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明代牡丹苑内,有一株近500年的古牡丹“粉妆楼”,每年会准时抖落时光尘埃,将明代书画大师董其昌与金氏先祖的盟约,绽放在上海温润的春风里。
澎湃新闻记者 丁珏汭
在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明代牡丹苑内,有一株近500年的古牡丹“粉妆楼”,每年会准时抖落时光尘埃,将明代书画大师董其昌与金氏先祖的盟约,绽放在上海温润的春风里。
奉贤区近500年的古牡丹“粉妆楼”/本文未标注图片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上海奉贤”
这株古牡丹被誉为“江南第一牡丹”,盛开时大如碗口,花蕊金黄色,花瓣粉红色,从里到外,由深及浅,红色渐变,花瓣繁密有数百片之多,簇拥着花蕊,层层堆叠犹似琼楼,因此得名“粉妆楼”。
董其昌升任礼部尚书,正值同窗金学文新居落成,董其昌于是亲笔书写匾额“瑞旭堂”并附赠两株牡丹,其中一株被命名为“粉妆楼”。“凡金氏子孙,重情守信,艰难困苦,初心不忘,牡丹传家,情同家人,接力守护,代代传承。”自那之后,金家24代人,用一句家训倾心守护,代代传承,守护这株牡丹近500年的盛开。奉贤邬桥学校把守护牡丹花的故事写进了校歌,接力传承这株牡丹花代表的“诚信自强”。
一株牡丹不再是一个家族的精神象征,更升华为一座城市的品格象征。
“家国万里 时光故事会”上海市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主题活动
5月14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虹口区委宣传部、上海广播电视台协办的“家国万里 时光故事会”上海市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主题活动,在位于苏州河畔的上海邮政博物馆温情启幕。多组受邀家庭陆续登台,现场讲述属于他们那些跨越年代的家风故事,表达家国情怀。
“家国万里 时光故事会”上海市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主题活动
活动上,“江南第一牡丹”第22代守护人金书林家庭现场讲述了传家宝牡丹花的故事,董其昌在上海的后人也来到了活动现场,舞台上,两位古稀老人为这份500年前的信守诺言而真情相拥。同时,奉贤邬桥学校合唱团倾情演唱《牡丹花开》。活动前,金书林的儿子金国强和孙媳纪文琴,向澎湃新闻记者讲述了金家“花语传家”背后的温情与传承。
从族谱到校歌,500年接力守护
据奉贤地方志记载,董其昌少时曾求学于松江叶榭水月庵,与邬桥金学文是同窗好友。万历年间,金家新居落成,适逢董其昌升任南京礼部尚书一职。为恭贺好友乔迁,在赴任前,董其昌亲笔手书“瑞旭堂”匾额,并以“粉妆楼”牡丹相赠,取富贵如意的好彩头。
金学文及其后代对牡丹倍加珍惜,种于堂前天井中,世代精心养护,至今,已传至第22代孙金书林手中。“董其昌和我祖上曾在一起读书,是同窗,祖上性格比较直,董其昌被人欺负时,祖上还曾替他出头。之后董其昌还能不忘这份恩情,赠送牡丹,说明友谊非常牢固。”金国强向澎湃新闻讲述,他感叹称,“这份情谊,金家一守就是五百年。”
金书林(左一)和慕名而来的牡丹爱好者。
上世纪80年代,照顾古牡丹的重担落在了金书林的身上,他对古牡丹至纤至悉的照料深受父亲的影响。寒来暑往,春去秋来,精心施肥、悉心呵护已经成为金书林的日常生活。
金家宅基地拆迁后,失去了宅院的庇护,“粉妆楼”几乎陷入绝境。“当时我已经20多岁了,我的儿子也已经出生,牡丹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旁边没有围墙,很多人慕名而来看古牡丹,由于古牡丹根部是非常珍贵的药材,有一些村民还会取根部去煎药。”金国强回忆,父亲可能就在那个时候意识到,单凭家族力量已难以维系古牡丹的生存。
