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宋书法作为中国书法史中“尚意”书风的代表时期,涌现出诸多文人官员兼具书法造诣的案例。曹辅虽史载寥寥,但其存世书法作品《跋二谢帖》却成为研究宋代士人书法的重要切入点。此作以晋唐传统为根基,融合个人风格,既体现了宋代文人书法的共性,又凸显了其独特性。
文◎赵磊
北宋书法作为中国书法史中“尚意”书风的代表时期,涌现出诸多文人官员兼具书法造诣的案例。曹辅虽史载寥寥,但其存世书法作品《跋二谢帖》却成为研究宋代士人书法的重要切入点。此作以晋唐传统为根基,融合个人风格,既体现了宋代文人书法的共性,又凸显了其独特性。
《跋二谢帖》的释文内容围绕王羲之书法在唐代的流传与保护展开。此段揭示了唐代贞观年间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以及后世对其真迹流失的惋惜。曹辅以史为鉴,强调书法作品的保存与传承,并建议以“文墨锦玉轴重装”加以保护,体现了宋代文人对文化遗产的珍视。
从文本结构看,跋文语言简练,逻辑清晰,既有对历史事件的评述,亦包含个人观点,兼具学术性与抒情性。
宋代书法以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家为巅峰,而曹辅作为中下层官员,其书法虽未达一流境界,却反映了“尚意”书风在士人阶层中的渗透。与同时期文人相比,曹辅更注重技法的传承,较少追求个性张扬,其作品可视为晋唐传统与宋代审美过渡的中间形态。
《跋二谢帖》兼具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作为题跋,它不仅记录了王羲之书法的流传史,还体现了宋代文人“以书载道”的学术传统。曹辅通过题跋表达对书法保护的关切,这一行为本身即是宋代文化自觉的缩影。
目前已知《跋二谢帖》的版本主要依赖拓本与后世摹刻。明代以降,此作被收入多部法帖集,如《三希堂法帖》。清代学者林志钧在《帖考》中曾提及此作,称其“笔意古澹,有晋人遗风”,但亦指出部分字迹因拓工不精导致细节流失。
【释文】
正观尤爱右军书,访求殆尽,其后并葬昭陵。今所存法帖,人谓皆哀疚之问。故不复进上,得传于后,岂其然乎。此书亦然,又法帖之所遗也,当用文墨锦玉轴重装,以遗子孙宝之。海陵曹辅子方信安郡斋书。
来源:汉府古文化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