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时代,舆论场的博弈往往比战场更激烈。最近,印度又搞出了大新闻 —— 一边封禁新华社、《环球时报》在 X 平台的印度账号,一边传出悬赏封杀中国网红 “豪哥哥” 的消息。这种 “掩耳盗铃” 的操作,究竟是出于怎样的心理?又暴露了印度怎样的困境?
在信息时代,舆论场的博弈往往比战场更激烈。最近,印度又搞出了大新闻 —— 一边封禁新华社、《环球时报》在 X 平台的印度账号,一边传出悬赏封杀中国网红 “豪哥哥” 的消息。这种 “掩耳盗铃” 的操作,究竟是出于怎样的心理?又暴露了印度怎样的困境?
事情的起因要从印巴冲突说起。5 月初,巴基斯坦军方宣布使用中国歼 - 10C 战机击落印度 3 架 “阵风” 战机,并公布了残骸照片和飞行员通话录音。这一消息经新华社、《环球时报》报道后,印度坐不住了,以 “传播巴基斯坦宣传内容及未经证实信息” 为由,突然封锁两家媒体的 X 账号。更讽刺的是,印度自己的媒体《今日印度》却在同期炒作 “23 分钟压制中国防空系统” 的虚假战果。
印度的逻辑很简单:既然无法在战场上否认失利,那就试图在舆论场封杀真相。但这种做法漏洞百出 —— 巴基斯坦提供的证据连法国情报官员都承认部分属实,而印度网民在 X 平台自发传播的战机残骸视频点击量突破千万,封禁反而让真相扩散得更快。正如俄媒 “今日俄罗斯” 调侃的,印度这是 “破防了”。
就在媒体被封的同时,中国网红豪哥哥也成了印度的 “眼中钉”。这个安徽小伙凭借改编神曲《刚买的飞机被打了》火遍全网,视频中他头戴锡克教头巾、涂黑脸,用河南方言高唱 “雷达都是坏哒,九十亿全部白花”,精准踩中印度军购腐败的痛点。巴基斯坦国防部甚至官方转发视频,配文 “感谢中国网友送印度空军上天”。
印度的反应堪称 “教科书级破防”:不仅要求平台删除视频、封禁 8000 多个传播账号,外交部长怒斥视频 “损害国家尊严”,议员更叫嚣要让豪哥哥在联合国法庭谢罪。然而,这种 “越骂越火” 的传播规律让豪哥哥粉丝量从百万级跃升至 1500 万,连土耳其电视台都在黄金时段播放专题报道。
印度网友的联署、媒体的头版痛斥,反而成了豪哥哥 “出圈” 的免费广告,更讽刺的是,外媒传出消息,印度要重金悬赏通缉这位“豪哥哥”!
事实上,印度这次的操作并非首次。2020 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后,印度就以 “国家安全” 为由封禁 59 款中国应用,包括抖音、微信等,导致 2000 万印度网红失业。如今从经济脱钩到舆论管控,印度在 “对抗中国” 的路上越走越偏激。
这种 “封网式封杀” 暴露了印度的三重困境:
战场失利与舆论失控的矛盾:印度空军在空战中遭遇重创,却无法通过技术优势弥补,只能通过信息封锁转移矛盾。但正如印度网友在 Reddit 自发组织的 “真相追踪小组”,反而将战机残骸坐标、飞行员编号等证据制成可视化地图。
文化自信与自卑的撕裂:豪哥哥的视频本质是网络玩梗,却被印度上升到 “文化恐怖主义” 的高度。这种过度反应,恰恰折射出印度对自身文化影响力的不自信。就像韩国网友说的,改编是娱乐化表达,而非歧视。
国际形象与国内政治的博弈:莫迪政府为维持国内政治稳定,发起 “爱国胜利日” 庆祝 “胜利”,却在国际社会面前暴露了掩耳盗铃的本质。当印度驻华大使馆要求《环球时报》“核实消息来源” 时,却拿不出任何反证,这种双重标准只会损害其国际信誉。
印度的 “信息控制” 策略,看似是维护国家形象,实则是对自身实力不足的焦虑投射。从封禁中国媒体到通缉网红,从经济脱钩到舆论管控,这些做法不仅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反而会加剧印度在国际舆论场的被动。
真正的大国自信,不在于封杀异见,而在于坦然面对批评。当巴基斯坦网友将豪哥哥的视频设为 “起床铃” 时,当欧洲网友调侃 “印度飞行员手抖又坠一架” 时,印度应该反思的是:为何一场网络玩梗会让举国上下如此破防?
正如中国外交部所言,对话协商才是解决分歧的正道。如果印度继续沉迷于 “鸵鸟政策”,只会让自己在 “全球南方” 的合作中越走越远。毕竟,在信息时代,真相永远不会被封禁,掩耳盗铃的人,最终只会成为国际舆论的笑柄。
来源:科技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