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保卫其巴尔干领土,奥地利人在该地区修建了多种防御工事。一些最独特的堡垒属于波拉(Pola)和卡塔罗(Cattaro)港口的要塞防御体系,这些建设计划始于19世纪80年代。波拉被内外两层堡垒环绕:到1900年,外层由五座从早期野战工事改造而来的堡垒组成,内层则
奥匈帝国的防御工事
一门305毫米斯柯达“艾玛”榴弹炮
为保卫其巴尔干领土,奥地利人在该地区修建了多种防御工事。一些最独特的堡垒属于波拉(Pola)和卡塔罗(Cattaro)港口的要塞防御体系,这些建设计划始于19世纪80年代。波拉被内外两层堡垒环绕:到1900年,外层由五座从早期野战工事改造而来的堡垒组成,内层则包括几座较旧的堡垒。部分旧堡垒和大部分新堡垒在较低的壁垒上部署了8至10门150毫米M-61加农炮和90毫米M-75加农炮的炮台。1914年,外层又增设了炮台阵地和一些据点。
19世纪80年代,波拉的海岸防御包括12个炮台和几座堡垒,主要装备150毫米、210毫米、240毫米和280毫米克虏伯火炮,以及少数210毫米M-80海岸迫击炮。1914年,部分阵地得到升级,波拉附近的戈米拉堡垒(Fort Gomila)安装了两座420毫米榴弹炮炮塔——这是斯柯达工厂生产的首批420毫米武器。到1914年,卡塔罗的陆上防御由多座堡垒和据点组成,两个港口均为海岸防御配备了鱼雷炮台。
沿塞尔维亚和黑山边境修建了多座装甲工事(Panzerwerke),其中一些直到1916年才完工,大部分装备两座100毫米榴弹炮炮塔。在维谢格拉德(Visegrad),斯佩雷·阿夫托阿克工事(Sperre Avtoac)有四座炮塔,比莱卡(Bileca)的另一座工事亦然。特雷比涅(Trebinje)的三座工事和克里索维耶(Krisovije)的一座工事各装备两座炮塔。克里索维耶还有另外两座工事,其中一座有四座炮塔,另一座则配备标准的两座100毫米榴弹炮炮塔和两座150毫米迫击炮炮塔。这些阵地是帝国境内最新修建的防御设施之一。
到1914年,奥匈帝国的每一处前线都分布着大小、形状和装甲组件各异的堡垒。因此,很难定义“典型的”奥匈堡垒——同一要塞内的堡垒各不相同,帝国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也差异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20世纪初奥匈的主要威胁看似来自俄罗斯,奥地利人却在意大利边境的筑防上投入了大量精力。毕竟意大利是三国同盟成员,名义上是盟友。但德国人似乎并不完全相信意大利会遵守协议,奥地利人也清楚意大利仍觊觎特伦托(Trento)和的里雅斯特(Trieste)地区。
战争爆发后,敌人最终变成了塞尔维亚。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前线的防御充足且相对现代化,而加利西亚前线(Galician Front)依然重要——尤其是在德国为集中力量发动西线大进攻、仅在东线部署最少兵力之后。罗马尼亚的立场存疑,这也增加了奥地利在特兰西瓦尼亚(Transylvania)地位的重要性。由于名义上仍是盟友的意大利尚未参战,奥匈仅留下低等级预备役部队监视意大利前线。当意大利最终在1915年参战并退出三国同盟、加入协约国时,局势发生了剧变。
