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想到就是这随意走走,感觉发现了宝藏,天津博物馆四楼的临时展览“同铸山河:北朝历史文物主题展”虽然小众,但内容深邃,学习了不少我国北朝的历史故事。
五一,没有外出旅游,在天津宅了几天。实在无聊,去天津博物馆转了转。
没想到就是这随意走走,感觉发现了宝藏,天津博物馆四楼的临时展览“同铸山河:北朝历史文物主题展”虽然小众,但内容深邃,学习了不少我国北朝的历史故事。
南北朝并立。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呢?前言就告诉了我答案: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还是不明白,宋齐梁陈,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是怎样的关系呢?
看这张图,清清楚楚的说明了那段时间的演进关系。
看完这张图,是不是明白了?
既然讲的是北朝的历史,咱就一块儿学习一下北朝。北朝是谁建立的?从哪说起呢?
可以先从“拓跋鲜卑南迁线路图”看起。
鲜卑拓跋部发源于大兴安岭北段;后南迁大泽,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活动;后到达匈奴故地河套阴山一带;然后继续扩张实力,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孝文帝拓跋宏时期,迁都洛阳,太和改制,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为以后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第一单元 迁徙 共生
拓跋鲜卑族逐渐发展壮大。
338年,拓跋什翼犍代王位,都城定于盛乐。置百官,定刑罚,建立国家政权。
386年,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登代王位;398年,拓跋珪定国号魏,后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政权成立。
第二单元 变革 融合
439年,拓跋焘统一了北方地区。地图如下。
当时的北朝沿袭了封建王朝王位继承过程中的现象“立子杀母”,当时的后妃都不愿生太子,因为母以子贵成了母以子死。比如道武帝的宠妃刘贵人生太子拓跋嗣后即被赐死。
孝文帝拓跋宏时期,太和改制,在历史上留下来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迁都洛阳: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二)改易汉俗:
1、改官制:太师、太傅、太保成为最高行政官的代称。各级官员的设置适应了中央、郡、县三级统治形式。功臣世袭官爵制也被打破。
2、禁胡服:迁都洛阳以后,鲜卑族迁往中原过男耕女织的生活,而适应马背上穿着的服装成了累赘。孝文帝下令革服装之制,禁胡服,服装一依汉制。
3、断北语:北魏政权在孝文帝改革前一直把鲜卑语作为官方语言。,孝文帝下诏,禁止鲜卑及其他各族语言,以汉语为唯一通用语言。
4、改姓氏:鲜卑人多是二、三字的复姓,如拓跋、独孤、步六孤等。姓氏与汉人不同,标志着民族的差异,影响胡、汉贵族合作。,496年,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的复姓改为音近的单音汉姓,如拓跋氏改姓元氏,独孤氏改姓刘氏,步六孤氏改姓陆氏,丘穆陵氏改姓穆氏等。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促进了各民族深度融合。
从司马金龙家族谱系可以看出,北朝司马氏家族与北朝皇室、少数民族大族缔结的婚姻关系,是民族融合的体现,这种融合将汉族血统融入少数民族之中,这些“混血儿”既传承了汉族文化,亦有少数民族的归属感,是沟通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桥梁。
第三单元 并立 互鉴
534年,东魏成立,定都邺城,史称东魏;550年,高洋称帝,史称北齐。
鲜卑族汉化的一个直接结果是使用文字。墓志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535年,西魏成立,定都长安;557年,改国号周,史称北周。
577年,北周消灭北齐,统一了北方。
第四单元 多元 汇聚
北魏经营丝绸之路长达近百年,让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传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为隋唐时期丝绸之路走向辉煌和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以平城为中心,北魏时期的丝绸之路共分三条道路通往西域。
最主要的一条道路沿着云冈东侧到左云,进入杀虎口到盛乐、呼和浩特,继而到天水到武威(凉州),最后出敦煌进新疆南北路。
第二条路从平城出发沿着并州道直达运城,过风陵渡到西安,到西安后沿着西汉时期的道路走。
第三条道路由平城向东经过集宁,一路西行至呼和浩特,经过武川、固阳、固原到天水,接上一段草原丝绸之路。
北魏时期,粟特地区国家虽分成多个小国,但这些小国也一直向北魏遣使通商。此时中原与粟特双方关系都十分融洽,这为粟特人后续进入我国中原地区提供了便利。
在北魏,洛阳便已经有万余家以粟特人为主的西域胡商移民。而除了洛阳外,高昌、敦煌等地也是入华粟特人主要的聚集地。
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460年),来自北凉的高僧昙曜主持开凿云冈石窟。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说,佛教可以“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北魏政权通过“令沙门辅导民俗”,在思想上起到了凝聚社会共识的作用。民众通过信仰佛教的“邑社”被组织到一起,开窟造像,进而将血缘关系进一步发展为地缘关系,从而对当时民族的融合、社会的整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看完展览,感觉北魏是中国文化史上最被低估的朝代。余秋雨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北魏文物博物馆题写:“中国从这里走向盛唐”。
拓跋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塑造了后世更伟大的中华,这种伟大,不仅是幅员上的,更是在文化上。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实在可以用举足轻重来形容。
北魏定都首都平城,汉代儒家礼仪律令之学被充分吸收到北魏政权的国家制度中,北魏原始剽悍的游牧气质渐渐被对沉着精致的汉文化精神取代。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北方政治中心重回东汉故都,北魏这个少数民族政权把南北统一向前推动了一大步。
余秋雨说盛唐的起点在北魏,不无道理。从政治上讲,此后的隋唐,承袭了北魏及其后后继者的政权系统,以强盛之势统一南北,开创了大一统的盛世局面。从文化上讲,北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以更开阔的胸襟、更开放的态度向西接纳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将开放、交流的心态植根到继任者的理念中,为隋唐成为国际帝国奠定了思想基础。
来源:我是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