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为什么叫中国?大多数人是既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根本没有真正理解这个问题。纵使历经了千年岁月,也从未有人能够揭开这个问题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奥秘。要理解这个问题,必须先得理解结绳记事才行。
中国为什么叫中国?大多数人是既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根本没有真正理解这个问题。纵使历经了千年岁月,也从未有人能够揭开这个问题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奥秘。要理解这个问题,必须先得理解结绳记事才行。
而要理解结绳记事,要了解一些背景知识,先从什么是天人合一说起。
一、从天人一体到结绳记事
当候鸟振翅南飞时,它们不曾翻阅黄历,也不曾凝视钟表,却能在季节更迭的微妙时刻,如约踏上千里征程。
那些沉睡的种子破土而出时,又何曾查阅过节气表?却总能在春风轻抚的瞬间,准时绽放生命的华彩。
就连最寻常的公鸡,也无需借助任何计时工具,便能随着晨曦的第一缕微光,将黎明的讯息传遍乡野。
大自然就像一位精准的指挥家,这些生灵与生俱来就懂得解读天地间最隐秘的密码,唯有被文明驯化的人类,反而遗失了这份与生俱来的灵性,不得不依赖人造的历法与钟表,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与自然的脉搏渐行渐远。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最开始的人类,和其他的万物一样,都是和天地之气相通的,万物一体,人本能的就能感受到气的变化,就像身体被针刺了,会马上感觉到疼一样。后来,人和天地万物分开,不能再感受到气的变化。
至于为什么天人两分,这个问题比较大,一两句说不清楚。
丧失了天人合一这种能力,为了掌握掌握时令,继续遵循天地的节律进行生产生活,人类必须寻找一个新的工具来感知气候,这就是历法。结绳记事,就是天文历法的记录工具。
二、“中”、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结绳记事,和今天的人去写日记是不同的。
在那个远古的时代,结绳记事并不像今天的我们,发个朋友圈,是每一个人生活中必备的部分,它是由特定的人对特定的事来进行的特定操作。
结绳记事,记的不是生活中的流水账,而是天文历法的变化。
虽然结绳记事作为一种计时记事的工具,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烟尘之中,但是,其实,直到现在,结绳记事的后代:钟表,依然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只是大家日用而不知。
结绳,也不是打个一个结,就来记录一件事,而是用绳子和木棍为为材料,制作出来了最原初的宇宙全模拟全信息钟表。
这个最初的钟表,是后来所有历法和计时工具的总源头。那么这个钟表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我们来看一个字:“中”。在这个字上面,我们能揭秘出来结绳记事的核心奥义。
这是 “中”的古体字形。
中间的一竖是中表的中心轴;
中间的圆,是中表的表盘,也就是宇宙周天图;
表盘的中心是北极星;
表盘的刻度是五行八卦天干地支四象二十八星宿等;
上下两端的飘带一样的东西,是中表的指针;
上面的指针,用来纪日;
下面的指针,用来纪月。
“中”制造好了之后,因为它极其精密和复杂,需要专业的官员才能使用和操作。这个专业负责操作中表的人,就是史官。
“史”的古体字形,就是史官用手在操作“中”。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那么,什么是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呢?
我们现在的钟表,是表盘平面与地面垂直,竖着挂在墙上的。这显然和真实的宇宙运转不相符,因为天球是平于参照系运行的。
为了百分百模拟宇宙这个大钟表,结绳记事时期的“中”,它的表盘也是平着运行的,所以它的表轴,则要竖着垂直安装在地平面上。
安装“中”,需要专业的天文台,这个天文台,古人称之为“坟”,有时候也称之为“墟”。
另外,安装的地方也要百分百模拟宇宙。宇宙这个钟表的轴心是天的中心,位于紫微宫的北极星,所以,天下的“中”表,也要安装在地球的中心。
这个中心,不是在北极点和南极点,而是关中盆地,也就是现在的西安。为什么关中盆地是地球的中心呢?
