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PCB设计者与厂家的沟通效率大幅提升,但术语偏差、视图误解等问题仍是导致成本浪费的核心痛点。本文基于行业规范与生产实践,梳理五大核心规则,确保设计与制造精准对齐。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PCB设计者与厂家的沟通效率大幅提升,但术语偏差、视图误解等问题仍是导致成本浪费的核心痛点。本文基于行业规范与生产实践,梳理五大核心规则,确保设计与制造精准对齐。
一、术语体系标准化:
1. 单/双面板命名规则
元件面(Component Side):仅适用于单面THD板,指元器件集中安装面
主面(Primary Side):双面SMT板强制采用IPC定义,需标注80%以上器件坐标、BGA位置等关键信息
辅面(Secondary Side):禁止使用“焊接面”描述,需标注散热器、轻量化元件位置
二、视图方向规范:
1. E-CAD设计视角
默认透视规则:从主面向辅面逐层叠加显示,辅面丝印需镜像处理
装配图输出:辅面标注必须转换为实物视角,禁用软件默认镜像模式
2. 三维文件交付
必交文件:Gerber(RS-274X)+ 钻孔文件(含孔属性)+ 3D STEP文件
标注规范:极性符号直径≥2mm,丝印线宽≥0.2mm
三、正负片选择逻辑:
1. 导电层规则
信号层:强制正片模式,线宽补偿精度±0.1mil
电源/地平面:≥4层板推荐负片,分割线宽≥8mil(防酸性蚀刻过度)
2. 非导电层设置
阻焊层:负片模式,开窗外扩0.1mm(防绿油覆盖不足)
钢网层:正片模式,0402元件开口内缩5%(防锡珠)
四、层编号共识体系:
1. 导电层编号规则
主面为第1层,逐层递增至辅面
8层板示例:
1(主面信号)-2(GND)-3(信号)-4(PWR)-5(信号)-6(GND)-7(信号)-8(辅面信号)
2. 非导电层扩展编号
阻焊层:延续导电层编号+10(如8层板主面阻焊为18层)
机械层:独立编号+功能标注(如“外形-21层”“定位孔-22层”)
五、动态沟通机制:从文件到生产的全流程管控
1. 参数锁定流程
阻抗控制:标注参考层+公差(如USB差分100Ω±7%)
板材确认:高频板需提供Dk/Df实测报告
2. 变更管理工具
版本标识:光板号与装焊号同步更新(如V1.0→V1.1A)
实时标注:通过DFM工具在厂家CAM文件上直接标注修改区域
来源:晓霞论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