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又开始蔓延了,出门做好防护,少去人多聚集的封闭场所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7 09:08 2

摘要:前脚刚喘口气,后脚病毒就跟没完没了似的,又蹿出来搞事。新冠病毒,这老熟人,倒像是个不长记性的债主,隔三岔五就来敲门。

唉,说句不中听的——这破玩意儿怎么又卷土重来了?

前脚刚喘口气,后脚病毒就跟没完没了似的,又蹿出来搞事。新冠病毒,这老熟人,倒像是个不长记性的债主,隔三岔五就来敲门。

明明大家都以为它已经成了“过去式”,谁料它偏偏不肯安分,最近又开始在多个城市悄摸摸冒头,像那江湖中的余孽,死灰复燃。

这时候,要是谁还觉得口罩是“过去式”,聚会是“刚需”,那可真得掂量掂量后果了。问题来了:新冠不是已经变成感冒了吗?

难道还要紧?这正是许多人心中的疑问,也是误区所在。他们以为病毒变弱了,实则变聪明了

且听在下一一道来,不藏私、不装腔,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

先说个真事儿。北京协和医院2025年4月的门诊记录显示:近期因新冠感染入院的老年人中,约有42%出现了肺部并发症,甚至有多器官功能损伤者。这可不是唬人,也不是耸人听闻。

新冠病毒虽不像最初那般凶猛,但它的“狡猾之处”,反而更甚从前。它会“变脸”,换个壳子你都认不出来。最新变异株JN.1.9型,传播力比老祖宗强一倍,症状隐匿,却更易引发慢性病人的病情反复。

有些人感染之后,没发烧,没咳嗽,甚至觉得“这不就一场小感冒嘛”,结果三天后突发心肌炎,命悬一线。

这就是它的狠:不动声色,悄然下手。尤其是对那些有基础病的朋友、年纪大的长辈、免疫力差的娃娃,后果更是难以预料。

咱们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邪”,就是外来的病邪,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皆可致病。

新冠病毒,其性多变,又兼风热与湿毒之邪,最爱趁人疲惫、受凉、饮食不节、作息不稳时乘虚而入。

一位老街坊,六十出头,平时身体不差,前阵子夜里打麻将通宵,第二天嗓子干、鼻塞、咳嗽,没两天就高烧不退,肺片一照全白了。医生说是新冠引起的肺炎,中医看则是“风热夹湿,毒邪入肺”。

这种风热夹湿的病邪,最怕的不是猛,而是缠绵。它不像刀剑,一击毙命,而像绳索,慢慢勒紧。

所以,中医在治疗上讲究“疏风清热,化湿解毒”。在恢复期,更需调理脾胃、养肺益气、扶助正气。这不是玄乎,而是三千年经验的沉淀。

很多年轻人觉得:“我年轻力壮,得了也就是躺两天。”问题是,病毒不讲道义,它讲概率。是的,你可能三天好,但也可能一场高烧之后,心悸、乏力、脑雾、掉发,一拖就是几个月。

临床数据显示,约有12%的人在感染后出现“长期新冠症状”,其中不乏20至35岁的青壮年。这不是说说而已,是经过了《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5年第4期的调查研究。

中医称此为“余邪未尽,正气未复”,而现代医学称之为“病毒后遗症”或“慢性炎症反应”。不管你怎么叫,它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说白了,防护这事,不是做给别人看,是保命的本事。最基本的三件事:

1. 口罩戴牢,不凑热闹:封闭场所、地铁公交、医院超市,口罩别省。不是怕别人,是保护自己。

2. 手要勤洗,别摸脸:病毒不只是飞沫传播,手也一样能带毒。

3.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中医讲“脾为后天之本”,吃得对,气血才足。别熬夜,不贪凉,别口贱嘴馋乱吃。

最近门诊见得最多的就是上火、失眠、肠胃不适、感冒反复的,都是因为天气变了,免疫跟不上,病毒钻了空子。

别小看了老祖宗的智慧,有些方法,虽不花哨,却实用得很:

· 艾灸足三里:增强免疫力,调脾胃。每天一次,每次15分钟,灸到皮肤微红不痛为止

· 喝点黄芪党参汤:补气固表,尤其适合换季体虚人群。煮汤喝,别乱炖乱混。

· 每日拍打肺经:肺主皮毛,通了肺经,提升抗病力。沿手臂内侧轻拍5分钟,两侧皆可。

这些法子,看似简单,贵在坚持。疗效不是一朝一夕,但能打下根基

中医讲“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疫情反复,最伤人的,往往不是病毒,而是焦虑和恐惧。有的人一看到“新增病例”,就整宿睡不着;有的人则破罐子破摔,干脆“我命由我不由天”。

这两种都不是对策。真正的养生之道,是顺势而为,知止而安。日子还得过,饭还得吃,但要有分寸,有节制,有准备

差的是平时的积累。有人吃得清淡不贪口,有人夜夜烧烤加奶茶;有人冬日锻炼不辍,有人窝家里一动不动;有人看似瘦弱,实则气血充盈;有人膀大腰圆,实则虚胖无力。

气虚之人,如无根之草;阳虚之人,如灯油将尽。

别等病毒来了,才想起调身养气;别等进了医院,才想起中医的好。这不是营销,这是一位老中医坐诊三十年的肺腑之言。

写在最后

病毒卷土重来,不可掉以轻心。但也没必要草木皆兵、杯弓蛇影。关键在于:认清它、预防它、调理自己、稳住心神

新冠不是感冒,不是传说,不是过去式。它是现实,是考验,是提醒。

愿各位看官,心中有数,行动有度,身正气足,百病不侵

参考文献:

[1]李兰娟,周晓农.“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防控建议”[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5,43(02):81-85.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新冠病毒变异株流行趋势监测周报》[R].2025年4月第3周.
[3]王建华,刘思远.新冠病毒感染后中医辨证施治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5,48(04):507-51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陈晨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