为了更好地守护古牡丹,1995年8月,金书林夫妇毅然将它连同董其昌题写的古匾无偿捐赠给国家,变“传家宝”为“传国宝”。经上海市古树名木管理部门鉴定,这株牡丹为上海目前所存最古老的牡丹,被编入“上海古树名木之最”,编号为1226。
在“家国万里·时光故事会”的舞台上,奉贤邬桥学校合唱团的学生倾情演唱校歌《牡丹花开》。纪文琴就在这所学校任教。她介绍,这所与古牡丹共生共长的学校,早已将“花语传家”的精神解码为教育密码,每年四月,学校都会举办一场盛大的牡丹文化活动节,爷爷金书林作为受邀嘉宾,会给学生分享金家和古牡丹的故事,学校在寒暑假也会将明代牡丹苑作为教育基地。
纪文琴告诉记者,学校还开设了《牡丹撕纸》《牡丹滴胶花灯》《牡丹土布贴画》等特色课程,孩子们还可以将牡丹图案印上抱枕和布袋,制成文创产品。她说,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可以在深入了解牡丹文化的同时,也会承担起传承的责任。
奉贤女作家何羽还将金家与牡丹的故事写成了长篇纪实文学作品——《粉妆楼——海上古牡丹的故事》,让古牡丹的故事还将进一步走出奉贤,面向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传播。
现代启示:快时代里的慢坚守
在快节奏,碎片化盛行的今天,这株牡丹的存活本身已是奇迹。
明代至今邬桥地区的重大自然灾害情况,有40度以上的高温,零下近10度的严寒,有强台风袭击,还有地震、暴雨、干旱、蝗灾等。“粉妆楼”却历经战乱、自然灾害和城市化进程依然屹立,它的生命力或许正源于金家“重情守信”的朴素哲学。
翻开金书林的养护笔记,访客签名密密麻麻。最多的一年,有超过1万名游客慕名而来。“洛阳的专家、福建的画家,还有崇明来的上班族,来自全国各地的人都来看这株古牡丹,一开始他们还不相信这株牡丹活了500年。”金国强说。
金书林的养护笔记。/受访者供图
纪文琴说,第一次听她先生讲家里牡丹的故事时,不敢相信,直到亲眼看到花开,才相信了这传奇。纪文琴表示,爷爷现在年纪已经很大了,作为传承守护牡丹的新一代人,全家人都在接力。
纪文琴讲述,几十年前,上海某英国公司曾派人上门求购这株“粉妆楼”牡丹,一开口就是十万英镑。十万英镑折合当时人民币约百万元,那时普通百姓每月工资仅几十元。更令村民咋舌的是,无论对方怎样游说,太爷爷金菊如就是不点头。对方以为金家嫌钱少,就让金家开价。太爷爷的回答还是这句话,“这古牡丹是我的传家宝,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给再多的钱也不卖!”
爷爷金书林也一直跟我们说:“我们金家祖上有家训,古牡丹有灵性,有缘人才能善待。你们今后一定要善待牡丹,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把牡丹呵护好,要向世人传扬牡丹的精神和文化,它不仅仅是金家的,也是我们国家的。”
最让纪文琴触动的是家族精神的“无意识传承”:“我在家里练习朗诵家训,4岁的儿子听得多了,竟在幼儿园表演时脱口而出:‘我家牡丹教我重情守信’。”
纪文琴表示,牡丹能活到今天,不是因为哪一代人有多伟大。“爷爷每天坚持呵护牡丹,做日积月累的小事,能坚持几十年很不容易。再回顾历史,整个金家代代人是这样做的,真的蛮震撼的,爷爷在身体力行地在给我们解释什么叫守护,什么叫坚守承诺。”
金国强感慨道,“我父亲每天睁眼先看花,细心呵护,这种快时代里的慢坚守,在现代人的习惯中已经很少见了。”在采访的最后,他说,“牡丹能活到今天,是因为家里每一代人都觉得‘这是我的事’。”
这句话,或许正是中国家风传承最朴素的密码。
这场“时光故事会”不仅是一次家风文化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对话。从历史名人的家训到普通家庭的坚守,从传统文化的守护到现代都市的融合,上海正以家庭文明建设为纽带,凝聚城市精神,书写新时代的家国篇章。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