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因过度防晒睡觉翻身时骨折,怕晒黑从没穿过短袖,医生讲清楚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6 19:05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刚满28岁的林女士在睡梦中翻了个身,竟然“啪”的一声把自己摔进了医院。

她不是从床上摔下来,而是骨头自己断了——医生检查后发现,她罹患了严重的骨质疏松。而罪魁祸首,竟是她这些年“防晒过度”,几乎从不接触阳光!

在一些爱美女性中流传着一句话:“一白遮百丑。”于是,防晒成了她们的终身事业。林女士就是其中一员,从大学起,她不穿短袖、不出门就涂满防晒霜,连阳光都不敢透过窗户照进来。她的家中常年窗帘紧闭,连出门都选在太阳落山后。

原本以为这是护肤的“上上策”,却没想到,过了几年,她居然成了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而这并不是个例。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2023年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城市女性中有超过38%存在维生素D缺乏的问题,其中年轻女性居多,许多都与过度防晒和缺乏阳光照射有关。

维生素D是人体合成钙的重要帮手,缺了它,骨头就像盖房子缺水泥,难以坚固。

维生素D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通过食物摄取,二是皮肤在阳光照射下自行合成。而现实中,光靠食物远远不够,80%以上的维生素D来自阳光照射皮肤时的合成过程

就像太阳是一座免费工厂,只要人每天“晒一晒”,身体就能“自产维生素D”。可惜很多人为了“白”,却关上了这座工厂的大门。

一项由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团队主导的调研显示,长期缺乏阳光照射的女性,其骨密度比平均值低12%-18%,并且更易出现骨质疏松、骨折等问题。

真正的健康,是从“阳光中来”的。

提起骨质疏松,很多人下意识认为那是六七十岁老年人的“专属病”。但近年来的临床数据显示,这一疾病正悄悄“年轻化”。

据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2024年发布的《骨质疏松蓝皮书》指出,中国20-40岁女性中,骨质疏松前期(骨量减少)发病率已达到21.3%。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赤裸裸的统计数据。

在门诊中,医生常常会遇到20多岁的年轻女性因为轻微跌倒、咳嗽用力,甚至睡觉翻身就骨折的案例。骨质疏松不再是“老年病”,而是一个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生活病”。

年轻人怕黑,老了怕断——别让青春的白,换来暮年的拐杖。

并不是说防晒就是错的。防晒确实可以减少皮肤老化和皮肤癌的风险,但科学防晒≠盲目拒绝阳光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天接受15~30分钟温和日照,尤其是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的阳光,是维持身体健康所需的基本量。

如果每天都“只敢在阳光下跑步15秒”,那就像田里播了种子却从不给水,指望长出好庄稼,那是不可能的。

建议读者记住:适当日晒+合理防晒,才是既美丽又健康的正确打开方式。

就像吃饭一样,不能偏食;晒太阳也不能“偏晒”或“全不晒”。

在广州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曾接诊过一名32岁的女性老师。她从大学起就对皮肤“白”有执念,每天防晒霜涂三遍,夏天戴帽子、遮阳伞、袖套一个不少,甚至家中灯光都换成了“防晒灯管”。

可她总觉得最近腰酸背痛,后来一次下楼踩空,脚踝骨折。医生给她做了骨密度检查,结果显示骨密度竟然比60岁女性还低。

她在医院里哭着说:“我以为自己做的是保养,没想到却在毁掉自己。”

医生告诉她,骨质疏松就像“偷偷搬家的小偷”,一开始悄无声息,等到发现时,已经“搬空了半个家”。

这就是现实,一味追求白,却忘了骨头也需要“阳光的营养”。

为了帮助更多人远离骨质疏松的隐患,医生们总结了几条简单却非常有效的“养骨”建议,适合中国老百姓家庭日常操作。

第一,要晒对太阳。
每天选择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的阳光,晒15-30分钟,手臂、小腿露出来即可。不需要暴晒,也不必全身包紧。春秋冬季节阳光较弱时可适当延长时间。

第二,吃出骨头硬气。


多吃富含钙质的食物,如豆制品、绿叶蔬菜、坚果、小鱼小虾等。配合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蛋黄、奶制品等,帮助钙吸收。

第三,动起来,骨头更结实。
适度运动是增强骨骼密度的好方法。快走、跳绳、太极、广场舞,只要是有负重的运动,都对骨骼有益。静若处子不如动若脱兔,骨头也爱“勤快人”。

第四,定期检查,早发现早管理。
建议30岁以上女性每两年至少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测,特别是有家族史、瘦体型或长期不晒太阳者,更应提前关注。

第五,防晒要科学,不要“全封闭”。
选择适合自己肤质的防晒方法,避免在紫外线最强的中午暴晒即可。大可不必“把自己包成粽子”,适当光照才是健康之本。

骨质疏松常常被称为“沉默的疾病”,因为它在早期几乎没有任何症状,直到哪天一摔就断、一压就塌,才让人如梦初醒。

不少患者在骨折之后才发现骨质已经疏松多年,悔之晚矣。与其等骨头“开裂”才补,不如早点“打地基”。

就像老话说的那样:“房盖得再漂亮,没有好地基,迟早塌。”

让骨头健康,才是撑起人生的地基。

医生不仅是治疗疾病的“修理工”,更是健康的“建筑师”。在临床工作中,医生越来越意识到,疾病的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

骨质疏松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它多么疼痛,而在于它悄无声息地侵蚀人体健康。正因如此,医生们不断呼吁大众:别等骨头断了,才想起防护伞。

关注骨骼健康,是每个人的责任。

医生的职责不只是开出药方,更是唤起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在“白”与“强”之间找到平衡,才是更有力量的美。

一个人若只在意皮肤的白,而忽略了骨头的强,那就像只擦亮了皮鞋,却让腿在发抖。

美丽与健康从不冲突,阳光与防晒也可以和平共处。晒出健康的骨骼,才撑得起未来的生活。

别让“过度美白”的执念,成为“骨头说不出话的哭泣”。

愿每位读者,不仅皮肤白得自然,骨头也硬得踏实。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骨质疏松蓝皮书(2024年版)[R].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4.

[2]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3年)[R].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3.

[3]北京协和医院骨科. 骨密度与维生素D缺乏的临床分析报告[J].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24, 17(3): 215-219.

来源:张医生健康守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