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死亡病例激增!医生提醒:若有这6种异常,赶紧去医院检查!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7 13:41 4

摘要:有不少人疑惑:不是疫情已经过去了吗?怎么又开始严重了?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新冠阳性率明显反弹,甚至一些地方已经出现重症和死亡病例的上升趋势。这是否意味着,新一轮的疫情风险正在悄然逼近?

最近,关于新冠的新闻又开始频繁出现在大家视野中。

有不少人疑惑:不是疫情已经过去了吗?怎么又开始严重了?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新冠阳性率明显反弹,甚至一些地方已经出现重症和死亡病例的上升趋势。这是否意味着,新一轮的疫情风险正在悄然逼近?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重新提高警惕。特别是一些身体有基础疾病的高危人群,一旦感染新冠,病情进展可能非常迅速,甚至危及生命。

出现哪6种异常时需要特别警惕?什么情况下必须立刻就医?

下面就从临床医生的角度,详细和大家聊一聊。

普通感冒发烧,一般两三天就会有所缓解。但如果感染新冠后,体温持续超过38.5℃并超过72小时还没有下降,那就不是简单的病毒感染了。这个时候,身体可能已经产生了广泛的炎症反应,甚至诱发肺部感染、心肌损伤等更严重的问题。

尤其是老年人或者本身就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人群,一旦高烧不退,身体的免疫系统可能已经处于过度耗竭的状态,极易发展为重症。很多重症新冠病例,就是从一个“持续发烧”开始的。

新冠病毒的一个重要攻击目标是肺部。当你发现自己走几步路就喘不过气,或者在休息状态下也感觉胸口发闷、呼吸不畅,这绝对不是“肺功能不好”那么简单了。

这种时候,很可能是肺部已经出现了感染性炎症甚至轻度肺炎,严重时可能发展成病毒性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很多人在初期忽视了呼吸异常的信号,等到就医时肺部CT已经一片模糊。

尤其是感染新冠后出现气短、呼吸频率加快或发绀(嘴唇发紫),需要立刻前往医院拍肺部影像,不能耽误。

不少人在感染新冠后,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嗜睡等表现。如果这些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或者出现昏迷、抽搐等严重情况,一定要警惕病毒可能已经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

有些患者还会出现意识模糊、无法正常表达语言或走路不稳等表现,尤其是原本就有基础脑血管疾病的人,这种情况可能是新冠诱发脑梗、脑炎等并发症的前兆。

此时千万不要心存侥幸,及时到医院进行脑部影像检查,必要时住院观察治疗。

新冠感染后出现干咳是常见现象,但如果咳嗽加重、痰液变成黄色、绿色甚至带血丝,那就要高度警惕了。这种情况通常提示肺部已经出现了细菌继发感染,或者肺血管损伤

尤其是一些痰中带血的患者,往往已经出现了肺毛细血管破裂或小面积肺出血,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呼吸困难或出血性并发症。

即便是年轻人,若出现这种带血咳痰症状,也应尽早进行肺部CT和痰液培养检查,排除严重感染的可能性。

不少新冠感染者在康复期会发现自己心跳比平时快、胸口有点紧、甚至心前区隐痛,这些看似轻微的症状,其实可能是心肌受到病毒攻击的信号

新冠病毒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引发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特别是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的人,心脏本就脆弱,一旦病毒再来“添乱”,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有研究发现,新冠感染后出现心悸、胸闷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心电图检查中发现了心律不齐或T波异常等问题。心率异常不能忽略,必须及时就医。

有些人感染新冠后,手脚发凉、指甲颜色变暗、嘴唇发紫,这其实是身体缺氧的表现。这时候血氧饱和度可能已经降到危险水平,尤其是老人或慢性肺病患者,很容易被忽略。

临床上,这种“沉默性缺氧”非常危险,因为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却已经处于严重低氧状态。若不及时给予氧疗或住院治疗,可能会诱发心衰、昏迷甚至死亡。

建议家中常备血氧仪,一旦发现血氧低于95%,就应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夜间突然出现呼吸变浅、四肢冰冷,很可能是重症的前兆。

目前全国多地的哨点监测数据显示,新冠阳性率已经超过16%,远高于前几个月的水平。虽然大多数人症状较轻,但仍有不少高危人群因为延误治疗而出现重症甚至死亡。

尤其是NB.1系列新冠变异株的流行,虽然致病力未明显增强,但因为具有较强的免疫逃逸能力,使得很多人即使之前感染过,仍然可能再次中招。而且这一次传播速度更快,更容易在人群密集的环境中扩散。

发现这6种异常信号,千万不要犹豫,也不要依靠“多喝热水”之类的偏方硬扛。病毒一旦侵入肺部、心脏、脑部等重要器官,治疗难度和风险将大大增加。

如果你或者你身边的家人近期感染新冠,并且出现上述症状中的任何一种,务必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哪怕只是做个CT、心电图或者血氧检测,也能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避免酿成严重后果。

提高警惕,不等于恐慌,但轻视风险才是最危险的做法。尤其是家中有老人、有慢病患者的家庭,更要关注这些“看似小问题”的异常变化,关键时刻往往能救命。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哨点监测周报(2025年第18周)[R].北京:中国疾控中心,2025.

[2]常荣山.新冠病毒NB.1变异株的传播特性与免疫逃逸能力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5,43(5):321-326.

[3]李侗曾.新冠感染后高危人群识别与重症预警机制[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25,53(3):187-192.

来源:纵横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