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我国多地遭遇气象干旱。这次旱情带来哪些影响?是否会持续和发展?一起听听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首席预报员高辉、国家气象中心生态和农业气象室高级工程师韩丽娟、江苏省气候中心副主任项英的解答。
近期,我国多地遭遇气象干旱。这次旱情带来哪些影响?是否会持续和发展?一起听听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首席预报员高辉、国家气象中心生态和农业气象室高级工程师韩丽娟、江苏省气候中心副主任项英的解答。
新华访谈:春季以来干旱范围有多大?
项英:干旱分为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水文干旱等类型。
高辉:3月以来气象干旱的范围呈现出前期扩大、近期有所减缓的特征。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4月18日,全国中旱及以上气象干旱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公里,其中特旱面积达到47.7万平方公里,均为春季以来最高。目前,陕西、河南、甘肃东部等地存在中度及以上气象干旱,其中,陕西西南部、河南西南部等地特旱。
这次干旱在部分省份呈现出极端性。今年1月1日以来,广西和江苏平均干旱日数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另外,3月1日以来,陕西和甘肃平均降水量均偏少5成以上,分别位列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一和第二少。
新华访谈:什么原因导致这次干旱?
高辉:4月以来东北冷涡活跃并且位置偏南,导致东部地区都盛行北风距平,抑制了热带水汽向上面这些干旱区的输送,水汽难以到达长江以北地区,造成陕西、河南、甘肃东部干旱持续。
新华访谈:干旱依靠人工作增雨缓解行不行?
项英:人工增雨不是“凭空降雨”,它需要满足一定的天气条件。比如对云层厚度和云底高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云区也要有一定范围宽度。而且,云中要有一定的过冷水含量,同时还得伴随上升气流。只有这样,播撒的催化剂才能和云中的水汽充分混合,来促进水气凝结、云滴碰并增长等云雨转化过程,形成降水。除此之外,作业条件也非常重要。每一次人工增雨作业都需要气象部门精心策划、多方协作。
新华访谈:这次干旱将会持续多久?
高辉:未来,云南、广西等南方旱区将有较强的降水,气象干旱趋于缓解。但西北地区东部、华中北部等北方旱区降水较少,干旱仍将维持。预计5月底至6月初,华北西南部、华中北部、西北地区东部等旱区降水偏多,气象干旱将逐步缓解。
项英:6月后,长三角地区进入多雨季节,气象干旱将进一步缓解或者解除。
新华访谈:对农业有哪些影响?
高辉:本次春旱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尤其是对冬小麦影响较大。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灌溉条件不足的麦田长势偏差;河南西部和北部、安徽西北部、山西中南部和陕西等地轻到重度缺墒,对小麦灌浆不利;江苏部分地区因旱情较重导致晚播麦生育进程不整齐,部分小麦因旱发生卷叶。
韩丽娟:近期高温比较明显,特别要注意干热风的影响。中央气象台预报显示,预计5月19日至22日,河北南部、河南西部和北部、山西南部、陕西关中等地冬小麦干热风风险高,河南安阳、焦作、新乡、洛阳、郑州、许昌,陕西渭南、咸阳、铜川、宝鸡,山西临汾、运城,河北邯郸干热风风险很高,需要提前采取一些措施降低影响。
干热风天气主要发生在小麦开花灌浆期,它的主要特点是突发性、短时性。这种天气一般持续时间不会太长,但也有特殊年份。近年来,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小麦灌浆期气温偏高,干热风灾害有偏重发生的趋势。2001年、2014年、2022年、2024年都发生了较严重的干热风灾害。
防御指南:
1、北方旱区密切关注天气演变,有增雨作业条件则适时开展增雨作业,以缓和当前旱情;
2、北方冬麦区需防范干热风不利影响;
3、甘肃东部、陕西中南部、山西南部、河南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较高,需加强防范,确保林区安全。
编导:于子茹 文静
剪辑:韩光
设计:史泽瀚
来源:呼和浩特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