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建泉州围头湾一处码头工程因开展水下炸礁作业,引发公众和环保组织对中华白海豚栖息地受损的担忧。环保组织指出,该海域是约20头中华白海豚的核心栖息地,正值5~9月的繁育高峰期,爆破作业可能对幼豚和成年个体造成严重影响。这个项目虽通过了环境评估、并完成审批,但报道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本文约1200字,阅读约3分钟
2025年5月中旬,据媒体报道,福建泉州围头湾一处码头工程因开展水下炸礁作业,引发公众和环保组织对中华白海豚栖息地受损的担忧。环保组织指出,该海域是约20头中华白海豚的核心栖息地,正值5~9月的繁育高峰期,爆破作业可能对幼豚和成年个体造成严重影响。这个项目虽通过了环境评估、并完成审批,但报道中提到已有多位专家质疑环评未充分考虑实际生态分布,呼吁在施工与生态保护之间寻求平衡。据悉,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已展开现场调查。
中华白海豚。©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对此,“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顾问、海洋生物学家王敏幹(John MK Wong)教授也有一些建议供参考。他呼吁沿海城市在发展建设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对海洋哺乳动物,尤其是海豚和鼠海豚的保护。为助力我国环境治理,“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将王教授的建议编译(原文是英文)分享信息如下,供感兴趣的读者们参阅。
王敏幹教授指出,在进行水下爆破作业前,应制定有效的预防性保护措施,避免在海豚的繁育季节和核心栖息地附近施工。他特别强调,任何爆破作业,都应在确保施工区域附近没有海豚存在的前提下进行,并建议安排经验丰富的海豚专家现场观察,实时监测海域内是否有海豚出没。
由于水中的声波传播速度很快,通常爆破声响会对海洋哺乳动物的听觉系统造成极大刺激,甚至导致听力受损或迷失方向。针对爆破对水下环境的影响,王教授提到了两项具体的技术性的建议:
一是使用“气泡帘”(bubble curtains)。在爆破作业中,气泡帘可以有效降低水下冲击波和噪音的传播,减少对海洋哺乳动物听力和行为的干扰。这些气泡会在水中产生一种隔音、缓冲效果,能比较有效地减弱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噪音向周围水域传播。
二是提前驱赶海豚。若在作业区域发现海豚,可使用“水弹”(water bombs)等非致命方式将其驱离施工区域,避免直接伤害。水弹通过在水中产生短暂的、相对温和的爆炸声或震动,模拟自然界中的声响刺激,从而让海豚等动物感受到不适,主动离开特定区域。跟真正的爆破作业相比,水炸弹的爆炸强度较低,不会对海洋生物造成致命伤害,但足以让它们远离施工现场,减少遭遇危险的风险。
此外,王敏幹教授还建议,在沿海地区的大型开发项目启动之初,应设立一个由多部门组成的协调工作组或咨询委员会,涵盖海洋、生态环境、渔业等相关职能部门,并确保充分的公众参与(特别是环评阶段)。在项目前期评估阶段,委员会应就项目对环境和受保护物种的潜在影响进行充分讨论,并提出具体的减缓、或补偿措施,来实现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王敏幹强调,海豚和鼠海豚等海洋哺乳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不应局限于已有的自然保护区的思路。很多人以为只有“自然保护区”里的动物才值得保护,但其实,像中华白海豚这样的物种,很多活动范围根本不限于保护区边界。他强调,所有沿海城市在推进港口建设、旅游开发等项目时,都应该提前规划好“避让方案”,把动物的栖息地考虑进去。
(注:本文仅代表专家本人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专家 | 王敏幹
整理 | 王昆山
日期 | 2025年5月15日
排版 | YJ
海洋生物多样性·鲸豚资讯
QUESTIONS & CRITICAL THINKING
【往期相关报道·海湿专家谈】
为全球鱼类绘制“洄游路线图”
联合国《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发布两份新报告:聚焦社区保护
王敏幹:关于中国鲸类保护的四点建议
“最强大脑”入海!AI绘制鲸鱼“导航图”,船只请绕行
鲸影回潮,跨越千年的海洋守望与重生
求贤中!参与联合国淡水哺乳动物研究,守护鲸目、海牛和水獭的未来
第36届欧洲鲸类学会年会将于2025年5月中旬在葡萄牙亚速尔群岛召开
加州南部沿海成了“鲸鱼高速路”,是喜是忧?
哀,再次夭折!曾抱尸17天的虎鲸妈妈,痛失第四只小鲸
抹香鲸“偷鱼”惹怒渔民,这场疯狂报复闹大了!
世界最罕见鲸鱼的首例完整标本!新西兰科学家推测“铲齿中喙鲸”死因与头部创伤有关
濒危鲸鱼又被渔具缠住!370头的命运悬在一根线?
长岛海滩惊现一头死亡座头鲸
42年,追踪2476头鲸鱼,揭开露脊鲸的长命百岁之谜
被关5个月后,“反捕鲸斗士”归来
王敏幹教授应邀出席第24届沙迦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论坛(SICFAB)并作主旨报告,介绍卡塔尔海洋哺乳动物搁浅与保护现状
“海洋哺乳动物监测创新利益相关方研讨会”将于2月25日线上举办,征集演讲嘉宾中
第24届沙迦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论坛将于2025年2月3日在沙迦野生动物园开幕,聚焦海洋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保护
从重要海洋哺乳动物区域(IMMAs)看全球海洋保护——如何实现全球治理更公平的国际合作和参与?
