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留学生的到来为校园增添了多元文化的色彩。然而,近期江西理工大学发生的一起留学生打人事件,却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千层浪,引发了公众对留学生“超国民待遇”这一敏感话题的深刻反思。
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留学生的到来为校园增添了多元文化的色彩。然而,近期江西理工大学发生的一起留学生打人事件,却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千层浪,引发了公众对留学生“超国民待遇”这一敏感话题的深刻反思。
一、事件回溯:健身房里的冲突与群殴
(一)器械之争:语言隔阂下的傲慢开端
4 月 23 日晚,江西理工大学健身房内,灯光柔和,学生们正有序地使用着健身器械进行锻炼。就在中国学生一组锻炼结束,暂时离开器械区稍作休息时,一名巴基斯坦籍留学生直接走上前去更换了器械。原本中国学生只是礼貌地用中文提醒“我正在用”,却未曾想到,这句简单的话语竟换来对方用英语的嘲讽。留学生要求其用英语对话,这一小小的言语冲突,瞬间打破了健身房原本和谐的氛围,也成为了这场激烈冲突的导火索,暴露出部分留学生在华的傲慢态度。
(二)冲突升级:从语言争执到群殴
由于英语水平有限,这位中国学生坚持用中文交流,这一坚持却彻底激怒了留学生。留学生不仅用英语大声辱骂,随后更是打电话召集同伴。当中国学生离开健身房时,不幸遭遇了多名留学生的围殴。他们采用了“抱摔 - 锁喉”的凶狠战术,其中有人手持戒指重击中国学生面部。中国学生面部多处受伤,意识逐渐模糊,随后被紧急送往医院,医生诊断有毁容风险。而令人心寒的是,现场围观的众多学生,因校规限制,竟无人敢上前相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场悲剧发生。
(三)校方与警方回应:承诺公平却难平众怒
事件在网络上传播开来,迅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事件曝光后,江西理工大学通过社交账号迅速回应称,已联合警方介入调查,承诺将公平公正地处理此事。当地警方也表示会严格依法办事,涉事留学生也已被拘留。然而,公众对“公平处理”这一说法却并不买账,过往留学生在华享受的超国民待遇历历在目,质疑声不断。人们要求校方和警方公布具体的处理措施,尤其是是否会开除打人者,以彰显法律的威严和公平正义。
二、舆论焦点:留学生“超国民待遇”再遭拷问
(一)待遇反差:奖学金、住宿的双重标准
据校内学生透露,该校在资源分配上存在严重的失衡。留学生享受着高额的奖学金,无需缴纳学费,住宿条件更是优越,为双人间,还配备独立卫浴、24 小时供电,甚至有保洁服务;而中国学生大多居住在六至八人间,宿舍条件简陋,还需严格遵守熄灯制度。这种用纳税人的钱供养留学生,却让中国学生在校园内处于相对劣势的状况,让广大中国学生感到无比心寒。大家不禁要问,为何在自家校园里,本应受到公平对待的中国学生,反而处处不如留学生?
(二)“巴铁”滤镜破碎:友好形象与暴力行为的撕裂
巴基斯坦一直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巴铁”一词更是深入人心。然而,在此次事件中,部分巴基斯坦籍留学生的暴力行为,与友好邻邦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不仅如此,据学生们反映,这些留学生日常还有调戏女学生、深夜扰民等不良举动。一件件小事的积累,最终导致了这次严重的暴力事件。此次事件让公众对留学生群体的整体印象产生了动摇,大家开始质疑,优待政策是否在无形之中滋养了部分留学生的嚣张气焰。
(三)公众愤怒:在自家土地上被“外宾”欺凌
中国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校园里,仅仅因为正常的沟通,就遭到了外籍学生的殴打。而当周围人因校规不敢上前相助时,这种无力感更是刺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情感。网友们纷纷在网络上发声质问:为何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学生反而成为了“弱势群体”?超国民待遇是否真的让部分留学生误以为自己享有特权,从而可以无视法律和道德,为所欲为?
三、处理结果争议:拘留之外,更需制度反思
(一)法律处理:是否构成互殴?处罚能否服众?
警方已对涉事留学生采取了拘留措施,但被打学生却担心会被判定为“互殴”。从事件的整个经过来看,中国学生在冲突中明显处于被动防御状态,其还手行为完全属于自卫。不应该将中国学生与主动寻衅滋事的留学生混为一谈。公众迫切期待警方能够明确责任认定,依法严惩打人者,而不是因为“涉外”因素而从轻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让公众看到法律的公正和威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二)学校处分:开除能否成为“标配”?
校方虽然声称会公平处理,但至今未提及是否会对打人的留学生进行开除处分。回顾国内学生打架斗殴的处分标准,严重暴力行为通常都会面临开除学籍的处罚。那么,留学生是否也应该享受“特殊豁免”呢?如果仅仅给予留校察看或限期出境的处分,难免会被质疑“护短”,这无疑会损害学校的公信力。因此,学校的处分决定至关重要,必须做到公平、公正,让公众信服。
(三)制度补丁:打破优待怪圈,回归平等原则
此次事件暴露的不仅仅是这一个案的处理问题,更是长期以来高校留学生管理政策存在的弊端。高校应该深刻反思,重新审视奖学金发放、住宿分配等制度,坚决取消不合理的优待政策。建立中外学生统一的行为规范和处罚标准,让所有学生都在同一套规则下学习和成长。只有让留学生明白,在中国的土地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所谓的“外宾”特权,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四、深层思考:如何终结“超国民待遇”的畸形生态
(一)摒弃“涉外即特殊”思维,树立法律至上原则
在过去,出于国际交流的考量,部分单位对外国人存在“礼让”心态,甚至不惜牺牲本国公民的权益。然而,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进步,这种陈旧的思维方式必须摒弃。必须明确,外国人在中国必须遵守中国法律,与中国公民享有同等权利,同时承担同等的义务。执法者要坚决破除“怕闹”“怕影响国际形象”等顾虑,依法公正地处理涉外案件,彰显法律的威严,让法律的阳光普照每一个角落。
(二)高校管理:从“讨好型”到“规则型”
高校引入留学生本是促进国际交流的正常举措,但不能为了追求表面的“国际化”而进行无原则的妥协。学校应建立严格的留学生准入标准,从源头上把控留学生的质量。完善日常管理规范,对留学生的违规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同时,公开留学生待遇政策,接受学生和社会的监督,让资源分配在阳光下运行,避免暗箱操作引发的不满和矛盾。
(三)社会心态:从自卑到自信的转变
超国民待遇的背后,某种程度上是文化自卑的延续。如今,中国已经骄傲地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自信。公众更应该树立平等自信的心态,友好待客并不意味着要卑躬屈膝。尊重他人是建立在自我尊重的基础之上的,对待外国人,我们要热情而不谄媚,包容而有底线,这样才能构建起健康、平等的涉外关系。
江西理工大学的这场冲突,看似只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实则是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超国民待遇的种种积弊。我们期待相关部门能够给出真正公平的处理结果,更希望以此为契机,推动相关制度的改革。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中国向世界展示的真正文明形象。毕竟,一个连本国公民权益都无法保障的国家,又如何能够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呢?
来源:草野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