首先,只有西安位于北纬33.42度~34.45度之间,只有在这个纬度,才能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北斗星,才能辨别四季,才能从事农业生产。在这个纬度之外的地区,无法辨别四季,无法进行农业生产,一般来说,更无法产生文明。
纬度定下来了,接着再定经度。古人经过观测,发现关中盆地所处的经线和天球的经线,在周期性的节点上是重叠的。这样一来,经线也定下来了。
纬线和经线都定了下来,两者相交的点,就处在关中平原,所以古人认为关中盆地对应的就是天上的紫微宫。
天上的上帝居住在紫微宫,天下的天子就要居住在天下的中央之地。
所以说,华夏起源于关中盆地,这不是偶然的事件,而是必然的事件。
地方选好了,中国的天子在这里建造了一个天文台,用来安装“中”表,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昆仑墟”。
伏羲定都关中之后,历任的三皇,伏羲女娲和神农,都是把王都定在关中。
关于“中”的制作和使用的道术,就是“三坟”。
“三坟”的“坟”,既用来指天文台,也用来指三皇所传的道术。
中国之名,也可说是由“中”而来。能掌握天道,模拟出天道,制作并使用中表的国家,代表上帝统治天下的国家,就是中国。
三皇之后是五帝。
五帝时期,模拟宇宙全信息的中表制作和使用,可能是交接环节上出了问题,导致部分道术失传了。
所以不得已,只好发明了新的记事体系。
于是,五帝时期,综述“中”表使用方法的典籍,被称之为“五典”。
那么,什么是“八索”呢?这就要解释一个字:“帝”。下面是“帝”的古体字形:
“帝”的本意就是帝星:北极星。
一横一竖,是东西南北春夏秋冬四时;
四个对角线,是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方位;
这样一来,把天球按照不同的方位,分出来八个区域,就是八极。
到了夏商周时期,以八极为基础,研究出来了新的历法体系,八卦历,也就是“八索”。
《庄子·田子方》说“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就是说,居于紫微宫的上帝,掌握星辰的运行,统治天上地下,造化万物。
夏的八卦历中表,叫连山;商的八卦历中表叫归藏;周的八卦历中表叫周易。
八卦历,不等于今天所说的算命。历法是由史官操作,算的是天命,算的是天什么时候,对应什么样的气,这个气对人是吉还是凶,可以说,是比今天的天气预报更加准确、更加长期的气候预报。
天上的紫微宫和八极,加起来就构成了天上的九宫。同理,天下要对应的要分出九州。天上有九宫,天下有九州。
夏商周的八卦历,在九州的九个地方行政中心,各设置一个天文中心,用来指导天下的农业生产。这就是“九丘”。
三、从结绳记事到文墨记事
从结绳记事到文墨记事从三坟到五典,中间发生了一件极其重大的历史事件:文字的诞生。
我们来想象一下,今天,你想知道现在几点了,怎么办呢?抬头看一下客厅的挂钟,或者你的手机,一望便知。那么,我们假设,所有的钟表,都一夜之间消失了,你怎么才能告诉大家现在是几点钟这件事呢?可以说,非常非常的难。
在三皇时期,史官并不会用文字用来建立天文历法系统,结绳记事才是最高的道术。那么,怎么向百姓播报哪天是什么日子,对应什么气候,应该进行什么劳作呢?
史官把中表上显示的气候和日期,画下来传给百姓看,向天下播报就行了。
在五帝时期,因为“中”以及结绳记事体系的失传,“中”不会造了,也不会用了,怎么才能继续向百姓播报今天的天气变化呢?
黄帝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史官仓颉来解决。仓颉的解决方案是,用文字建立一套体系,来模拟宇宙信息。
无论是天上的天文现象,还是天下的万物变化,如果都一一对应起来,建立起来一套形象信息库。
这样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描述,来告诉大家今天是什么天气,今天下午的某个时候是几点钟。
我们现在了解时间,抬头一看钟表,发现现在是下午三点,一个动作就行了。如果没有钟表,得去问别人,现在是几点钟,他得和你说,现在是“下午三点钟”。
两个人之间,要互相理解“现在是下午三点钟”这几个字,首先就得把这八个字造出来,才能进行沟通和信息传播。
由此,文墨记事这才成为了建立天文历法体系的主流方案。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文字的起源。
文字和数学一样,都是起源于天文历法,也同样都是起源于圣人和史官之手。
结绳记事是对宇宙全信息全模拟的中表,以整体模拟整体;
而文墨记事则是以信息的碎片,组织成一个整体,再间接的模拟整个宇宙,这样就无法做到全模拟和全信息。
从结绳记事到文墨记事的演变,老子在说起这件事的时候,不无遗憾。因为,使用文墨,通过人的描述,来模拟宇宙,是非常难的事,很容易信息超载,或者信息失真,这就是文墨记事的弊端。例如,古人文字记载仓颉是重瞳,现在人根据字面意思认为仓颉长了四只眼。仓颉重瞳,古人记录这件事,本意是说他上知天上,下知天下,并根据天上的天文创立了文字,并不是说他真的长了四只眼睛。
最优的方案,还是应该使用中表来解决,这样才能做到对宇宙全信息的百分百模拟。
所以,老子认为还是应该“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在谈到"中"的时候,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所谓文字,文者,天文也;字者,记事也。文字的起源,来自天文。
四、文字的演变
最开始的“文字”,是尽量的百分百的模拟天象和物象,这时期的字,看起来就是画。
那时候的“文字”,对自然的还原度高,我们考古中看到的画,其实就是那时期的文字。
后来因为需要传递的信息越来越复杂,信息过载,没有那么多的专业史官画那么多的画给大家播报天气,所以,文字的简化是必由之路。
于是,文字就被逐步的简化,从远古的图画文字,简化成甲骨文、金文。
简化的过程,伴随着抽象的过程,到了大篆和小篆时期,文字的书写,已经出现了很强烈的一致性规范特征。
再到后来的隶书,楷书,文字越来越呈现出规范化的符号书写。这是文字在中国的演变。
文字的形,源于天象和物象;文字的义,源自于一气周流造化万物的状态;文字的音,来自于音律。
五、文字的未来
没有圣人开天立道,就不会有天文历法;没有天文,就没有史官;没有史官,就没有文字;没有文字,就没有文明。
丢了天文,只谈人的话,文明的边界就是人。如果人文也丢了,只剩下纯粹的文字,连人都没有了,那么思想的边界,就是语言本身。
从天退到人,从人退到语言世界,再从语言世界,退到纯粹的符号与逻辑世界。这样的文明,只会越来越和人无关,直至人的消失,和文明的彻底消亡。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他希望,中国人有一天,能够重新天人相合。
让信息能够无限逼近真实自然,这是对文明的修复。这样的文明,才是可持续的美好的文明。
文章内容源于同道相成
来源:灾难空间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