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已经把它当成过去式,但现实却在悄悄提醒我们,它还没彻底走远。这不是恐吓,而是一次善意的提醒。尤其是对某些人来说,这波“回春”的新冠,可能不是一句“多喝热水”就能应付的。
有时候,人类和病毒的关系就像前任,明明说好了好聚好散,却总在你最放松的时候突然“重逢”。
最近的朋友圈和热搜,弥漫着“阳了”的感叹,不少人开始咳嗽加重、嗓子发炎,甚至连演唱会也因此延期。
是的,新冠又来了,不过这次它换了个更“低调”的方式。
很多人已经把它当成过去式,但现实却在悄悄提醒我们,它还没彻底走远。这不是恐吓,而是一次善意的提醒。尤其是对某些人来说,这波“回春”的新冠,可能不是一句“多喝热水”就能应付的。
别慌,也别忽视,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到底哪些人该提高警惕,又该留意哪些身体“小信号”。
首先要说,近期的确有数据支持新冠阳性率正在上升。
中国疾控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从3月底到5月初,新冠阳性率从7.5%涨到了16.2%。
这不是小波动,是实打实的翻倍上涨。虽然症状普遍不重,但它的“传染性”和“隐蔽性”都在增强,特别容易让人掉以轻心。
这波感染中,有三类人群特别容易“中招”,而且“中招”后可能不只是发发烧、躺两天就好。
第一类是老年人,尤其是那些有基础病的。年纪大了,免疫系统不再像年轻时那么强悍,一个小感冒都能折腾一周,新冠自然也不例外。医生观察发现,这些人恢复期普遍要比年轻人长,而且更容易发展成重症。
第二类是免疫力低下人群,比如有免疫系统相关疾病的,或者正在接受一些特殊治疗的。这些人的身体“防火墙”本来就比较薄弱,一旦病毒入侵,容易防线崩塌。即使是轻症,也可能拖得很久,恢复慢,甚至反复发作。
第三类是慢性病患者,特别是患有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三高”问题的朋友。这些看起来“日常”的小毛病,其实会悄悄削弱身体的对抗力。病毒一旦入侵,身体往往“顾此失彼”,要应对原本的慢性病,还得同时对抗感染,风险自然就高了。
那怎么判断是不是感染了,或者病情在加重?别急,这里有四个重症预警信号,记好了,不是为了吓唬谁,而是提早应对,避免拖到严重时才后悔莫及。
第一个信号是持续高烧不退。
如果体温超过38.5℃,吃退烧药也压不下去,还持续超过三天,就该提高警惕了。持续高热往往是炎症扩散的信号,尤其是老年人,可能已经不是普通感染那么简单。
第二个是呼吸困难或胸闷加剧。
正常感冒也咳嗽,但如果你发现走几步就喘,甚至觉得胸口像压了块砖,那就不是小事。呼吸系统受损已经不是轻症的范畴,必须引起重视。
第三个信号是意识模糊、反应迟钝。
这不是“累了想睡觉”,而是脑部供氧出了问题,或是病毒已经影响到了神经系统。尤其是老年人,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要立刻关注状态变化。
第四个是食欲明显下降或持续乏力。
很多人以为这是“阳康”过程的正常现象,但如果持续时间过长,甚至吃不下饭、整天没劲,那就要考虑是不是身体正在“暗中较劲”。身体能量下降太快,恢复自然也慢。
有人会问,为什么现在又有一波?不是说已经群体免疫了吗?
其实这就像健身一样,不是练过一次就能保持终身。前一次感染带来的抗体,往往只能维持几个月。根据观察,自从去年冬天那一波之后,很多人身体里的“抗病毒士兵”已经退休了,现在的病毒换了马甲,又重新来挑战。
现在流行的毒株叫NB.1系列,它的“通关能力”更强,对原有抗体“视而不见”。虽然它的致病力没有增强,但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更胜一筹。也就是说,它不一定更凶猛,但更擅长“潜入”,让人防不胜防。
这波新一轮感染的“热点”也有迹可循。数据显示,南方地区的新冠阳性率略高于北方。为什么?因为南方天气湿热,病毒更容易“活跃”。生活在南方的朋友,尤其要注意通风、勤洗手、少聚集。
至于年轻人群体,虽然这次整体症状偏轻,大多数是发热、咽痛、干咳等常规表现,有人甚至只是“嗓子痒”。但也别掉以轻心,反复感染可能会对身体造成“积累性伤害”,尤其是对肺功能和免疫系统的影响。
还有个冷知识你可能不知道:新冠和流感正在交替流行,从2022年底开始,它们就像双胞胎,一个刚走另一个又来。所以现在不是“新冠消失了”,而是它在和流感轮流“上岗”,这也让人更难分辨到底是哪个在作祟。
很多人说,这次感染不像之前那么“猛”,是不是可以不戴口罩了?
其实不然。专家建议,对于那些多次感染过、症状重、免疫力差的人群,仍然建议在人多的地方戴好口罩。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少遭罪。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重视早期防护。别等到咳嗽到睡不着、发烧到没力气了才开始“休息”,一旦感到疲劳、嗓子干、精神状态不佳,就该适当放慢节奏。身体不会骗人,它会在第一时间发出“抗议”。
这轮疫情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轻症多、重症少”,但这并不代表可以完全放松警惕。新冠的“后遗效应”还在研究中,不少人感染后数周仍然感到疲惫、注意力下降,这也被称为“长新冠”。即使是轻症感染者,也不能忽略恢复期的调整。
如果要说结尾的建议,那就是一句话:别慌,但也别松懈。新冠不会一夜之间消失,它可能会像感冒一样长期存在。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面对,用理性和科学的方式,保护自己,也保护别人。
日常生活中,还是要保持良好的作息、均衡的饮食、适当的运动习惯,这才是对抗病毒的真正“底牌”。别把健康交给运气,这事儿靠的是日常积累。
最后提醒一句:不是每一次咳嗽都是新冠,但每一次忽视身体信号都可能是代价的开始。该防的要防,该休息的要休息,别等生病那天才开始后悔。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哨点监测数据报告[R].2025-05-10.
[2]李侗曾.新冠病毒感染再现小高峰,老年人风险需警惕[N].经济观察报,2025-05-12(07).
[3]常荣山.新冠与流感交替流行趋势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24,40(12):1786-1790.
来源:谭医生健康科普