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最新监测数据,从3月底到5月初,全国范围内的新冠病毒阳性率仍呈上升趋势,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的阳性率从7.5%升到了16.2%。住院的重症呼吸道患者中,阳性率也翻了近一倍。
“陈奕迅演唱会延期了。”
“不是吧?不是感冒吧?”
“嗯,新冠阳了。”
大家又开始谈起“那个熟悉的病毒”了。说实话,谁也没想到,2025年了,它还在——还在悄悄地“回潮”。
别慌,也别躲,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新冠这波小高峰,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又该怎么应对?
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最新监测数据,从3月底到5月初,全国范围内的新冠病毒阳性率仍呈上升趋势,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的阳性率从7.5%升到了16.2%。住院的重症呼吸道患者中,阳性率也翻了近一倍。
这可不是“轻轻一阵风”,而是病毒又一次“扛着喇叭”进了我们的生活。
但别误会,这不是“大爆发”。它更像一股“回南天”:你没看到雨,但墙角湿了;你没发烧,但身边人请假了;你没咳嗽,但口罩又戴上了。
很多人纳闷:“我去年不是阳过了吗?怎么现在又中招?”
这就得说说人体里的抗体“部队”了。打个比方,抗体就像是你家门口的保安,去年打过仗,现在休假了。自然感染带来的免疫力,往往会在半年到一年内显著下降。
尤其是随着时间推移,NB.1系列变异株悄悄登场,它比前任毒株更擅长“乔装打扮”,让人体免疫系统一时反应不过来。世界卫生组织也多次提醒,当前流行的变异株虽然致病力没有大幅提升,但免疫逃逸能力更强。
这就像你家门口的保安认识张三李四,但突然来了个戴墨镜的“张三”,你说他到底是不是坏人?门卫也一时懵了。
这波病毒虽然“卷土重来”,但大多数人感染后症状都比较轻。年轻人一般3到5天就能缓解,有点发烧、有点咽痛,像“感冒带点脾气”。可老年人就不一样了,有基础病的可能要5到7天,甚至更久。
有个老太太,腿脚利索,平时也不怎么生病。这次感染后,咳嗽拖了十来天,还出了点低烧,家里人都吓坏了。医生一查,原来她有点糖尿病,免疫系统反应慢了半拍。
这就提醒我们:老年人、免疫力低的人群,仍然是“重点保护对象”。尤其是那些有慢性病、在服用免疫抑制药物的人群,感染后可能发展成重症。
经常听人说:“现在的新冠不就等于感冒吗?”
这话吧,说一半对了一半。病毒学家常荣山指出:新冠对15岁以下儿童的致病力确实比流感弱,但对50岁以上人群的“杀伤力”却是流感的两倍左右。
简而言之,小朋友可能“顶得住”,但成年人尤其是“年纪有点”的人,还是得多留个心眼。别因为年轻时跑得快,就以为岁月不会追上你。
你说现在还有人戴口罩吗?有,很多。尤其是医院、地铁、学校门口,口罩又悄悄“上线”了。
这不是紧张,这是“常态化的心态”。就像你夏天出门带伞,不是怕下雨,而是心里有数。
口罩不是防护伞,是你和病毒之间的“安全距离”。特别是在人多、密闭、通风差的地方,戴上口罩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周围人“客气”。
还有洗手,别小看那一泡泡。医学研究表明,手是传播病毒的“高速公路”。饭前便后洗手,不是老师的口头禅,而是防传染的“第一步”。
感染了怎么办?硬扛?不建议。
尤其是高风险人群,一旦确诊,48小时内开始抗病毒治疗是关键。现在有些口服药物(如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组合),被证实在缩短病程、预防重症方面都有明显效果。
但药不是糖豆,得听医生的。
别相信什么“感冒药能治一切”的说法,也别盲目“囤药”,毕竟药柜不是小卖部,错吃可能反伤身。
一感冒,十个人九个说:“喝水,猛喝水!”
喝水当然好,但别以为这是万能钥匙。补充蛋白质、维生素C、锌等营养素才是“修复免疫”的关键。
比如喝碗鸡汤,不只是安慰;加点香菇、胡萝卜,那是给免疫系统“加油”。中医讲究“扶正祛邪”,西医讲究“营养支持”,殊途同归,都是希望你快点好。
还有一点,别怕吃点油脂。适量脂肪能帮助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尤其是在病中恢复阶段,吃得太清淡反而没力气。
身边人阳了一片,有人开始焦虑、恐慌、晚上睡不着觉。其实啊,心理状态就是你免疫力的“隐形开关”。
研究发现,持续焦虑会让皮质醇水平升高,长此以往,免疫细胞“打仗”也打得没劲儿。
别把病毒当“洪水猛兽”,也别当“空气”,它就在那儿,像过路的风,吹来就躲,走了就晒晒太阳。
你看,新冠不是过去式,也不是惊叹号,它更像一个“时不时来串门”的熟人。我们不能关门不见,也不能开门请进。
“常态化的心态”+“常态化的准备”,才是对这个病毒最合适的回应。
不焦虑,不松懈,生活照过,口罩常备,营养补充,心情舒畅。
说到底,我们不是与病毒“决斗”,而是和它“共处”,像和一个不太讨喜的邻居——你不去招惹它,它也不来找你麻烦。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张文宏,李兰娟,钟南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解读[J].中华医学杂志,2023,103(5):401-406.
[2]常荣山.新冠病毒变异株NB.1的传播特点与免疫逃逸机制分析[J].中国病毒学,2024,39(2):167-173.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哨点监测周报(2025年第18周)[EB/OL].[2025-05-10].
来源:李医师科普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