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读懂中华文明丨多元文化如何铸就中华文明共同体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7 03:16 2

摘要:多元聚为一体,一体容纳多元。“理响中国·读懂中华文明”系列理论视频正式上线。本期视频《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邀请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刘仲华,带您解读中华文明如何以兼容并蓄的智慧,将多元文化熔铸成生生不息的创新动能。

多元聚为一体,一体容纳多元。“理响中国·读懂中华文明”系列理论视频正式上线。本期视频《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邀请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刘仲华,带您解读中华文明如何以兼容并蓄的智慧,将多元文化熔铸成生生不息的创新动能。

本期嘉宾

刘仲华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形成了数千年“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

“九州共贯、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的筋骨,使得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的跨度都很大,地理环境、物产资源、气候生态复杂多样,自古以来中华文明的各个区域始终紧密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先秦时期出现的“九州”观念,就是当时人们对中华文化多元特点的一种认识和概括。《汉书·王吉传》说:“《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也就是说,构成中华文明的区域虽然有所谓“六合”“九州”之别,但最终能够走向“大一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同风”“共贯”。老百姓还有句俗话,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也就是说,相隔十里说话就会变腔调,相隔百里文化民俗就会有所不同。这种情形,不仅在古代中国是这样,即便是在信息交流频密、交通十分便利的今天,也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但另一方面,尽管说话腔调不同,习俗不同,大家都使用着共同的文字,拥有相同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共同的价值信仰体系,即“车同轨,书同文”。

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我们始终保持着这种“共贯”“一体”的共同体意识,而且以此造福中华民族。京杭大运河就是这种共同体意识的典型代表。可以说,大运河不仅是加强国家政治统一、经济联系的纽带,更是在五大水系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通过它,广泛的人员往来、书籍流通、生产技术的推广、艺术和思想的传播、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的交流融合等,都变得便利而通畅。全国各地的戏曲、曲艺、文学、艺术、美食、园林,与漕运有关的花会、庙会、河灯、舞龙、高跷、号子、民谣、习俗、信仰等,经过相互吸收、彼此借鉴,积淀为既兼容并蓄又引领潮流的文化形态。

“九州共贯、多元一体”还突出体现在中华文明是由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这种共同体意识,是在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和巩固的,表现为中国悠久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书写的,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辽阔的疆域是由各民族共同开创和巩固的。

“九州共贯、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的血脉,是中华历史发展的始终追求

商周时期,“大一统”思想渐趋清晰,《诗经》中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先秦时期,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秦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历代统治者无不以“大一统”为目标。

“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追求,还突出表现为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中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一个有着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从步入文明的门槛之日起,中华文明就开启了自身文明的连续性。从上古结绳纪事,到甲骨文的出现,从三皇五帝的历史传说记忆,到“二十四史”的编纂,无不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九州共贯、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创新发展的丰富资源和活力源泉

从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来看,多地域多民族的丰富文化资源为中国历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资源和精神动力

春秋战国时期,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区域的民族文化不断和华夏民族进行融合,最终成为了一个共同文化的群体,从而奠定了秦汉时期的强大。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长期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政治制度、文化思想上,融入更多民族文化因素,从而造就了盛唐文化的璀璨绽放。元明清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样得益于对多民族文化的吸纳和融合。就拿清代而言,清政权最初虽然是由满族创立,但在入关前后,统治者在融合满蒙文化的基础上,大量采纳汉文化中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措施,创立八旗制度,改革内阁制度。这些融合不同民族传统的制度创新,为实现和巩固清代“大一统”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下期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孟尧带我们解读《怎样理解中国人对“统一”的向往?》,敬请期待。

来源:京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