战争起因于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以及塞尔维亚随后拒绝接受奥地利的全部要求。奥匈第6集团军沿黑山边境戒备,第5集团军则跨越德里纳河(Drina River)入侵塞尔维亚。由于奥匈帝国就在河对岸,贝尔格莱德无法构筑堡垒环以抵御重炮攻击。然而,奥地利人在8月进攻塞尔维亚领土时选择了一条有利于防御方的路线,结果其入侵以耻辱性失败告终——月底,部队狼狈地退回边境河对岸。
9月,一支塞尔维亚军队渡过多瑙河,为贝尔格莱德争取了喘息空间,以防奥地利人进攻该城。奥地利人第二次跨越德里纳河发起入侵,但结果比第一次好不了多少。该前线的堑壕战持续到1914年12月,塞尔维亚人因人员损耗最终撤退并放弃首都,但又在12月发起反攻夺回了首都。直到1915年9月保加利亚参战并开辟新战线后,塞尔维亚才最终沦陷。尽管奥匈军队早期屡遭失败,但塞尔维亚的胜算始终渺茫:其盟友黑山只能在地形差异不大、利于防御而非进攻的地区对奥匈发动攻击,何况奥地利人还有防御工事。
1914年8月下旬,保罗·冯·兴登堡率领的德国军队在东普鲁士的坦能堡(Tannenberg)大败俄军,此时俄军尚未抵达德国柯尼斯堡(Königsberg)的防御工事。在此之前,弗朗茨·康拉德·冯·赫岑多夫将军(尚未应对塞尔维亚的惨败)已命令加利西亚的四个奥匈集团军向卢布林(Lublin)推进,以切断普里佩特沼泽(Pripet Marshes)以南的俄军交通线并威胁华沙。两支奥匈集团军前进,另外两支则守卫从伦贝格(Lemberg)到格尼拉利帕河(Gnila Lipa River)的右翼。
俄军击退了其中一支奥匈军队,8月30日,当兴登堡在北方取得胜利时,奥匈右翼正在撤退。向卢布林和霍尔姆(Kholm)推进的另外两支奥匈集团军,此时暴露在从伦贝格向南推进的俄军面前。9月第一周,奥匈军队在伦贝格前被击退,康拉德命令部队在桑河(San River)沿岸设防,这使得普热梅希尔要塞(Fortress Przemyśl)正好处于防线中心。到9月中旬,撤退的奥匈军队未能在桑河沿岸部署完毕,且已损失约40万人(占参战兵力的一半)。
9月普热梅希尔被包围前,从伦贝格撤退的约7万名士兵涌入该要塞,导致物资储备无法满足需求。9月中旬,四个奥匈集团军的残部在塔尔诺夫(Tarnów)、戈里采(Goryce)和喀尔巴阡山脉(Carpathian Mountains)之间设防,普热梅希尔要塞则陷入后方的重重包围。9月18日,俄军炮击普热梅希尔,奥匈军队放弃桑河防线,要塞被合围。俄军轰炸了堡垒环北部的两座堡垒,但缺乏重炮。在此期间,守军挖掘了连接所有堡垒的堑壕线,使外围难以突破。两周的战斗中,俄军试图冲击奥匈防线并突破堡垒环,其步兵仅抵达I/1号“雷希奇卡”堡垒(Fort I/1 ‘Łysiczka’)的壁垒,却被守军击退并俘虏多人。
与此同时,兴登堡在加利西亚奥匈军队的左翼组建了一支新的德国军队,双方于9月底发起新攻势,意图从南面攻占华沙,而加利西亚的奥匈军队则计划在10月7日前将俄军赶回桑河防线。9月下旬的攻势中,一支通过杜克拉山口(Dukla Pass)的救援部队终于突破俄军防线,于10月9日抵达要塞,受到热烈欢迎。
