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8日,当全球点亮第42支“国际艾滋病烛光纪念日”的火焰时,每一簇跃动的光点都在诉说一个未竟的故事。自1983年全球卫生理事会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同发起这项纪念活动以来,烛光便成为人类对抗疾病与偏见的永恒符号。它照亮的不只是逝者的姓名,更是一代代人与艾滋病
烛光不灭:铭记那些未完成的生命诗篇
5月18日,当全球点亮第42支“国际艾滋病烛光纪念日”的火焰时,每一簇跃动的光点都在诉说一个未竟的故事。自1983年全球卫生理事会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同发起这项纪念活动以来,烛光便成为人类对抗疾病与偏见的永恒符号。它照亮的不只是逝者的姓名,更是一代代人与艾滋病抗争的集体记忆——那些因医疗资源匮乏而陨落的生命,那些在歧视中独自挣扎的灵魂,那些用最后的力量为后来者点亮希望的勇者。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全球仍有超3990万人携带艾滋病病毒,其中每10人中就有4人曾因疾病身份遭受就业、医疗或社会排斥。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被污名化的人生轨迹。烛光纪念日的意义,正在于将冰冷的统计转化为有温度的凝视:我们记住的不仅是逝者,更是对生命尊严的永恒追问。
破茧重生:致敬暗夜中燃烧的韧性
在艾滋病肆虐的黑暗年代,感染者曾被贴上“道德污点”的标签,甚至被拒绝拥抱与握手。但历史证明,真正的敌人从来不是病毒,而是恐惧催生的偏见。当南非“治疗行动运动”的感染者母亲们高举药瓶走上街头,当中国“红丝带学校”的孩子们在歧视中坚持学业,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何为生命的韧性——不是对命运的屈服,而是以伤痕为光,照亮他人的道路。
科学早已证明,艾滋病病毒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日常接触不会传染。但偏见比病毒更顽固:一项覆盖30国的调研显示,超60%的感染者仍因疾病身份遭遇职场歧视。这种隔阂不仅撕裂了个体尊严,更阻碍了全球“终结艾滋病流行”的进程。唯有正视感染者作为完整社会成员的价值,才能将“抗艾”从医学战场延伸至人性高地。
科学为盾:拆解偏见的认知牢笼
“艾滋病可防可控不可怕”——这句口号背后是40年医学进步的结晶。从“鸡尾酒疗法”将艾滋病从绝症转为慢性病,到暴露前预防药物(PrEP)使高危人群感染风险降低99%,科学早已为终结艾滋病流行铺就道路。但技术突破无法单独消弭歧视,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所言:“没有社会包容,就没有公共卫生胜利。”
我们需要更多人知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接受规范治疗后,病毒载量检测不到即无传染性(U=U原则);母婴阻断技术能让新生儿免于感染;而歧视导致的隐瞒病情行为,才是病毒传播的隐形推手。当科学认知取代无知恐惧,当“感染者”首先被视为“人”,我们才能真正构筑起抵御偏见的免疫屏障。
携手同行:以记忆点燃未来之光
纪念不是为了沉溺悲伤,而是为了汲取前行的力量。从政府完善反歧视立法,到企业建立包容性职场;从医疗机构推行“友好诊疗”,到每个人拒绝污名化语言——每一份微小努力都在重塑社会的温度。
在中国,“四免一关怀”政策已让超百万感染者获得免费治疗;在全球,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明确要求“到2030年终结艾滋病流行”。但数字目标之外,我们更需追问:当最后一例感染者老去,我们留给世界的,是否是一个不再因疾病而分裂的文明?
铭记·奋起·引领——以科学消弭偏见,以包容守护尊严。
Remember. Rise. Lead—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