告,助推齐鲁制药的顺铂注射液出口美国,成为国内首次以国内市场在售产品直接对美进行短缺药品供应的药品,也为获美国FDA正式批准上市打下了良好基础。实施零等待、零障碍、零距离“三零服务模式”,推动荣昌生物1类创新药“维迪西妥单抗”获批上市,产品海外授权销售额达26亿美元,刷新中国制药企业单品种海外授权最高纪录。

四是优化审评审批。对已上市境外生产药品转移至山东生产的药品上市注册申请实施创新、快捷、常规“三通道”审批,进一步优化审评审批流程,对创新产品、重点建设项目实施优先审评审批。推行出口证明“一网通办、全程网办”,平均办理时限压缩至1天,效率大幅提升。

五是搭建合作平台。分管省领导带队出访欧洲期间,举办山东-欧洲医药产业对话合作会,省内10家大型医药企业和阿斯利康、拜耳等欧洲10余家药企签订11个合作项目,开创了省药监局服务医药企业出海新局面。以举办医药创新与发展国际会议(烟台)等为契机,推动省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建立常态化联系,推动更多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中国日报社记者:

青岛地处开放前沿,发展优势突出,吸引了大批跨国公司落地,能否介绍一下,青岛在服务跨国公司方面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陈万胜:说到青岛的发展优势,上届峰会期间,用五个“城”——开放之城、产业之城、创新之城、海洋之城、品质之城,向世界递出了青岛的城市名片。

跨国公司选择青岛,不仅是看中青岛的发展优势,更是对青岛服务的高度认可,持续打造“投资青岛”品牌,重商亲企,高效服务,培植了与跨国公司合作的肥沃土壤。

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持续优化投资政策。招商方面,出台加大吸引外商投资24条措施,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去年推动21个世界500强项目到账外资5.7亿美元。人才方面,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对来青求职毕业生予以免租金住宿保障,针对外企人才需求推出精准创新举措。市场开拓方面,制定稳外贸政策,举办“外贸优品”活动,帮助企业拓展新市场。

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最优服务。一是建立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制度,畅通沟通交流渠道。举办韩、日、德等国别外资企业圆桌会,协调解决企业诉求110余件。如日资企业圆桌会上,企业提出希望实现落地签证、便利在华电子支付,青岛通过商务部驻青特办向国务院和相关部委作了汇报。去年中国印发优化支付服务提升便利性的意见,对日本实施免签,一系列政策有效解决了支付便利化和签证问题。二是创新全生命周期护航,提供“点单式”政务服务。以阿斯利康项目为例,为顺利促成项目签约落地,创新省、市、区“一体化”推进机制,多次赴企业英国总部、法国工厂对接,举行“跨国界、跨时差”线上例会20余次,解决问题400余个;在众多竞争城市中最先取得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复函,给企业吃了“定心丸”。最终项目当年签约,当年拿地,当年施工,这样的“青岛速度”,帮助企业快开工、快建设、早投产,实现了山东跨国药企生产类项目“零突破”。

发力改革,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近年来,青岛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多次荣获世界银行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称号。作为开放政策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在跨境投融资便利化、金融开放等领域享有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政策,近期又入选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今年制定了《外资企业促增资扩产“专项服务行动”工作方案》,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切实解决企业困难问题。这些都为跨国公司提供了透明、稳定、可预期的环境。

当下的青岛,机遇无限,前景广阔,欢迎跨国公司走进青岛,扎根青岛,持续扩大投资,共享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记者:

请问,山东作为经济大省,高水平对外开放新优势有哪些?下一步如何用好自身优势,持续深化与跨国公司合作?