德军攻势在华沙以南约20公里处停滞,未能抵达维斯瓦河(Vistula)。因此,10月中旬第一次华沙战役后,德军准备撤退。此时康拉德仍推动奥匈攻势,直至其崩溃并再次开始撤退。11月4日至5日夜间,奥匈军队从桑河防线后方撤退。撤退前,10月28日至11月4日期间,普热梅希尔要塞接收了128列火车的补给物资。11月8日,推进的俄军再次孤立了普热梅希尔,并很快占领了喀尔巴阡山口。冬季临近,每年此时通常不适宜发动攻势,尤其是在天气限制机动性、且1915年春季前另一支救援部队抵达要塞的可能性极低的情况下。
12月,奥匈军队在夺回杜克拉山口后,试图从喀尔巴阡山脉派出另一支救援部队突破包围。12月15日,要塞内3万名守军集结并向西南方向发动突围攻击。尽管推进了近25公里(15英里),但部队无法继续前进,距离穿越喀尔巴阡山脉的救援部队仍有45公里(30英里)。12月19日,俄军将奥匈军队逼回要塞。当月下旬,奥匈军队尝试另一次突围,但很快被击退。1月23日,最右翼的奥匈第7集团军向切尔诺维茨(Czernowitz)发动攻势,将俄军击退至德涅斯特河(Dniester River)。最终,奥匈第3和第4集团军试图将俄军逼回桑河并解救普热梅希尔,但均告失败,部队陷入深雪之中。德军在左翼从东普鲁士发起的攻势更为成功,但对普热梅希尔毫无帮助。2月17日,要塞内再次发起突围,但同样被击退,与此同时奥匈-德国联合攻势也陷入停滞。
随着粮食供应日益减少,要塞内的局势持续恶化,士兵开始屠宰马匹为食。奥匈人制定了空中补给计划,但未能实现。一架从要塞起飞的飞机携带了要塞指挥官赫尔曼·库斯曼内克将军(General Hermann Kusmanek)的文件,描述了危急情况,不幸的是飞机坠毁,文件被敌军缴获。3月10日,俄军对要塞发起大规模炮击,并成功攻占部分前哨。俄军终于调来了包括280毫米火炮在内的重炮。3月18日,一支由匈牙利士兵组成的部队向东发起突围,目标是夺取俄军补给站以补充守军物资,但徒劳无功——部队甚至未能抵达俄军堑壕线。
由于别无选择,奥匈军队炸毁了所有桥梁,并试图销毁剩余弹药和堡垒的装甲阵地。3月22日,12.3万名守军投降。该要塞的堡垒均未被俄军 siege 破坏,唯一的损毁来自奥匈人投降前对阵地的自毁。负责围困的俄军部队被紧急调往前线,俄军占领了关键的喀尔巴阡山口并向匈牙利平原推进,直到春季降雨使他们被困在山区。与此同时,兴登堡为德奥军队在4月的新攻势做准备。
5月初,他发起大规模进攻,桑河战役于5月16日开始,这次奥匈-德国军队围困了俄军占据的要塞。俄军抵抗了数日,包括305毫米迫击炮和420毫米榴弹炮在内的重炮持续轰击堡垒直至5月底,交火集中在北部防线的IX号至XII号堡垒之间,VI号和VII号堡垒被305毫米炮弹击中。6月5日,俄军守军投降。与此同时,随着加利西亚前线和东普鲁士的攻势形成钳形夹击,威胁包围波兰领土上的俄军,俄罗斯在波兰的地位逐渐削弱。
不久后,俄军撤退并放弃了自己的堡垒,这场失败比前一年在坦能堡的惨败更具毁灭性。除了1916年对伦贝格的一次攻势外,俄军在战争剩余时间里不再构成严重威胁——他们被击退至远离德奥堡垒的地方,而这些堡垒如同西线的德国堡垒一样,已不再在战争中发挥作用。普热梅希尔要塞曾像怒海中的岩石般坚守数月,可能避免了加利西亚的更大灾难和俄军对匈牙利的推进。
