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感染的人越来越多!医生建议:牢记3不做、5不吃,别马虎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7 13:23 2

摘要:但和前几年那种人人自危的紧张氛围不同,如今大家的情绪多了几分“见怪不怪”、少了点紧张防范。只病毒并不会因为你的淡定而放弃入侵的机会。它不挑人,只挑时机,尤其是免疫力松懈的时候。

最近这段时间,朋友圈的“阳了”小作文又悄悄冒头了。

有人一觉醒来嗓子像吞了把砂纸,有人发烧发得像坐过山车,还有人只是觉得累,累到想原地躺平。

是的,新冠又开始“卷土重来”了。

但和前几年那种人人自危的紧张氛围不同,如今大家的情绪多了几分“见怪不怪”、少了点紧张防范。只病毒并不会因为你的淡定而放弃入侵的机会。它不挑人,只挑时机,尤其是免疫力松懈的时候。

前阵子,连陈奕迅的演唱会都因为感染新冠而延期,粉丝们一边心疼,一边也开始重新审视这个“老熟人”。而我们普通人,更不能掉以轻心。如果说过去那几波是“狂风暴雨”,那这次可能更像“回南天”——不大不小,却黏黏糊糊、缠缠绵绵。

这轮感染有个显著特点:年轻人症状轻,老年人中招重。有人三五天就好了,有人却要拖个把星期。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我们容易忽略的真相:抵抗力的差距

不夸张地说,现在是个“小波峰”,不是最高峰,但也不是低谷。根据权威数据显示,近期流感样病例中新冠的阳性率飙升到16.2%,而住院重症呼吸道病例中也达到了6.3%。换句话说,去医院看病的人里,十个里面就有一个半是新冠。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提醒:别等身体先“缴械投降”,才想起要防护

很多人还停留在“反正都阳过了”的思维里,觉得抗体还在,没事的。但根据流行病学研究,自然感染产生的抗体在一年左右会明显下降。而距离上一次全国大范围传播,已经过去了一年多。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这次不少人“二阳”“三阳”甚至“第四次中招”。抗体没了,病毒就像开了绿灯一样,毫无阻拦。

更让人头疼的是,这次流行的毒株NB.1系列,虽说致病力不算强,但免疫逃逸能力却更高。简单说,它更擅长“伪装”,更容易突破人体的防线。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明明已经阳过,还会再次被感染。

不过也别慌,大多数人这次感染症状都比较轻。发烧不剧烈,咽痛、咳嗽较常见,肌肉酸、乏力这些也不少见,但重症比例不高。但这不代表可以“躺平式应对”

特别是老年人和体质偏弱的人群,仍是这波病毒的“重点关照对象”。慢性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一旦感染,恢复周期更长,甚至可能引起并发症。

这时候就得提个醒——别再马虎了,生活里这“3不做、5不吃”,真的是自保良方

先来说说“3不做”——不硬扛、不聚集、不熬夜。

第一,不硬扛。很多人觉得症状轻,扛一扛就过去了。可问题是,硬扛不等于快速恢复,反而可能拖成慢性状态。尤其嗓子痛的时候,还硬吃辣、喝酒,那真的是“雪上加辣”。

第二,不聚集。病毒最喜欢人多的地方,尤其是密闭空间。哪怕你“阳康”过,再次感染的几率依然存在。所以在人群密集场合,佩戴口罩依旧是聪明的选择。

第三,不熬夜。熬夜是免疫力的天敌。很多人白天忙工作,晚上刷手机“回血”,结果身体先“掉线”。睡眠质量一差,病毒就抓住机会趁虚而入。

接着说说“5不吃”——不生冷、不油炸、不高糖、不久存、不过量。

不吃生冷。冷饮、冰啤、未煮熟的食物,都是刺激呼吸道的元凶。尤其是嗓子已经不舒服的人,生冷食品就像是火上浇油。

不吃油炸。炸鸡、薯条虽然诱人,但高油高盐,容易引发炎症反应,让身体更难抵御病毒。

再来,不吃高糖。糖分过多会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短时间内血糖飙升,免疫系统就像“短路”了一样,防护力下降。

还有,不吃久存食物。冰箱里放了几天的剩饭剩菜,虽然“看着没坏”,但细菌滋生的风险很高。病毒当前,肠胃也要保护好。

不吃过量。节制饮食,才是对身体最好的温柔。吃太多让肠胃负担加重,还可能引发血糖波动,让免疫系统陷入疲劳状态。

其实很多人以为“阳了也没事”,但忽略了一个事实:症状轻不等于无风险。尤其是反复感染,对身体的消耗是叠加的。有些人阳一次没事,阳两次还是小病,但第三次就容易拖成“长新冠”。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会问:那我们还能做什么?

答案其实很简单——保持警觉,但不过度焦虑规律作息、科学饮食、适度锻炼、合理防护,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建议,恰恰是应对病毒最实用的工具。

别忘了,流感也没“下线”。从2022年底开始,新冠和流感就是轮流“上线”。你方唱罢我登场,今年2月甚至是三年来最弱的一次流感季,人群免疫力整体下降,这反而给了新冠“乘虚而入”的机会。

不是病毒更强了,而是我们更松懈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南方的感染率高于北方。这不是运气问题,而是气候使然。潮湿、温暖的环境更利于病毒传播。所以生活在多雨、湿润地区的朋友,要更加注意环境通风和清洁。

保持良好心态也很重要。过度紧张只会让身体更疲惫。我们要做的,不是“谈毒色变”,而是在了解病毒的同时,学会与它“和平共处”。

提醒一句,新冠不会像感冒那样彻底“消失”。它可能会周期性出现,像流感一样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要做的,不是“躲避它”,而是学会“管理它”。

别再抱侥幸心理了。记住3不做、5不吃,是时候给身体装上“防护盾”了。不是怕病毒,而是敬畏健康。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5年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周报[EB/OL].(2025-05-10).

[2]李侗曾.新冠病毒传播风险与防控建议[J].经济观察报,2025(18):10-12.

[3]常荣山.NB.1毒株的流行特征与防护策略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25(09):33-36.

来源:科普健康坊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