每一次搁浅事件,都是一次无声的呼救!
全球确认不足10次?德氏中喙鲸的首次“声音档案”被中国科学家解开
又死一头!美国长岛海滩再现年轻座头鲸尸体
最长能活到150岁!鲸鱼寿命远超预期,达先前估计两倍
鲸目动物分类来了!值得珍藏(最新)
高速小艇噪音对广西钦州三娘湾中华白海豚的威胁不可忽视
NOAA发布《中华白海豚台湾亚种五年评估报告》
中华白海豚的“紧箍咒”怎么破?渔业网具改良或为解决方案
完全未知的领域:科德角海豚搁浅季节打破纪录
重要海洋哺乳动物区域(IMMAs):弥补传统“海洋保护区”的不足,助力“昆蒙框架”实现
海洋哺乳动物的“地险”:陆地排泄物如何威胁海洋生态?
座头鲸创纪录远航!13000公里,从南美到非洲
船舶噪音——江河湖海中的“鲸豚隐形杀手”
靠DNA和声音找到它!中国科学家首次揭开德氏中喙鲸的神秘面纱,为我国大型哺乳动物增添了新成员
鲸类研究,为啥难?
香港大澳搁浅喙鲸死亡!注射麻醉剂可能是致死原因?
美国东海岸拟设新速度限制区,保护濒危北大西洋露脊鲸 | 王敏幹:只限速不够,螺旋桨加罩才是关键
王丕烈教授与《中国鲸类》研究的60年探索
全球鲸船碰撞事故多发地区中,只有不到7%采取保护措施
一头鲸鱼的“绝命”之旅?北极“巨兽”离奇死亡,却不是因为饿
200多头鲸鱼死亡,40%与人类活动有关?大西洋沿岸座头鲸异常死亡事件分析(2016-2024)
巴芬湾白鲸种群减少一半,研究指向捕捞压力
“深海访客”现身英国海滩,罕见索氏中喙鲸搁浅
揭开南海鲸类之谜!中国科学家首次描述重要海洋哺乳动物区域
鲸类翻译计划——用无人机解码抹香鲸的“语言”
从观鲸到生态旅游,王敏幹解读昆蒙框架下的中国海洋保护与蓝色经济新机遇
模型失灵?鲸鱼避难所危机四伏,绘制“安全航道”迫在眉睫
国际捕鲸委员会第69次会议观察:欧盟呼吁禁捕,冰岛中立,小岛国“卖票”
鲸鱼惨案!法属波利尼西亚渡轮超速致座头鲸溺亡
露脊鲸种群增长4%,但灭绝威胁依然存在
长须鲸的庇护所:西班牙一海域成为“希望之地”!声学和eDNA助力生物多样性监测
从港口扩建到栖息地丧失——广西北部湾船舶活动如何加剧中华白海豚种群衰退?
海豚的肺部里藏着什么?微塑料吸入现象首次在野外小型鲸豚中被证实
首次记录!智利北部虎鲸成功猎杀海豚,还慷慨分享战利品
王敏幹:中国南海的鲸豚
从深海到沙滩:苏格兰岛屿海滩上鲸鱼集体搁浅,77头死亡
7·23世界鲸豚日来临,我们能为海洋做什么?
韩国政府受《非常律师禹英禑》电视剧感召,决定将水族馆的21只鲸豚放归大海
首次见证长吻真海豚!卡塔尔海域生物新记录
日本捕鲸业死灰复燃,鲸肉重回餐桌,"海豚湾"阴影再现
使用无人机技术迅速量化野生海豚种群年龄结构
欧盟提议将港湾鼠海豚波罗的海种群列入《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附录一
墨西哥发布小头鼠海豚保护行动计划实施报告
化学污染威胁鲸鱼和海豚,呼吁采取紧急行动
拉希尔宽吻海豚被提议列入《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附录
《大西洋座头海豚单一物种行动计划》简介 | CMS COP14
迈阿密大学海洋研究人员发现了新的宽吻海豚亚种
太平洋的鲸鱼和海豚身上发现了新病毒
机智如海豚,仍受海洋环境噪音污染,威胁其种群健康
夏威夷大学开发出用于识别鲸鱼和海豚的面部识别软件
海洋与湿地·小百科
鲸豚
截至2024年12月9日,已知世界上大约有94种鲸类。上图是在“观鲸”活动中常见的鲸豚物种。(图源:IWC)
【海洋与湿地·小百科】“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微信公众平台创立于2022年12月8日,作为“绿会融媒”(CBCGDF Media)旗下的公益与科普传播平台之一,致力于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聚焦海洋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前沿资讯、支持学术研讨,并推动中国专家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与科技治理,服务于科研人员、环保从业者、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及广大公众。平台长期跟进各大环境公约、政府间机构、国际组织的最新动态以及全球重大环境议题(如《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BBNJ、深海采矿等);内容涵盖国际公约和国际组织动态、全球海洋与湿地科学最新研究、国际环境政策解读、科考成果及保护实践,旨在提升公众生态意识并促进跨国合作。平台坚持发布具有创新性、时效性的原创内容,通过服务读者,提供资讯、搭建平台,助力中国专家深度参与全球科技与环境治理。
来源:中国绿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