意大利保持中立数月,但当奥匈军队在塞尔维亚被劣势兵力击退、在加利西亚崩溃时,其夺取争议领土的欲望占了上风。意大利于1915年5月23日宣战,此时特伦托前线(Trento Front)的守军绝非帝国军队的精锐。意大利发起攻势,兵力以6:1的优势压倒4万名守军。
20世纪头十年后期,意大利在与奥地利的边境上修建了多座堡垒以对抗奥匈工事。奥匈首批参战的三座堡垒是卢塞恩(Lusern)、韦勒(Verle)和韦泽纳(Vezzena)。卢塞恩堡垒绰号“钢铁战壕”,被认为是奥匈防线中最坚固的堡垒,战争爆发时和大多数其他堡垒一样,周围环绕着堑壕和铁丝网障碍。宣战后的首轮炮击来自意大利韦雷纳堡垒(Fort Verena)的四门149毫米炮塔炮,时间为5月24日清晨。数千发炮弹(大部分为大口径)击中该堡垒,持续至6月12日的猛烈炮击对奥匈堡垒造成严重破坏,其指挥官一度举白旗投降,但当奥匈军队在相邻堡垒的协助下击退进攻时,该指挥官被解除职务。意大利人很快发现了其他人在1914年初就已明白的事实:机枪对地面进攻具有毁灭性,而堡垒中的机枪最难压制。
坎波隆戈堡垒(Fort Campolongo)旨在对抗奥匈的韦勒堡垒,其炮塔内配备四门149毫米远程火炮。由于堡垒内的火炮无法对奥匈阵地造成太大破坏,意大利人将一组280毫米榴弹炮和一门305毫米榴弹炮移至更靠近目标的位置,但许多炮弹完全偏离韦勒堡垒,击中附近城镇。激烈的炮击几乎摧毁了韦勒堡垒,意大利阿尔皮尼山地部队(Alpini)两次试图攻占该堡垒:第一次尝试在5月30日的雨夜进行,进攻者和后续部队因无法突破被堡垒机枪覆盖的铁丝网障碍,始终未能抵达堡垒。五天的猛烈炮击使一座100毫米榴弹炮炮塔瘫痪,并对堡垒造成重大破坏。
位于韦勒堡垒以北山顶的韦泽纳工事(Werk Vezzena)在战争首月也遭到猛烈炮击,但大多数敌军炮弹直接从旁掠过。5月30日,一支阿尔皮尼连在进攻韦勒堡垒的同时试图袭击韦泽纳工事,这次进攻同样失败,但意大利人设法夺取了韦泽纳的一个前进哨所。
在防线另一端,未完工的瓦尔莫比亚工事(Werk Valmorbia)于6月3日被意大利步兵攻占,但此前的6月1日尝试以失败告终。意大利人试图通过挖掘面向北方(通往其主要目标之一罗韦雷托镇)的堑壕来巩固阵地,但当奥地利发起反攻时,意大利人放弃了该堡垒。在另一次夜间袭击中,意大利军队混入撤退的奥匈部队,试图从后方接近堡垒,在消灭卫兵后,警报响起。两个意大利连被困在交叉火力中数小时,500名意大利士兵几乎全军覆没。
6月12日,奥地利炮兵(包括部署在卢塞恩堡垒后方、超出意大利火炮射程的305毫米迫击炮)瞄准韦雷纳堡垒发起炮击。奥匈炮弹命中目标,炸死40名守军并摧毁了碉堡。海拔2015米、处于制高点的韦雷纳堡垒存在一个问题:它是意大利最后修建的堡垒之一,1914年才完工,但意大利人不得不缩减其建设成本——混凝土未用钢筋加固,而是用破损工具、木材和石头替代。其姊妹堡垒坎波隆戈(可能还有其他堡垒)也以低成本建造:炮塔吊篮仅160毫米厚,侧翼的75毫米炮台射程不足以覆盖奥匈堡垒。奥匈迫击炮击毁了两座堡垒的炮塔,炮弹穿透未加固的混凝土屋顶。7月,韦雷纳堡垒指挥官奉命将火炮移至露天阵地。