张庆伟:山东是开放大省,处在“一带一路”交汇区域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中心地带。近年来,依托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等高能级平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服务业开放,建设好制度型开放示范区,推动与跨国公司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

以制度型开放为引领,全面提升开放平台能级。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等开放载体平台作用,把制度创新成果转化为进一步深化与跨国公司合作的动力。在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方面,聚焦提高制度创新的“首创性、集成度、差别化和带动力”,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领域加大改革力度,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在上合示范区改革方面,建立完善与重点国家(地区)的地方经贸合作机制,办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大会,为山东与跨国公司携手拓展第三方市场注入“上合动力”。

以服务业开放为契机,拓展合作新空间。全面落实《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和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清零”措施,深化金融、电信、医疗、文化等领域对外开放,出台山东省2025年稳外资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有序扩大自主开放、提高投资促进水平、增强开放平台效能、加大服务保障力度等四方面20条务实举措。进一步完善投资促进权益保护等外商投资“全生命周期”政策体系,保障跨国公司在要素获取等方面的国民待遇。高水平办好第六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2025港澳山东周、2025新加坡山东周等重大活动,促进重点外资项目合作,打造“选择山东”品牌。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加大与跨国公司在新能源领域合作力度,聚焦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推进跨国股权并购合作。

以营商环境优化为保障,构建“企事有解”服务体系。认真落实商务部“服务保障进外企”专项行动,切实解决外资企业合理诉求。山东连续六年迭代升级营商环境改革方案,今年4月出台《关于塑强“民事无忧·企事有解·政事高效”服务品牌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新推出35条任务、158项改革措施。比如,在跨境贸易领域,推行“外贸一件事”集成服务,企业通关效率提升40%以上;在金融领域,创新“关税保证保险”等政策,降低企业资金占压成本。针对跨国公司需求,实施“一企一策”定制服务,加快构建“政府—企业—社会”高效协同生态圈。

下一步,将坚持“开放不止步、改革不停顿”,以制度创新破除壁垒,以精准服务增强黏性,以平台赋能链接世界,为全面深化与跨国公司互利合作贡献“山东智慧”。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作为山东省和商务部精心打造的重要开放平台,服务跨国公司的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请您介绍下峰会秘书处在服务保障跨国公司方面作了哪些探索?

蔡培安:2019年,山东省和商务部共同创办首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为更好服务保障跨国公司,扩大峰会溢出效应,2020年,成立峰会秘书处作为常设机构,五年来,峰会秘书处坚持当好跨国公司的“首席服务官”,持续助力跨国公司了解中国、投资中国、深耕中国。

一方面,精心打造国际交流合作高能级平台。峰会是国内首个为跨国公司量身定制的重要活动,创办以来,坚持与跨国公司共成长,影响力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成效越来越明显,面向跨国公司的专业化服务越来越精细。前五届峰会共吸引境内外421家世界500强企业、967家行业领军企业参会。每届峰会广泛征求跨国公司意见,持续创新提升峰会的实效性。邀请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医保局、国家药监局等举办政策闭门会,权威解读政策。为跨国公司提供与全国各省级商务主管部门集中交流机会,充分展示合作机遇。连续发布《跨国公司在中国》研究报告,全景呈现跨国公司“投资中国”成就和新合作领域。即将召开的第六届峰会将聚焦全球产业变革形势、跨国公司投资发展新趋势和山东产业招商新优势,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银发经济等举办活动,将推出一批场景招商、资本招商项目信息。

另一方面,增强永不落幕峰会的“磁吸力”。峰会的生命力不应止步于聚光灯下的3天,而应化作365天的持续赋能。前五届峰会,累计签约投资项目592个,总投资698亿美元,对峰会期间签约的项目,峰会秘书处跟进推动落地,协助解决在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去年,峰会秘书处推动参加峰会的跨国公司和行业领军企业落地200余个新项目,实际利用外资约占全省的1/5。峰会闭幕期间,秘书处做“导游”,累计组织20余场“跨国公司山东行”和省外峰会推介对接活动,定向走访170余家跨国公司,常态化与200余家跨国公司沟通交流,向300多家跨国公司宣讲外资政策和投资机遇。近期,向全国各省征集3300多条招商项目信息,精准推送至跨国公司。峰会秘书处作为“超级链接器”——以嘉宾资源为磁极,已经构建起“会前精准对接、会中深度洽谈、会后长效跟办”的全周期服务体系,将让每一次握手都成为产业联姻的序章,让每次对话都孕育合作共赢的果实。

来源:山东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