8月15日,意大利人在特伦托前线重启攻势,再次用210毫米、280毫米和305毫米火炮轰击韦勒堡垒十天。当他们确信该堡垒已被摧毁时,派步兵发起进攻。事实上,奥匈堡垒仅有一座榴弹炮炮塔仍在运作,20人死亡。奥地利人用探照灯照亮进攻部队,以机枪扫射迫使对方在遭受重大损失后撤退,并用唯一可用的炮塔轰击集结在巴森山(Mt Basson)的意大利步兵。战斗间隙,他们修复了堡垒的损伤。月底,由于阿尔皮尼部队再次被铁丝网障碍和堡垒机枪阻止攻占韦泽纳工事,意大利攻势逐渐平息。不过,意大利人通过此前夺取的前哨,阻止了奥匈在白天向堡垒补给物资。1916年春季,意大利人被逐出该前哨,未能攻占韦泽纳工事——该工事直到1918年才与其他堡垒一同投降。
1916年,轮到奥地利发起攻势。康拉德将兵力集中在特伦托地区,并集结了所能获得的重炮,计划突破意大利第1集团军,向维琴察(Vicenza)和威尼斯推进,切断阿尔卑斯和伊松佐前线(Isonzo Front)东部意大利军队的交通线。攻势以M-11型305毫米迫击炮轰击意大利韦雷纳堡垒和坎波隆戈堡垒拉开序幕。
奥地利人修复了1915年战斗中堡垒的损伤,到1916年春季,他们用更厚的混凝土屋顶加固了堡垒,并调来了两门新的380毫米榴弹炮“芭芭拉”(Barbara)和“古德伦”(Gudrun),以及三门420毫米榴弹炮。“芭芭拉”部署在卢塞恩堡垒以北约2公里处——该堡垒在1916年4月已被意大利炮兵轰击几乎摧毁,但“芭芭拉”的炮台阵地未受影响。“古德伦”于4月晚些时候抵达。
5月15日攻势开始时,“古德伦”被指派轰击战争初期被意大利攻占的马塔索尼工事(Werk Matassone)和瓦尔莫比亚工事,两门火炮与305毫米迫击炮共同攻击韦雷纳和坎波隆戈堡垒,索莫工事(Werk Sommo)则通过炮击意大利阵地支援前进的步兵。在此之前的数周里,意大利人试图在韦雷纳堡垒下方挖掘地雷坑道,但随着奥匈攻势推进、意大利堡垒陷落,这一努力宣告失败。奥匈在战争剩余时间里一直控制着这些堡垒。
康拉德的计划在纸面上看似可行,但山地地形难以穿越。意大利人从阿夏戈(Asiago)和阿尔谢罗(Arsiero)镇撤退,奥匈军队与主要目标——意大利北部平原之间仅剩下一道山脉屏障。精疲力竭的奥匈部队在部分防区推进近20公里后,再也无法前进。6月16日,面对意大利预备队的反攻,奥匈放弃了半数已占领土。
此外,俄军对伦贝格的进攻迫使康拉德将部分师级部队从特伦托调往加利西亚。1916年7月2日,在奥匈另一次规模较小的进攻中,意大利人用部署在博尔科拉山口(Borcola Pass)的280毫米榴弹炮摧毁了塞拉达工事(Werk Serrada),阻止了奥匈的推进。9月,意大利步兵试图夺回瓦尔莫比亚工事,但因失去突袭机会而放弃。此后,该前线在战争剩余时间内保持稳定。很难估量奥匈堡垒在坚守该前线中起到了多大作用,因为地形本身就是一道 formidable 屏障,仅凭野战工事即可防御。
战争结束时,协约国肢解了奥匈帝国,新成立的奥地利共和国几乎没有现代化防御工事。20世纪30年代,奥地利人主要在某些地点准备了野战阵地和障碍物以阻止敌军推进。意大利、波兰和南斯拉夫等新国家继承了奥匈帝国现存最现代化的防御工事,而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则接管了许多更古老的工事。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